當前位置:首頁 > 民盟要聞 > 首頁圖片新聞
八年抗戰(zhàn),永遠難忘
來源:中國民主同盟網(wǎng)站 http://www.itjx.net
[大] [小]
2015-08-19
編輯部托人來索稿,要我寫一篇難忘的故事。我今年正好80歲,做過60多年的新聞記者,跑的地方不少,見過的人不少,碰到的事情更不少,有些故事,回想起來,如在目前,要忘卻也難,不過,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抗戰(zhàn)中的8年了。
抗戰(zhàn)8年中,我作過戰(zhàn)地記者,采訪過淞滬戰(zhàn)場,采訪過鄂中游擊區(qū),我被日本人拉去作過“佚子”,我吃過國民黨兩次官司,我親眼看到過日本人的奸淫擄掠,殺人放火;我也親身經(jīng)歷過日本人對重慶滅絕人性的大轟炸,我采訪過芷江的受降,看到過日本人在投降時的嘴臉。我以為作為一個中國人,不應該忘掉這一段民族屈辱的歷史,而且應當把它告訴子子孫孫,使之了解我們的國家,是在怎樣的艱難困苦中站立起來的。
七七事變之后,我在《蘇州明報》作記者,因此“八一三”戰(zhàn)爭一打響,我就自告奮勇,去作戰(zhàn)地記者。我跟著98師的夏楚中部,同上前線,也訪問過當時在南翔附近的張治中司令部,我為《蘇州明報》和上?!洞笸韴蟆放陌l(fā)專電。
10月中開始,我擔任了上海《大公報》的戰(zhàn)地通訊記者,但10月下旬,大場為日軍突破,同時日軍在金山衛(wèi)登陸,抄我的后路,于是軍事形勢急轉(zhuǎn)直下,由于我軍在淞滬戰(zhàn)場上的消耗過大,以及日軍的大量增援,雙方強弱懸殊,于是我軍從轍退變成了潰退。在滬蘇公路上,兵找不到將,將找不到兵,車馬龐雜,一片混亂。
11月中,我從上海經(jīng)嘉興、吳江到達蘇州,這時蘇州已陷入混亂中,商店關(guān)門,行人絕跡,我摸到怡園去找蘇州戒嚴司令部,已經(jīng)人去樓空,一個人也沒有了。觀前街和景德路上,幾處熊熊大火,任其燃燒,敵機在高空施放照明彈,一片慘綠,把斷墻殘壁照得格外猙獰。
那時我母親已到黃埭鄉(xiāng)下去避難,我決心第二天趕去黃埭,見一見母親,然后轍退。不料我去的地方是一個孤島,四面臨水,無舟不渡,老百姓為免潰兵滋擾,主動把船鑿沉了。因此我一去竟無法出來,待到第三天,忽見敵機低飛,幾及樹頂,又頃刻,見對岸鄉(xiāng)人,有手臂系日-本旗袖裝者,一問,說日兵已入蘇州,我始知已陷身淪陷區(qū)中。
第二天,我母親設(shè)法在黃埭買了一點布,替我縫了一套唐裝,做了一雙布鞋,把我身上的軍裝換下來,以便隱藏。到了11月底,我實在熬不住了,弄了一條船,決定經(jīng)蘇州回同里,不料一到蘇州,船便被日軍搶去,下午又在蘇州火車站碰到日軍,把我當佚子拉去,強迫我背一只背包,牽一匹馬,跟他們沿鐵路向西行進。
11月底是初冬天氣,經(jīng)過虎丘山的時候,夕陽如血,西風蕭瑟,虎丘塔上橫矗著一面日本國旗,一種國破家亡的感情,使人悲憤欲絕。我暗暗向虎丘塔起誓,我決不向日本人屈服,一定要爭得勝利。
那一天,日軍到了望亭才停留下來,就在一家大戶人家的樓上過夜了。第二天黎明,我借口小便溜了出來,發(fā)現(xiàn)望亭的街市就沿著運河,冬天運河水枯,河床很深,沿著河邊走路,岸上的敵人就不易發(fā)覺,因此我沿著河邊,一路向東,半小時后,再爬上鐵路,望亭已落在我的后面了。
從望亭到蘇州的這一段路上,我看見過80多具尸首,我看見兩個日本兵爬在鐵路上,把槍口對著村里在搜尋目標,在齊門附近,我看見一位婦女跪在地上向日兵求情,那婦女是免不了受到糟蹋的。這些屈辱,作為一個中國人,怎么能忘記呢?
1939年,我在重慶工作,那年的5月3日和4日,日本空軍對重慶進行了瘋狂的轟炸。5月3日那天,敵機離去以后,我到臨江門一帶去采訪,但見死亡枕藉,短手斷腿者不少,把腸子炸在外面者也不少,這是抗戰(zhàn)以后重慶第一次受到的轟炸,當時防空的設(shè)備不夠,人民防空的知識也極其缺乏。所以死傷慘重,創(chuàng)重慶的歷史紀錄。5月4日這一天,正是我們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從中營街搬到騾馬店街的日子,那天中午就發(fā)了警報,但我們?nèi)圆灰詾橐?,弄了幾輛板車,照常搬家,下午5點鐘,我正在騾馬店街新居,這時警報解除了,我們正想松一口氣的時候,忽然幾十架日機出現(xiàn)在上空,各種炸彈,紛紛落下,我但覺得房子搖晃了一下,接著硫磺味道,撲面而來,我在房中躲了一下,趕快到庭院中去觀望,這時,但見四面都是火光,整個山城,都在火中了。
原來重慶是個山城,所有房子,都依山而筑,高高低低,互相依賴,下面的房子著了火,極易延燒到上面;上面的房子著了火,倒下來則必定殃及下面。騾馬店街處于七星崗的下面,正好是一塊谷地,所以抬頭望去,四面皆火。我想倘不沖出去,有被火包圍的危險,因此只有向沒有火的方向突圍,結(jié)果來到了臨江門原先日本領(lǐng)事館的所在。那個領(lǐng)事館建在長江邊上的突出部分,因為一邊沿著長江,所以不見火光,但登臨它的上面,只見全城都在大火中,火光中映照出電局工人登高搶險的身影,這種壯麗畫面,是從來看不到的。
那次重慶的被炸究竟死了多少人,損失了多少物資,一時也無法作出詳盡的統(tǒng)計,但第二天,我在兩路口看到的,似乎每一個重慶人,滿含悲憤,默默地向郊區(qū)走去,他們不知道哪個地方才安全,但是重慶萬萬不能住下去了。在市中心,整條蒼坪街被炸毀、燒完;在儲奇門的沿長江邊上,被遺棄的童尸不知有多少,電線桿上,這里吊一只手,那里掛一條腿。在中央醫(yī)院里,有一位孕婦炸中了肚子,血和孩子,狼籍滿地,真正達到了慘不忍睹的地步。
五三、五四的大轟炸,特別嚴重的是對重慶人的精神壓力,而重慶當時是一個后方城市,遠離前線,日軍想用這個手段來征服中國,迫使中國人就范,你說,作為一個中國人,親眼目睹了這些現(xiàn)實,可以忘卻它嗎?
1945年,我在湘西辦一份《中國晨報》,當美軍向日本投下原子彈之后,當蘇聯(lián)向日本宣戰(zhàn)之后,我們的主筆吳希之先生寫社論——開頭就說。“現(xiàn)在有種種跡象,證明日本將于48小時之內(nèi)投降”,這篇社論登出的第二天,日本果然投降了。
國民黨政府指定日軍于8月21日,派人到芷江洽降,面授關(guān)于投降的規(guī)定。芷江就在湘西,同我們報社所在地的辰谿距離很近,因此我就自己去采訪這一新聞,我到芷江的時候,這個山城已名聞天下,成為中外記者的矚目之地了。洽降的地方就在當時美國空軍司令部的禮堂,布置得很簡單樸素,當時規(guī)定日軍可乘飛機來,飛機上要有一定標志,以便識別。日機一到洞庭湖上空,我方即派出戰(zhàn)斗機,予以監(jiān)視,把日機押送到芷江。
我方當時以何應欽、蕭毅肅、冷欣等和美軍司令巴特勒為主,參加受降儀式的,湯恩伯、王耀武、吳奇?zhèn)サ鹊榷紒砹?,何應欽還把一些對日本問題較有研究的人帶來作顧問,如劉英士、陳行、龔德柏等。
日方以今井武夫為代表,帶了兩個參謀、一個翻譯前來,飛機一到芷江,就將他們拘留在飛機場臨時搭置的木屋內(nèi),儀式開始的時候,用吉普車把他們帶入會場,他們坐的吉普車上,插了一面白旗,今井坐在司機邊上,面色凝重,一副誠惶誠恐的樣子,同我在1937年看到的日兵,大不相同。
今井向何應欽獻上在華日軍分布地圖,蕭毅肅則給了今井第一號備忘錄,會上宣布由冷欣先飛南京,設(shè)立先進指揮所,儀式就結(jié)束了。隨后,將今井送回木屋,不少軍官,則紛紛訪問了今井,“相逢一笑泯恩仇”了。
我參加了會議的采訪,參觀了日本派來的飛機,發(fā)現(xiàn)此時的日本飛機,已不能同美國飛機相比。日本軍國主義終于走上了它的滅亡道路,正是歷史的規(guī)律,萬萬違反不得的。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我有很長一個時期,沉浸在這一種感情中,涕淚滿裳而精神振奮,八年辛酸,一朝盡釋。作為一個中國人,能忘掉這樣的時期,這樣的故事嗎?
1994.11.11日于上海
馮英子 《群言》1995年第1期
責任編輯:沈珂
八年抗戰(zhàn),永遠難忘
來源:中國民主同盟網(wǎng)站 http://www.itjx.net [大] [小] 2015-08-19
編輯部托人來索稿,要我寫一篇難忘的故事。我今年正好80歲,做過60多年的新聞記者,跑的地方不少,見過的人不少,碰到的事情更不少,有些故事,回想起來,如在目前,要忘卻也難,不過,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抗戰(zhàn)中的8年了。
抗戰(zhàn)8年中,我作過戰(zhàn)地記者,采訪過淞滬戰(zhàn)場,采訪過鄂中游擊區(qū),我被日本人拉去作過“佚子”,我吃過國民黨兩次官司,我親眼看到過日本人的奸淫擄掠,殺人放火;我也親身經(jīng)歷過日本人對重慶滅絕人性的大轟炸,我采訪過芷江的受降,看到過日本人在投降時的嘴臉。我以為作為一個中國人,不應該忘掉這一段民族屈辱的歷史,而且應當把它告訴子子孫孫,使之了解我們的國家,是在怎樣的艱難困苦中站立起來的。
七七事變之后,我在《蘇州明報》作記者,因此“八一三”戰(zhàn)爭一打響,我就自告奮勇,去作戰(zhàn)地記者。我跟著98師的夏楚中部,同上前線,也訪問過當時在南翔附近的張治中司令部,我為《蘇州明報》和上?!洞笸韴蟆放陌l(fā)專電。
10月中開始,我擔任了上海《大公報》的戰(zhàn)地通訊記者,但10月下旬,大場為日軍突破,同時日軍在金山衛(wèi)登陸,抄我的后路,于是軍事形勢急轉(zhuǎn)直下,由于我軍在淞滬戰(zhàn)場上的消耗過大,以及日軍的大量增援,雙方強弱懸殊,于是我軍從轍退變成了潰退。在滬蘇公路上,兵找不到將,將找不到兵,車馬龐雜,一片混亂。
11月中,我從上海經(jīng)嘉興、吳江到達蘇州,這時蘇州已陷入混亂中,商店關(guān)門,行人絕跡,我摸到怡園去找蘇州戒嚴司令部,已經(jīng)人去樓空,一個人也沒有了。觀前街和景德路上,幾處熊熊大火,任其燃燒,敵機在高空施放照明彈,一片慘綠,把斷墻殘壁照得格外猙獰。
那時我母親已到黃埭鄉(xiāng)下去避難,我決心第二天趕去黃埭,見一見母親,然后轍退。不料我去的地方是一個孤島,四面臨水,無舟不渡,老百姓為免潰兵滋擾,主動把船鑿沉了。因此我一去竟無法出來,待到第三天,忽見敵機低飛,幾及樹頂,又頃刻,見對岸鄉(xiāng)人,有手臂系日-本旗袖裝者,一問,說日兵已入蘇州,我始知已陷身淪陷區(qū)中。
第二天,我母親設(shè)法在黃埭買了一點布,替我縫了一套唐裝,做了一雙布鞋,把我身上的軍裝換下來,以便隱藏。到了11月底,我實在熬不住了,弄了一條船,決定經(jīng)蘇州回同里,不料一到蘇州,船便被日軍搶去,下午又在蘇州火車站碰到日軍,把我當佚子拉去,強迫我背一只背包,牽一匹馬,跟他們沿鐵路向西行進。
11月底是初冬天氣,經(jīng)過虎丘山的時候,夕陽如血,西風蕭瑟,虎丘塔上橫矗著一面日本國旗,一種國破家亡的感情,使人悲憤欲絕。我暗暗向虎丘塔起誓,我決不向日本人屈服,一定要爭得勝利。
那一天,日軍到了望亭才停留下來,就在一家大戶人家的樓上過夜了。第二天黎明,我借口小便溜了出來,發(fā)現(xiàn)望亭的街市就沿著運河,冬天運河水枯,河床很深,沿著河邊走路,岸上的敵人就不易發(fā)覺,因此我沿著河邊,一路向東,半小時后,再爬上鐵路,望亭已落在我的后面了。
從望亭到蘇州的這一段路上,我看見過80多具尸首,我看見兩個日本兵爬在鐵路上,把槍口對著村里在搜尋目標,在齊門附近,我看見一位婦女跪在地上向日兵求情,那婦女是免不了受到糟蹋的。這些屈辱,作為一個中國人,怎么能忘記呢?
1939年,我在重慶工作,那年的5月3日和4日,日本空軍對重慶進行了瘋狂的轟炸。5月3日那天,敵機離去以后,我到臨江門一帶去采訪,但見死亡枕藉,短手斷腿者不少,把腸子炸在外面者也不少,這是抗戰(zhàn)以后重慶第一次受到的轟炸,當時防空的設(shè)備不夠,人民防空的知識也極其缺乏。所以死傷慘重,創(chuàng)重慶的歷史紀錄。5月4日這一天,正是我們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從中營街搬到騾馬店街的日子,那天中午就發(fā)了警報,但我們?nèi)圆灰詾橐?,弄了幾輛板車,照常搬家,下午5點鐘,我正在騾馬店街新居,這時警報解除了,我們正想松一口氣的時候,忽然幾十架日機出現(xiàn)在上空,各種炸彈,紛紛落下,我但覺得房子搖晃了一下,接著硫磺味道,撲面而來,我在房中躲了一下,趕快到庭院中去觀望,這時,但見四面都是火光,整個山城,都在火中了。
原來重慶是個山城,所有房子,都依山而筑,高高低低,互相依賴,下面的房子著了火,極易延燒到上面;上面的房子著了火,倒下來則必定殃及下面。騾馬店街處于七星崗的下面,正好是一塊谷地,所以抬頭望去,四面皆火。我想倘不沖出去,有被火包圍的危險,因此只有向沒有火的方向突圍,結(jié)果來到了臨江門原先日本領(lǐng)事館的所在。那個領(lǐng)事館建在長江邊上的突出部分,因為一邊沿著長江,所以不見火光,但登臨它的上面,只見全城都在大火中,火光中映照出電局工人登高搶險的身影,這種壯麗畫面,是從來看不到的。
那次重慶的被炸究竟死了多少人,損失了多少物資,一時也無法作出詳盡的統(tǒng)計,但第二天,我在兩路口看到的,似乎每一個重慶人,滿含悲憤,默默地向郊區(qū)走去,他們不知道哪個地方才安全,但是重慶萬萬不能住下去了。在市中心,整條蒼坪街被炸毀、燒完;在儲奇門的沿長江邊上,被遺棄的童尸不知有多少,電線桿上,這里吊一只手,那里掛一條腿。在中央醫(yī)院里,有一位孕婦炸中了肚子,血和孩子,狼籍滿地,真正達到了慘不忍睹的地步。
五三、五四的大轟炸,特別嚴重的是對重慶人的精神壓力,而重慶當時是一個后方城市,遠離前線,日軍想用這個手段來征服中國,迫使中國人就范,你說,作為一個中國人,親眼目睹了這些現(xiàn)實,可以忘卻它嗎?
1945年,我在湘西辦一份《中國晨報》,當美軍向日本投下原子彈之后,當蘇聯(lián)向日本宣戰(zhàn)之后,我們的主筆吳希之先生寫社論——開頭就說。“現(xiàn)在有種種跡象,證明日本將于48小時之內(nèi)投降”,這篇社論登出的第二天,日本果然投降了。
國民黨政府指定日軍于8月21日,派人到芷江洽降,面授關(guān)于投降的規(guī)定。芷江就在湘西,同我們報社所在地的辰谿距離很近,因此我就自己去采訪這一新聞,我到芷江的時候,這個山城已名聞天下,成為中外記者的矚目之地了。洽降的地方就在當時美國空軍司令部的禮堂,布置得很簡單樸素,當時規(guī)定日軍可乘飛機來,飛機上要有一定標志,以便識別。日機一到洞庭湖上空,我方即派出戰(zhàn)斗機,予以監(jiān)視,把日機押送到芷江。
我方當時以何應欽、蕭毅肅、冷欣等和美軍司令巴特勒為主,參加受降儀式的,湯恩伯、王耀武、吳奇?zhèn)サ鹊榷紒砹?,何應欽還把一些對日本問題較有研究的人帶來作顧問,如劉英士、陳行、龔德柏等。
日方以今井武夫為代表,帶了兩個參謀、一個翻譯前來,飛機一到芷江,就將他們拘留在飛機場臨時搭置的木屋內(nèi),儀式開始的時候,用吉普車把他們帶入會場,他們坐的吉普車上,插了一面白旗,今井坐在司機邊上,面色凝重,一副誠惶誠恐的樣子,同我在1937年看到的日兵,大不相同。
今井向何應欽獻上在華日軍分布地圖,蕭毅肅則給了今井第一號備忘錄,會上宣布由冷欣先飛南京,設(shè)立先進指揮所,儀式就結(jié)束了。隨后,將今井送回木屋,不少軍官,則紛紛訪問了今井,“相逢一笑泯恩仇”了。
我參加了會議的采訪,參觀了日本派來的飛機,發(fā)現(xiàn)此時的日本飛機,已不能同美國飛機相比。日本軍國主義終于走上了它的滅亡道路,正是歷史的規(guī)律,萬萬違反不得的。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我有很長一個時期,沉浸在這一種感情中,涕淚滿裳而精神振奮,八年辛酸,一朝盡釋。作為一個中國人,能忘掉這樣的時期,這樣的故事嗎?
1994.11.11日于上海
馮英子 《群言》1995年第1期
責任編輯:沈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