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9日電 (記者 李東風) 隨著中國經濟的振興和改革開放的縱深發(fā)展,中國與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大記者見面會上也指出:“中國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國。”那么,當代中國藝術,特別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核心價值體系的藝術成果,該怎樣走向世界呢?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應大力推進當代中國藝術國際交流,建構價值標準體系,有步驟地將反映時代精神和民族價值觀的當代中國優(yōu)秀藝術作品推向國際舞臺,加強官方機構、正規(guī)藝術品經營機構和主流媒體的互動等,將會為文化強國做好堅實的鋪墊。
記者:目前在我們在文化“走出去”、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方面有哪些不足?
吳為山:近年來,中國藝術由“舊時王謝堂前燕”走向了廣闊的國際舞臺,然而中國作為一個文化大國在國際交流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和隱患。
首先,我們“走出去”的藝術文化產品偏重于傳統(tǒng)文化,對當代藝術的傳播力度、廣度、深度則遠遠不夠。國外民眾常常通過三星堆、兵馬俑以及中國古代經卷、書法來了解中國,而對當代中國文化藝術的認知卻嚴重匱乏或者偏頗、誤解,反而是西方當代主義意識下產生的扭曲領導形象、丑化中國人面貌的作品堂而皇之陳展于外國藝術殿堂。
第二,我們始終處于“被選擇”的狀態(tài),大規(guī)模的藝術生產與消費并沒有確立我們在國際市場上的藝術話語權。不能確立中國立場,中國文化內部深厚的傳統(tǒng)底蘊,也往往因僅僅臨摹西方前衛(wèi)藝術,發(fā)生斷裂。
第三,目前中國很多當代藝術品在國際市場的走勢并不完全取決于作品本身的質量,同時還較多地受到了盈利策略的驅使,致使世界誤讀中國。
記者:要想真正實現(xiàn)文化強國,我們應該如何解決以上問題?
吳為山:至少應該有5個方面。
建構價值標準體系。在堅持多元、開放、創(chuàng)作自由的前提下,要增強對文化藝術品主動輸出的甄選標準,形成健康發(fā)展和諧生成的中國當代藝術評定機制。在甄選中應當把握三個原則,即健康高尚的思想、普世的情感和高水準的藝術性。
實施“中國當代藝術推廣計劃”,有步驟地將反映時代精神和民族價值觀、具有國際視野的當代中國優(yōu)秀藝術作品推向國際舞臺,培養(yǎng)具有較強實力的中國文化走出去,逐步拓展中國藝術產品的國際市場。
加強官方機構、正規(guī)藝術品經營機構和主流媒體的互動,形成良好的藝術品輸出機制。
另外,組織海外考察,進一步加強對外文化藝術交流的系統(tǒng)性研究,同時,培養(yǎng)孕育一批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能夠與西方接軌的藝術經紀機構,使中國藝術品市場在建構全球話語權的過程中得到最為有力的支撐。發(fā)現(xiàn),并培育品牌級的藝術大家等,都是這個過程不可或缺的關鍵。
記者:您認為推進中國當代藝術國際交流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zhàn)?
吳為山:作為一個新興的經濟大國,中國要面臨更為嚴峻的國際挑戰(zhàn)。在與世界的博弈與合作的過程中,當代藝術作為多重文化沖突中的重要角色,能以其獨特的身份促進對文化差異的理解、認識、溝通和協(xié)調。從全球視角來看,我們正面臨一次重大的變革,一個文化發(fā)現(xiàn)及其藝術價值重構的重要時機。我們應當把握機遇,積極主動、富有策略地推動中國當代藝術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責任編輯:馮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