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2來源:人大新聞網
【編者按】1964年出生,民盟成員,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殘疾人事業(yè)發(fā)展研究院院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委員,民盟中央常委、民盟中央社會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曾任第十、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委員。
鄭功成,出生于湖南邊陲小鎮(zhèn),少年求學于湖港交織的江城武漢,傳道授業(yè)于學術思想碰撞交匯的首都北京。這位土生土長的中國學人,不僅團結著國內眾多同行學者共推社會保障理論與政策發(fā)展,還引聚了國際社會保障學界關切中國的熱切目光。他醉心于社會保障及與民生相關領域研究三十余載,是中國社會保障學科的重要開拓者,出版著作30多種,發(fā)表500多篇學術文章,獲得國家及省部級學術、教學與圖書獎10多次,主持過總理批示的國家社會保障戰(zhàn)略研究與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多個重大科研項目,更兼遍植桃李,芳菲滿園。
作為知名學者,鄭功成是沉靜的,他面容和善,語調低沉,思考時微蹙雙眉,教導學生時誨人不倦;作為已經連任三屆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鄭功成是忙碌的,他腳步匆匆,終日奔忙,為國家立法與國計民生建言獻策。他追求公平正義、共享發(fā)展的和諧社會,一喜一憂、一心一念之間皆是百姓利益。
“治學30年,我的心得唯有‘堅持’二字。”
鄭功成,1964年出生于湘、鄂、贛三省交界處的湖南平江縣。1981年,他考入武漢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yè),接觸到馬克思、恩格斯、列寧、亞當•斯密、大衛(wèi)•李嘉圖等先哲大師的政治經濟學原著。在不斷深入研讀經典著作的過程中,他對社會保障理論產生了深厚興趣,進而鎖定了一生關注民生的學術方向。但自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社會保障實際上是以單位保障制為支柱的國家保障,幾乎只是一種市民專利。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伴隨改革開放的步伐,我國社會保障事業(yè)才真正進入了改革與發(fā)展新時代,當時,我國從事社會保障研究者屈指可數,陳列在初入學界的鄭功成視野中的是一抹留白。大學畢業(yè)后,鄭功成留校任教,開始深耕于社會保障、災害保險、慈善公益等領域,為社會保障這一新興學科繪就第一抹色彩。
1985年到1995年十年間,鄭功成先后因學術成就突出而被武漢大學破格晉升為副教授、教授,并兼任著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武漢市政協(xié)常委兼社會法制委員會副主任。2000年,鄭功成離開武漢來到北京,成為中國人民大學的社會保障學科帶頭人,此后,他和他的團隊在國內國際學界取得了更多令人矚目的成績。
在他的帶領下,2002年人民大學社會保障專業(yè)博士點獲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設置,2009年社會保障專業(yè)在建設期內即被北京市評為優(yōu)秀重點學科。他榮獲過第六、第七屆教育部科研成果(人文社科類)一等獎,第五屆三等獎;第十一、第十二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第八屆二等獎;第二屆國家級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全國首屆孺子牛金球獎,第三屆中國政府出版物圖書獎(原國家圖書獎)提名獎,第九、十二屆中國圖書獎等一系列重大學術、教學、圖書獎。近10年來,他主持過總理批示的國家社會保障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項目、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4項、特別委托項目與重點項目多項。他獨立或主持完成的30多項重要政策研究成果獲得中央領導同志批示,引起主管部委的高度重視,這些高質量的政策研究成果涵蓋了他長期關注并從事的社會保障、養(yǎng)老、醫(yī)療、就業(yè)、收入分配、災害保險、慈善公益等民生領域。
由于社會保障、災害保險、慈善公益等均是我國新興的學科領域,從事這些領域教學與研究30多年,鄭功成走的是一條披荊斬棘之路,遭遇學術瓶頸時,他也會茫然彷徨,上下求索。而他突破瓶頸的“三大法寶”是學習、實踐與堅持,在組織和參與國際國內社會保障領域學術會議的過程中,他通過廣泛的學術交流開拓思維、開闊學術視野;“調查實踐是做應用層次學術研究的必修課,”腳步所至即目光所及,他通過實地考察獲得第一手的學術資料,通過直觀了解激發(fā)出新的學術靈感。僅僅為了研究養(yǎng)老服務,他就到國內多個省市區(qū)和香港、澳門以及日本、韓國、德國、比利時等國調查或考察過100多家養(yǎng)老機構。最得鄭功成看重的“堅持”二字,則是始終伴隨他的學術品格。堅持學習與思考,堅持深入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實地調研,堅持國內外各個層面的學術交流,這就是鄭功成學術生涯的常態(tài)。
社會保障是新興學科領域,也是多學科交叉的學科領域,更是聯(lián)結國計與民生的樞紐。為了推動全國社會保障學術交流與發(fā)展,鄭功成積極搭建學術平臺。他于2007年組織實施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400多位學者與官員參與研討,形成了全國社會保障學界穩(wěn)定交流機制的雛形。2009年創(chuàng)設中國社會保障30人論壇,并迅速成為有重要影響力的全國社會保障學術平臺;以此為基礎,2015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民政部注冊,正式創(chuàng)建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短短兩年內即形成了重要的學術與社會影響力。2005年他創(chuàng)辦學術集刊《社會保障研究》,持續(xù)12年出版了24卷,成為全國唯一進入CSSCI的社會保障出版物;以此為基礎,在民政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支持下,正式創(chuàng)辦《社會保障評論》學術季刊,2017年1月出版創(chuàng)刊號,填補了我國社會保障領域高端理論期刊的空白,是全國唯一進入CSSCI的社會保障期刊。
增進社會保障國際學術交流,但不是唯西方馬首是瞻,而是要平等交流并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保障學界的話語權,在鄭功成看來是一種重大責任。為此,早在2004年,他就團結中日韓一批社會保障知名學者,發(fā)起創(chuàng)設“社會保障國際論壇”,迄今在中、日、韓持續(xù)舉行了12屆,成為立足東亞、面向歐美的穩(wěn)定的國際性社會保障學術論壇,今年為第十三屆,將在中國南京大學舉行。2009年,他發(fā)起了“東亞社會保障模式研討會”,組成跨國研究核心團隊,專題探究東亞社會保障發(fā)展問題,迄今在中、日、韓舉行了九次專題研討會。2016年9月,他又發(fā)起“全球社會保障與經濟發(fā)展研究”課題,依托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在國際勞工組織、德國艾伯特基金會等的支持下,牽頭組織一批來自美、德、英、法、日、韓等多個國家的知名社會保障學者開展研究,立足全球、著眼長遠,以中國為主要案例,將形成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參政議政是我治學報國的新角色。”
在以無黨派身份擔任武漢市政協(xié)常委及社會法制委員會副主任數年后,1998年底,鄭功成加入民盟。民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參政黨,也是以教育界知識分子為主體的、人數最多的參政黨。 “學術研究特別是社會科學研究與參政議政并不存在矛盾,兩者結合得好會相得益彰。”鄭功成如是說。
2002年開始,鄭功成先后擔任民盟中央經濟委員會主任、社會委員會主任,迄今已經三屆,這使他有機會直接得到丁石孫等三屆民盟中央領導的教誨和盟內諸多出色人物的幫助,增加了他為國家服務的新途徑。自此,他在民盟中央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團結經濟委員會、社會委員會組成人員,先后創(chuàng)辦民盟的災害與社會管理論壇、民生論壇等,以穩(wěn)定的政策研討與參政議政相結合的機制,邀請盟內外專家學者深入研討并形成相關政策報告。近年來,鄭功成多次參與民盟中央受中共中央委托的有關社會保障、收入分配、基本公共服務等重大調研,其調研成果均引起高度重視并成為相關重大政策制定的依據之一。同時,他還有多項重要政策研究成果亦是通過盟中央主要領導直達決策層。作為盟員,鄭功成充分地利用了自己的專業(yè)優(yōu)勢,通過民盟組織為國家與社會服務。
2003年3月,鄭功成當選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委員,15年來,他在參政議政方面不斷演繹出更加豐富的內涵。作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鄭功成相對于其他的全國人大代表更為繁忙。全國人大代表與常委會委員同為國家立法機關組成人員,兩者目標一致,但履職有別。人大代表的履職主要是出席每年3月召開的代表大會并審議一府兩院的報告等,每屆五次會議;而常委會委員除此之外,還承擔著十分繁重的立法任務與監(jiān)督之責,每年雙月下旬是常委會例會時間,一年六次常委會會議,遇重大事項還會臨時增加常委會會議,每次會議時間5-7天,每次所審議的新法與修法都有多部;內務司法委員會也有相應的例會,討論專門立法并審議所聯(lián)系部門的工作報告等;還有常委會的立法調研、執(zhí)法檢查以及外事活動等。他幾乎對每一部法律的審議與制定都發(fā)表過意見與建議,許多意見被法律采納,特別是《慈善法》《社會保險法》《軍人保險法》《勞動合同法》《就業(yè)促進法》這些新法的制定與《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殘疾人保障法》《紅十字會法》等與其專業(yè)相關的多部法律的修訂,都讓他付出過很多心血。其中為了起草《慈善法》,他就先后主持召開過18次專題研討會,為該法每一章的起草都提出過高質量的專題研究報告,每個專題報告都受到高度重視。投入這么多的時間與精力,他不以為苦、反以為樂,把這些視為學習和提高的過程。特別是在與其他國家議會議員交流的過程中,因社會保障與社會政策日益成為議會間交流的重點議題之一,這使得鄭功成能夠了解到他國社會保障的最新情況以及國外立法者對此的看法,這是其他學者難以接觸到的,也為他的學術研究開拓了新的視野。在2016年,他就出席了全國人大與德國聯(lián)邦議會交流機制第四次會議、全國人大與法國參議院定期交流機制第六次會議、全國人大與日本參議院交流活動、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與意大利議會代表團會議,以及出訪法國并出席全國人大與法國國民議會定期交流機制第七次會議,在這些活動中,他往往是作為中方社會保障與公共政策方面的主發(fā)言者。
“每年直接參與全國人大常委會、專委會工作需要80天左右的時間。”鄭功成平靜地說。
“這是一門需要良知與公益心的學科”
2016年12月,國際社會保障協(xié)會將“杰出成就獎”授予中國政府時,鄭功成認為這是“實至名歸”,中國的社會保障事業(yè)正是在中央的積極推進下實現了短期內成為全民共享國家發(fā)展成果的基本途徑的奇跡,中國社會保障發(fā)展對當今世界社會保障發(fā)展的貢獻并不亞于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
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年代后,社會保障改革成了舉國上下關注的焦點,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社會各界也因關乎自己切身利益高度關注這一領域。將自己的理論研究轉化成可供政府部門決策參考的資政建議是鄭功成學術成果的價值實現,“我從事的是應用層次的社會科學,研究的是改革發(fā)展中的重大現實問題,如果無助于國家的改革與發(fā)展,其意義將大打折扣”。
學術研究若不立足于實踐,其成果也很難落到實處,只能是空中樓閣。養(yǎng)老保險與養(yǎng)老服務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是鄭功成關注的重點。為此,他獨自或者組織團隊開展過難以計數的調查,僅養(yǎng)老機構就實地了解過國內外的養(yǎng)老院100 多家。對醫(yī)療保障與社會救助等領域也是如此。
基于對社會保障的最新研究和深入思考,鄭功成曾于2007年先后兩次向中央領導同志提交報告,提出“加快推進社會保險立法的有關設想與基本主張”和“建議盡快組織開展中國社會保障戰(zhàn)略研究及具體方案”,以求從戰(zhàn)略上規(guī)劃中國的社會保障改革與體系建設藍圖,他的真知灼見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及有關部委領導的高度重視。終于,在2007年5月,以鄭功成為組織者的全國200多位專家學者開始了“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
為完成這項重大的戰(zhàn)略研究任務,鄭功成和研究團隊經過了19次專題研討會,深入11個省市區(qū)開展調研,又赴12個省市和財政部、發(fā)改委、人社部、民政部等部委召開征求意見會,最終形成核心報告《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fā)展戰(zhàn)略:理念、目標與行動方案》,被譽為“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及其發(fā)展描繪的全景式戰(zhàn)略藍圖”,成為國家制定社會保障相關政策的重要理論參考。
當時,鄭功成在報告中建設性地提出自2008年到本世紀中葉的“三步走”,從“即免除人民的生存危機與疾病恐懼、解除人們的養(yǎng)老后顧之憂”到建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福利社會的戰(zhàn)略構想。其中,“建議在2012年前建成老年人均能夠享有養(yǎng)老金的多元組合型養(yǎng)老保險制度”和“可以覆蓋全民的醫(yī)保制度”等目標一度受到詬病,被批評為烏托邦式的設想。但黨中央慧眼如炬,2009年正式啟動農村養(yǎng)老保險試點和明確以全民醫(yī)保為目標的三年醫(yī)改,同時還掀起大規(guī)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全面推進社會保障事業(yè)發(fā)展,到2012年時即實現了老年人人人享有養(yǎng)老金的目標和基本實現了全民醫(yī)保的目標。懷抱篤定的學術自信,鄭功成親歷了這些“烏托邦色彩”的建議一步一步地變成現實。
“這些有社會責任感的學生是我的驕傲”
自1985年甫執(zhí)教鞭開始,鄭功成已經在大學任教30多年,他常對自己的學生說,“社會保障追求的就是公平正義共享,沒有良知與公益之心,難做此種學問。”在武漢大學的15年里,他培養(yǎng)了改革開放后最早的保險專業(yè)學生;在中國人民大學的17年里,他培養(yǎng)的社會保障專業(yè)博士生與博士后達30多人,碩士生約150多人,已畢業(yè)的20多位博士生與出站博士后絕大多數均在高校任教,其中已有5位做了教授,10多位
在不斷拓寬加深社會保障學科建設領域和推動全國、國際社會保障學術交流的過程中,缺乏有力的組織支持成為困擾鄭功成的常見難題,但困難從未讓他卻過步。有師如此,他的學生們承師德,揚師風,對無償的付出沒有絲毫怨言,反而形成了一屆接一屆自覺分擔這種公益責任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他們承擔各種學術公益事務的組織協(xié)調工作,為搭建國內國際學術平臺、組織大量規(guī)模學術活動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樣的奉獻精神與價值取向,在利己主義日益精致的社會背景下,讓我經常為之感到欣慰和驕傲。”談及此,鄭功成難掩贊許之情。他還不忘感謝身邊富有奉獻精神的同事,以及國內外眾多同行學者所給予的支持與團結協(xié)作,“這是我們能夠一起為學問、為國家建設做些有益事情的十分重要的條件。”
2017年的春天,“兩會”如約而至,再次建議盡快修訂《社會保險法》,加快推進養(yǎng)老保險制度改革、醫(yī)療保險制度改革、發(fā)促進養(yǎng)老服務與慈善事業(yè)健康發(fā)展……鄭功成關注的重點仍然是社會保障及與之相關的民生問題,學術之余重任如山,卻也讓他越發(fā)步伐堅定。
心中的那份堅守,讓鄭功成一次又一次地在兩會上為民發(fā)聲。民盟盟員、人大常委會委員,對鄭功成來說,與其說是一份事業(yè),不如說是開辟了另一條為國為民服務的途徑。他是建言獻策、資政輔弼的謀士,但在他心中,自己首先是一名為民生大事勤懇調研、腳踏實地的學者,是一名言傳身教、授業(yè)解惑的師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就是一位學人的家國情懷。
責任編輯:楊寧
中國民主同盟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3 -
地址:北京東城區(qū)東廠胡同北巷1號 傳真:010-65232852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