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與改革同行
成長在改革的春風里
來源:中國民主同盟網(wǎng)站 日期:2018-12-14
我出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可以說是在改革的春風里茁壯成長。我的家是京郊農(nóng)村的一個普通農(nóng)民家庭,祖祖輩輩耕種在這片土地上,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家鄉(xiāng)的這片土地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鄉(xiāng)親們的生活也已經(jīng)不同以往。而今的我,從當年那個在泥土中玩耍的農(nóng)村女童,已經(jīng)成長為一名中央國家機關(guān)干部。這些都得益于黨和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
記得我小時候,家里住的是三間泥瓦房,全家人睡一張土炕。冬天透風,夏天漏雨,都已習以為常。最怕的是夜間聽到老鼠來去穿行,那是我童年最大的噩夢。冬天會在屋里生個煤爐取暖,順便用煤火做飯,夏天則把煤爐移到屋外,或者在屋外搭個鍋臺燒柴做飯。天冷的時候,我最喜歡坐在火爐邊烤火,把爐臺擦干凈,墊上一塊厚紙板,趴在上面寫作業(yè),手就不會覺得冷了。我不擅長燒火做飯,點火的技巧怎么也掌握不好。
那時候村里剛剛建起水塔,每天中午定時供應自來水。我家院子里放了一口大水缸,每到來水的時間,就用水桶把缸填滿。父母外出干活經(jīng)常不在家,接水的任務就落在我身上,水桶太重拎不動,我就用水舀子慢慢往缸里舀水,一邊舀水一邊數(shù)數(shù),盼著缸里的水快點滿,感覺這個過程好漫長。
那時吃的很簡單,地里種什么就吃什么,沒有零食買,也沒有機會進餐館。穿的也很簡單,每年春節(jié)和六一兒童節(jié)買兩身新衣服就非常滿足了。家用電器幾乎沒有,電話也沒有。夜間照明用的是電燈泡,開關(guān)處連接一根長長的燈繩,直垂到炕沿。蠟燭還是必備的,因為停電是常事。在燭光下看書做作業(yè)的經(jīng)歷是不太美好的,忽閃忽閃的光亮讓人無法集中精力。
家里有輛自行車,是父母結(jié)婚時買的,同期購置的還有一塊手表和一臺縫紉機,也就是俗稱的“三大件”。這輛自行車是全家出行的唯一代步工具,爸爸騎車,我坐前邊車梁上,媽媽抱著妹妹坐在后座。自行車行駛在彎彎曲曲的泥土路上,壓出一道長長的車轍。有時爸爸不在家,媽媽騎車帶我和妹妹出門,先帶一個上車,另一個在后面走路,經(jīng)過一段路程之后,放下這個,再回去接那個,就這樣輪流坐車,迂回前行。
漸漸地,這些都發(fā)生了變化。一些老物件兒逐漸退出了我們的生活日常,取而代之的是現(xiàn)代化的新事物。家里的住房已推倒重建,敞亮明快的玻璃窗替換了舊紙窗,光滑潔白的瓷磚替換了水泥地,廚房、衛(wèi)生間也都搬進了室內(nèi)。電話、電腦、電視、電冰箱、洗衣機,一應俱全。自來水、液化氣給生活帶來便利,取暖也實現(xiàn)了煤改電,清潔又省力。大街小巷都鋪上了硬化路面,不見了泥濘和揚塵。路上的自行車越來越少,電動車、汽車越來越多。公交車也通到了村口,出行不再是難題。
改革開放帶來了鄉(xiāng)村劇變,物質(zhì)生活極大豐富,無論是吃的、穿的、用的,應有盡有,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逐漸多了起來。每到夜幕降臨,路燈亮起,不見了往日黑暗寂靜的場景,街邊還會有樂聲響起,快樂的人們在燈光和音樂中翩翩起舞。除了像廣場舞這樣的集體文化生活外,村里的大爺大媽們也玩起了智能手機,建起了微信群,在這個新的社交平臺上聊聊天、唱唱歌,相互交流,愉悅身心。
如今的鄉(xiāng)村已是舊貌換新顏,留在村里的人們,享受著新生活,同時也創(chuàng)造著新生活。還有一些人,像我一樣,走出了農(nóng)村,去追尋不一樣的中國夢。是讀書,為我打開了一扇認識世界的大門,是高考,讓我開啟了新的人生征程。高考為寒門學子提供了公平的成才機會,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通過高考這扇大門,億萬莘莘學子邁入高等教育的殿堂。我也是其中的一個。通過堅持不懈的刻苦學習,我有幸能夠進入清華大學接受高等教育。
大學畢業(yè)以后,懷著報效祖國、回報社會的感恩之心,我選擇到農(nóng)村基層工作,把實現(xiàn)人生理想同推進農(nóng)村的發(fā)展建設結(jié)合在一起,把青春和汗水灑向養(yǎng)育我的這片土地。在農(nóng)村的三年服務期滿后,我通過考試進入公務員隊伍,成為了一名國家干部。無論在什么崗位上,我都沒有忘記初心,有感恩之心,有進取之心,還有盡責之心。
多年的經(jīng)歷讓我深切地感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變遷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改革開放讓我們走進了新時代。我們這一代人是改革的受益者,同時也肩負著推動改革的使命。我們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新時代展現(xiàn)新作為,在本職崗位上努力奮斗,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民盟石景山區(qū)科技支部)
責任編輯:民盟北京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