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與改革同行
民以食為天——我與改革開放
來源:中國民主同盟網(wǎng)站 日期:2018-12-14
我是1973年生人。那是個物質匱乏的時代,國家施行計劃經濟,一切物資憑票供應。小到油鹽醬醋,大到家用電器,即便有錢,沒票據(jù)也是無法買到的。小時候,父母工資少,家里沒閑錢。我唯一的零嘴是街口5分錢一包的黑棗,還要表現(xiàn)好,父母才獎勵。那時,水果也少,家里偶爾買瓶果味VC,馬上就成了我和弟弟爭搶的目標。最開心的時刻,是被家里派去打芝麻醬。玻璃瓶裝的,只要瓶蓋上有殘余,我會走一路,舔一路,到家時,瓶蓋總是干干凈凈的。有時,實在饞了,也會吃點兒瓶里的,當然,要小心,芝麻醬被看出少了,是一定會挨大人罵的。再有,就是過年了,那是全家一年中唯一可以揮霍一把的時刻。平日根本見不到的花生、瓜子上了桌,還有熱騰騰的餃子管夠,不用再數(shù)著個兒吃,可勁兒吃到肚歪也沒人管。那時的年才真叫人惦記著,盼望著,滿滿都是幸福感。小時的記憶雖然都和吃食有關,但我卻沒挨過餓。聽說我父母一輩有過饑荒歲月,他們都知道饑餓的感受。甚至我的一個舅舅因為餓得難熬,放棄了大北京回老家種地去了。
一轉眼,改革開放四十年了。國家在發(fā)展,經濟在騰飛,家家戶戶早不用為吃食發(fā)愁了,天南海北,特色美食,甚至動動手指,就能快遞派送到家,方便至極。人們偶爾愁愁,也只是美食太多,為吃什么勞神。現(xiàn)在,我回想一下小時候的那些指天發(fā)誓的愿望,比如,要天天吃上雙棒雪糕啦,一手攥一把羊肉串啦,就像郭德綱說過的相聲里窮人發(fā)誓有錢后的想法一樣可笑。是啊,如此天翻地覆的變化,誰能預見得到呢?我知足。但知足中,又有了新的困惑。還是拿吃來說,父母一代,窮慣了,也窮怕了,即使是物質已極大豐富的今天,他們仍在節(jié)儉著:趕在菜市快關門買賤賣的蔬菜啦,吃剩的飯菜舍不得扔熱了又熱啦,大米本來還有小半袋,卻非急著買新的躉著啦……再看我侄子這一輩,零食買來吃一半就剩著直到過期,新鮮東西嘗一口不喜歡就一口不再吃,有錢就亂花,買了一堆吃的,可結果呢,連封口都沒拆,說是忘了……我呢,即不同意父母的過度節(jié)儉,也看不慣新新人類的浪費,就這么不尷不尬地過著,有時也在物欲中迷失了自己,找不到前行的方向。我想,改革開放,解放了手腳,也解放了思想,我該找到自己的位置,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記得哲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分成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五個層次。再多的物質也只能滿足人生理和安全的低層次需求,再高級的需求只能向人的精神和內心索取。當中國的國門再次向世界敞開,讀書和行路,便成了我近些年最好的生活方式。我熱愛一切書籍,因為它始終能溫暖我的心靈,讓我在最孤獨的時刻知道在某個遙遠的年代,在地球的某個角落,有個人也曾像我一樣想,一樣地孤獨著。我熱愛旅行,因為它始終能開闊我的眼界,讓我知道天地宇宙有多神奇,一直包容著我的渺小與無知。如今,我光榮地成為了一名中國民主同盟會的盟員,這讓我擁有了更多的愛與歸屬感,內心充滿了力量,幸福著!
我想,我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更是它的受益者。改革開放到底有多偉大,也許只有我們回顧歷史,生命厚重起來的那一刻才會有所感悟。但我不會忘,盛世的背后,有著我們怎樣的饑餓瘦弱的身影。如今,當中華復興之夢唱響整個神州大地,愿我們每個中華兒女都能謹記我們繁榮復興的真正起點,盡己所能,傾其所有,不辱使命!(孫越)
(民盟西城區(qū)第十四中學支部)
責任編輯:民盟北京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