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與改革同行
我與改革開放一起成長
來源:中國民主同盟網(wǎng)站 日期:2018-12-26
生于1976年的我,是幸運的,我出生后時隔一年,一件大事改變了中國,改變了千千萬萬人的命運,就是改革開放。
作為70年代后期出生的一撥人,呱呱墜地以后成長在改革開放的語境、環(huán)境和心境里。與改革開放一起成長,是我們這代人顯著的時代“烙印”。可以說,沐浴的是改革開放的春風,見證的是改革開放的歲月,享受的是改革開放的成果。如今,改革開放還在繼續(xù),不惑之年的我們也在為這個時代揮灑著最好的青春年華。
70后的人天生有股農(nóng)民氣質(zhì)。改革開放的大門打開,農(nóng)村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的實施,仿佛片刻間就激活了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一潭死水”。我兒時的記憶里,農(nóng)忙季節(jié),父母總是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兒,夕陽落盡才回家,披星戴月,辛勤耕耘。
上學后,利用假期和周末的時間我也盡可能的去幫忙,盡管小小年紀的我并不能為他們減輕多少負擔。施肥鋤草,耕種收割,很累,汗珠淌到嘴里咸咸的,用農(nóng)民的話說就是:“汗珠子摔成八瓣,換來一碗飯吃”。正因為這種經(jīng)歷,造就了流淌著農(nóng)民血脈、吃苦耐勞、敢拼敢愛的一代人。
70后的人很容易懷舊,經(jīng)歷的多了也總愛訴說過去的鎏金歲月。
當我在窗明幾凈的辦公室碼字時,我都會想起我在校園里讀書時的一切。那時候,物資匱乏是腦海里最深刻的記憶。
當我們的衣食住行都在講究品味時,我不禁會想起小時候把兩個桔子偷偷藏到抽屜里省到過年吃,直到發(fā)現(xiàn)它干癟痛心的在墻角抹眼淚。
當看到現(xiàn)在的孩子們有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我不禁會想起小時候放學后還要拔草喂兔子,作業(yè)都是在昏暗的燈下完成的。
當看到現(xiàn)在的年輕人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便捷地交流、學習、查資料,我就會想起我上學的那個年代,要寫一篇文章,就要到圖書館反復查找資料,既麻煩,又浪費時間。
新時期的人們?nèi)粘YI東西第一反應(yīng)就是逛超市,各種零食和生活用品一應(yīng)俱全、一站搞定。而生活在七八十年代,糧票、布票那可是一家人的“命根子”。當時買衣服、買布料都要憑一種叫“票”的東西,只有到過年的時候,才能穿上新衣服,而且基本上都是藍色、灰色或黑色。吃的東西更簡單,每天都是蔬菜,一個月能吃上三五次肉就已經(jīng)很不錯了。
每當看著孩子們騎著上千元的高檔變速自行車或上學或游玩時,我就會想起1983年我們家買的第一輛永久牌自行車,當時花了近200元,爸爸的工資才46.18元,買一輛車頂好幾個月的工資,還需要憑票購買。
七八十年代的生活和現(xiàn)在的生活太不一樣了。從每天下班都得為生爐子、洗衣服、做飯發(fā)愁,到滿心歡喜的擠在單位的筒子樓,幾家人共用一間廚房和廁所,再到如今的高樓林立、享受著舒適的空調(diào)和家庭影院。
“90后”“00后”從小就有了自己的小世界,臥室里有寬敞的書桌、明亮的臺燈,還有心愛的樂器和各種學習用品。家里的電視機、冰箱、空調(diào)、熱水器、微波爐和洗衣機一應(yīng)俱全;平常出門游玩可以開車,也可以坐網(wǎng)約車、地鐵、公交和高鐵、飛機,各種交通方式供人們選擇,出行更方便,高鐵還拉升了中國的發(fā)展速度。
回憶讓我更加感恩,更加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因改革開放而獲得的遠遠超過父輩們的機會,我們的前幾代人是改革開放的第一批實踐者和推動者,而我們這一代首先是改革開放成果的受益者。
70后的人也是幸運的一代,上小學與中學已經(jīng)開始逐步實施九年義務(wù)教育,經(jīng)歷了中國大學教育最黃金的年代,我們見證了這個時代跨世紀的變遷。
改革開放40年,非同尋常的歷史轉(zhuǎn)折,決定了我們中華民族不同尋常的偉大復興。我的出生,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我的成長,跟隨著祖國日益強大的腳步;我的未來,交織在奮斗前進的“中國夢”里。千百萬個“我”正經(jīng)歷著個人命運的浮沉嬗變。
展望未來,我只想說:“改革開放,我有幸與你同齡并共同成長,并且還將一如既往追隨著你,繼續(xù)走下去”。
作者:梁勇科,民盟煙臺市委組宣部部長
責任編輯: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