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鋼結構教授的家國情懷
——記全國政協委員、民盟陜西省委副主委、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副校長郝際平
郝際平,男,漢族,1959年7月生于西安,第十二屆、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民盟第十二大代表、民盟陜西省委副主委,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副校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學科結構工程學科帶頭人。
立足前沿 科學高峰勇攀登
郝際平于1995年獲得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結構工程博士學位,師從在我國鋼結構界享有盛譽的、“中國鋼結構領域的開拓者”之一、原民盟中央委員、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陳紹蕃教授,他不僅在鋼結構研究方面繼承先生的風范,連加入民盟也是先生做的介紹人,陳教授不僅是他學業(yè)上的領路人,也是他人生道路上的指引者,每念及此,他對導師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至今郝際平在結構工程、工程力學領域,特別是鋼結構方向,從事相關研究工作已超三十載。郝際平志存高遠、扎根西部,全身心投入到結構工程特別是鋼結構的教學、科研和設計應用之中,很快在我國鋼結構研究、設計領域嶄露頭角。
在郝際平的科研實踐中,永遠沒有放棄和放松,永遠有一股敢于創(chuàng)新和善于爭先的精氣神。在他的刻苦努力下,取得了多項重要研究成果:他在國內首次提出并研究了空間整體一次成型網殼;提出了半剛性框架-鋼板剪力墻結構體系;成功解決了國產Q460高強角鋼在輸電鐵塔中應用的關鍵問題;在鋼結構高等分析理論中提出了考慮翹曲的剛度矩陣;對超載服役公路鋼橋提出了狀態(tài)評估、加固及養(yǎng)護等相關關鍵技術;對大型復雜鋼結構施工進行了研究并在重大工程中加以應用。部分研究成果直接被《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 50017、《冷彎薄壁型鋼結構技術規(guī)范》GB 50018、《高聳與復雜鋼結構檢測與鑒定標準》GB 51008、《煉鐵工藝爐殼體結構技術規(guī)范》GB 50567等多部國家、行業(yè)技術標準吸收和采納。
大跨度空間鋼結構、高層鋼結構是當今鋼結構建筑的發(fā)展趨勢和潮流,而穩(wěn)定性的研究是這些復雜、大型鋼結構建筑應用的關鍵核心技術。2010年,以清華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浙江大學、中冶寶冶建設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完成的《現代鋼結構穩(wěn)定性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作為該成果的主要參與人,郝際平提出了許多創(chuàng)新性理論和方法,為鋼結構穩(wěn)定性關鍵設計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是《拱形鋼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T 249和《鋼管結構技術規(guī)程》CECS 280制定的重要依據。該成果還直接應用在深圳大學生運動會主會場、廣州新白云國際機場航站樓、西安咸陽國際機場T3A航站樓、廣州新電視塔、陜西法門寺雙手合十塔、某試驗塔等項目的結構設計與施工中,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從事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已逾三十年,郝際平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成績,得到了同行們的高度評價,在業(yè)界享有盛譽?,F擔任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會長、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人事部全國博士后管委會專家組專家、住建部專家委員會專家、陜西省土木建筑學會副理事長、陜西省土木建筑學會建筑工程鋼結構分會理事長、美國土木工程學會會員、中國力學學會高級會員,以及包括《建筑結構學報》、《工程力學》、《空間結構》、《鋼結構》、《建筑結構》、《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建筑鋼結構進展》、《工業(yè)建筑》、《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等在內的多個業(yè)內權威雜志編委和審稿專家。主持國家及省部級縱向課題25項、橫向課題50余項,出版著作6部,發(fā)表研究論文350余篇,授權國家發(fā)明專利23項、實用新型專利11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優(yōu)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省部級優(yōu)秀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2012年郝際平榮獲“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稱號,2014年以其卓越成就榮獲“中國鋼結構三十年杰出貢獻人物”稱號。郝際平身上有太多的閃光點和奇跡,僅在鋼結構研究領域的成績就足以生動折射出他不甘平庸的靈魂、敢為人先的精神和睿智創(chuàng)新的思想。
面向行業(yè) 技術報國敢擔當
當面對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時,往往能體現出一所大學的責任和學者的擔當。在鋼結構領域,勇于擔當、敢于作為,是學界和業(yè)界對郝際平的普遍評價。
2017年5月5日,我國自行研制的新一代大型噴氣式干線客機C919成功首飛。在這架具有重要意義的“中國制造”大飛機背后,也凝聚著郝際平的心血和智慧。其中,郝際平教授團隊完成了大飛機一體化加載框架及相關附屬設施(檢查維護平臺、油路線槽系統支架等)的設計和優(yōu)化工作,對鋼結構加載框架強度、剛度和穩(wěn)定性進行了分析和評估,設計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大飛機一體化加載框架,并解決了后續(xù)生產和安裝過程中出現的技術難題,為大飛機整機荷載實驗提供了一個綜合支持平臺,以實際行動助力大飛機起航。
多年來,郝際平帶領他的科研團隊主持完成了許多大型、復雜、重大的鋼結構工程設計、施工監(jiān)控等工作。由他主持設計的高200米、雙塔間跨度達150米的“大跨度+雙高塔”連體巨型門式試驗結構攻克了幾十個技術難題,這一創(chuàng)造了世界紀錄的特種結構,經歷了汶川特大地震的嚴峻考驗,顯示了我國鋼結構設計和建造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此外,郝際平還主持完成了陜西法門寺合十舍利塔主塔結構、深圳大運會主體育場、廣州歌劇院及東航西安維修機庫等大型、復雜鋼結構施工過程的力學模擬與分析,為這些重大工程施工的順利實施保駕護航。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園區(qū)中那造型別致——馬蹄蓮造型的荷蘭館鋼結構設計,也出自郝際平之手。
從20世紀80年代起,隨著我國國防和經濟建設事業(yè)的飛速發(fā)展,鋼結構在各種建筑工程領域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郝際平先后主持設計了我國化工企業(yè)首批鋼結構造粒塔,包括陜西興福化肥廠造粒塔、柳州化工硝基復合肥造粒塔、福建邵武化肥廠造粒塔等,推動了鋼結構造粒塔設計、建造技術逐步走向成熟,為我國特種鋼結構設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位于我國陜北地區(qū)的吳堡黃河大橋,是307國道上連接秦晉兩地的重要交通樞紐,于1969年建成通車。隨著陜北經濟的騰飛,大橋日車流量和單車重量都遠遠超過了設計指標,橋體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郝際平率領團隊先后十余次親臨吳堡黃河大橋現場,對車速、大橋橋面、橋柱、橋梁、鋼索、橋洞等進行了詳細的觀測和記錄,針對大橋超載服役特點,建立了大橋狀態(tài)評估模型,提出了公路鋼橋整體狀態(tài)分析和剩余疲勞壽命預測的理論及加固方法、方案,并協助相關部門完成了大橋的加固設計與施工。相比新建大橋,直接節(jié)省建設費用約2200萬元,縮短交通斷行時間18個月,從2004年恢復通車后通行車輛達1000余萬輛,間接節(jié)省了由于車輛繞行所增加的運營成本約9億元。該成果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被譽為近十年來陜西公路橋梁最有意義的科技成果。
參政議政 建言獻策有作為
有教師、專家、民盟盟員和中共黨員等多重身份的郝際平,始終心懷祖國、情系天下,用他的熱情和責任心,觀察社會現狀,關注國計民生,廣泛聽取建議,履行參政議政職責,積極建言獻策,為黨和國家分憂,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郝際平教授率領團隊第一時間奔赴陜西省漢中、寶雞等地區(qū)考察災情,在收集房屋建筑損毀資料的基礎上,以一位建筑結構領域專家的獨特視角,在第一時間向陜西省政府提交了《災區(qū)中小學校舍建設項目建議書》,建議陜西省盡快開展災后重建鋼結構校舍集成關鍵技術的研究。如今,武功縣普集鎮(zhèn)中心小學、寶雞渭濱區(qū)八魚初中等6個單體工程、總建筑面積約三萬平方米的鋼結構校舍里,早已坐滿了渴求知識的學生。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民盟陜西省委副主委,在全國政協十二屆會議上,針對綠色建筑、鋼結構產業(yè)、高考招生、西部地區(qū)人才隊伍建設、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等問題提交了47個提案。其中,郝際平調研完成的《關于提高我國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的建議》,對研究生招生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分析和總結,認為在目前全國統一考試模式下,表現出鮮明的“統”、“大”、“繁”特征,過于剛性的人才選拔機制,不利于高校選拔可富有創(chuàng)新綜合素質潛能的優(yōu)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國研究生教育人才結構不盡合理,因此,呼吁改革研究生招生辦法,取消全國統一碩士研究生考試,施行申請考核制下的高校自主招生。該提案經盟省委、民盟中央編報,提交全國政協會議,被評為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優(yōu)秀提案。
郝際平從2013年起,每年的提案都涉及到“鋼結構”,最終于2016年被李克強總理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積極推廣綠色建筑和建材,大力發(fā)展鋼結構和裝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標準和質量。”在郝際平看來,作為綠色建筑的代表,鋼結構建筑憑借其輕質高強以及干式施工、快速裝配等優(yōu)勢,不僅可以大幅提高工程質量,實施綠色施工,還可以增強城市的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再加之鋼結構本身可循環(huán)利用,鋼材拆除后可另作他用或回爐再煉,符合五大發(fā)展理念中綠色發(fā)展的要求。從最開始的以一人之力奔走呼吁,到現在已初步形成了推動行業(yè)進步的巨大力量,令郝際平興奮不已,備受鼓舞。
2015和2016年,郝際平兩次參加了由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主持的雙周協商座談會,并就“高度重視西部高校發(fā)展,科學構建高等教育體系”和“建設工程質量問題與對策”闡明自己的觀點,得到了俞正聲主席及與會其他同志的高度評價和肯定。
扎根西部 育化英才終不悔
郝際平在從事科學研究、工程實踐的同時,在教書育人方面也取得了輝煌成績。從教三十余載,先后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陜西省教學成果特等獎、一等獎,陜西省教學名師等多項榮譽,并主持了國家級精品課程、陜西省教學團隊建設,教學成果卓著;他先后培養(yǎng)了30余名博士研究生,百余名碩士研究生,為我國結構工程,尤其是鋼結構領域培養(yǎng)輸送了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他們中有些已經在教學、科研和工程技術崗位上嶄露頭角,成為中堅力量。
三十載學海泛舟成就卓著,三十年教書育人桃李遍地。憑借淵博的學識,謙和的處事,許多求知若渴的學子慕名而來,希望能夠師從郝際平教授。與此同時,作為一名校級領導,身兼眾多社會和學術職務的他,始終堅持給本科生上課,以他為負責人的教學團隊承擔的《鋼結構》課程,2007年就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雖然《鋼結構》課程理論性強,計算多,內容枯燥,但很多學生卻以能夠聽到他的課程為榮,“是一種享受”是學生的普遍評價和共識。
就是這樣一位始終與鋼結構“為伍”的學者,對學生卻始終懷著春風化雨般的柔情。生活中的他,平易近人,為人師表,對學生負責,格外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他常常結合自己在國外的研究、學習經驗積極探索研究生培養(yǎng)新方法,擅長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既注重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又強調根據專業(yè)和學生特點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科研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和實事求是、一絲不茍的科研精神。
熟悉和接近郝際平的人都知道,他還是一位儒雅、帥氣中帶有陽光氣息的人,是一個十足的網球愛好者,當你和他交流時,可以看出他既是一位校長,但更是一位學者,魁梧的身材,堂堂的儀表,儒雅的談吐,謙和低調的態(tài)度,就仿佛是和一位同事、朋友在傾心暢談。
郝際平對后輩學人總是飽含希望,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學們不僅要學好專業(yè)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做人”。許多學生在與郝際平短短的談話和接觸后,總對他的學識和風度印象深刻。他很少有豪言壯語,但和善的笑容,任勞任怨的精神,自育、自勵、自省的方式,常常成為年輕學子未來事業(yè)發(fā)展道路上的精神財富和力量。
也許在別人看來,作為一名大學教學、科研工作者和管理者,取得這樣的成績就可以功德圓滿了。然而他卻說,生命不息,奮斗不止,人生前行的道路只有加油站,沒有停車場。他還是一如既往的耕耘著,奉獻著、探索著、呼吁著……因為,他對祖國、他對鋼結構事業(yè)、他對學生愛的深沉。
責任編輯:石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