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鐵道學會公布了2022年度“中國鐵道學會科學技術獎”名單,由民盟江西省委會副主委、華東交通大學副校長劉林芽主持的《車輛荷載作用下橋上軌道非線性振動關鍵技術與應用研究》項目赫然在“一等獎”之列。中國鐵道學會科學技術獎是兩年評一次,是鐵道行業(yè)最有影響、最具權威的科技獎項。
劉林芽,江西樟樹人,1973年11月生,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民盟江西省委會副主委,華東交通大學副校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首席科學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江西省同心德績雙優(yōu)黨外代表人士,紀念中國民主同盟成立八十周年優(yōu)秀盟員。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國鐵道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二等獎,江西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多項省部級及以上獎勵。
“對鐵路有一種特殊的情懷”
“從事鐵路工作的我,對于中國鐵路的發(fā)展,有一種特殊的情懷在里面。”劉林芽與鐵路的第一次結緣是1992年,因為比較向往鐵路這個領域,他高考報考了西南交通大學。當時,他從清江縣(現樟樹市)坐綠皮車去成都上學,1500公里的路程整整花了兩天兩夜。后來他了解到,日本1964年就開通了高鐵,1983年、1991年法國和德國相繼建成首條高鐵。他盼望著,中國何時也能修建高鐵,也希望自己在未來高鐵發(fā)展中盡一份力,于是畢業(yè)后他便投身鐵路教育及科技工作。
參加工作以后,劉林芽不忘初心、勤勉耕耘,先后主持國家級、省部級等各類項目80余項,發(fā)表論文100余篇,SCI、EI收錄60余篇,出版著作 2 部,授權專利 16 項、軟件著作權 28 項,成果已廣泛應用于高鐵及城市軌道交通領域,先后在杭長客專、京滬高鐵等高速鐵路,以及青島、寧波、上海、南昌、西安、廣州等地鐵30多條線路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環(huán)境、經濟和社會效益。
現在,他已成為江西省“十四五”一流學科(高峰優(yōu)勢)交通運輸工程學科帶頭人,“交通基礎設施環(huán)境與安全”省部共建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負責人,教育部“鐵路環(huán)境振動與噪聲”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交通運輸工程博士點一級學科及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負責人,國家一流本科專業(yè)負責人。
“我親歷、見證了中國高鐵從受制于人到迎來高光時刻,無比自豪、無上光榮。”看著我國最新的鐵路運輸網,劉林芽高興地說道。
攻克“鐵路環(huán)境振動與噪聲”關鍵難題
當列車在軌道上呼嘯而過,聲音是震耳欲聾的。軌道交通的發(fā)展在給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對沿線百姓帶來噪聲污染問題。此外,列車運行引起的振動對精密儀器正常使用、古建筑的保護也帶來嚴峻挑戰(zhàn)。
環(huán)境振動與噪聲控制是軌道交通發(fā)展面臨的關鍵難題。2004年,劉林芽在《中國鐵道科學》及《鐵道學報》上,發(fā)表了“輪軌系統高頻振動研究”和“輪軌噪聲的預測”等論文,在國內率先研究了輪軌高頻振動及輪軌噪聲產生的機理。
劉林芽帶領團隊,經過多年產學研聯合攻關,創(chuàng)建了軌道交通車輛軌道耦合系統非線性振動時域和頻域分析方法以及振動時頻域仿真綜合平臺;研發(fā)出軌道交通環(huán)境振動分析與控制、軌道交通結構噪聲分析與控制等技術;完善了車軌橋系統非線性振動分析理論、提出了車軌橋系統行車安全評估體系;實現了車軌橋系統環(huán)境振動和結構噪聲精準預測及控制,成果已應用于滬昆、京港、長株潭等20多條高鐵、城際線路和上海、深圳等40多條城軌線路。
古建筑作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對其保護一直受到很大關注,而軌道交通系統誘發(fā)的環(huán)境振動對古建筑影響分析就顯應尤為重要和突出。隨著我國鐵路及城市軌道交通的大規(guī)模建設,劉林芽的這些研究成果對于保護古建筑避免軌道交通振動引起破壞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他先后主持“新建山西中南部鐵路通道對國家重點文物紅旗渠的振動影響”項目和“北京至張家口城際鐵路對國家重點文物長城的振動影響”項目。在“人工天河”紅旗渠、在擁有歷史畫卷的八達嶺和居庸關長城,他帶領團隊采用自主研發(fā)的軌道交通環(huán)境振動預測與評價大型仿真分析平臺,利用實驗和數值計算相結合的手段,實地進行模擬分析論證,提出的設計及施工減振措施全部應用于工程建設之中,解決了鐵路建設對這些國家重點文物的振動影響,有效保護了我國重要歷史文化遺產。
致力打造我國鐵路智能建造“新標桿”
國家《“十四五”鐵路科技創(chuàng)新規(guī)劃》中指出,要重點推動智能鐵路建設,加強智能鐵路技術研發(fā)應用。但鐵路基礎設施全流程施工質量控制理論尚不成熟,亟待突破鐵路基礎設施智能建造、智能診斷、智能化施工組織等質量控制理論與技術難題。
針對這些重大技術短板,劉林芽又開始了新的跋涉與攻關。他以首席科學家身份,聯合國內多所高校及科研單位,牽頭主持了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鐵路基礎設施智能建造質量控制關鍵技術。該項目擬突破鐵路基礎設施智能建造、智能診斷、智能化施工組織等質量控制理論與技術難題,構建鐵路基礎設施智能建造質量控制關鍵技術體系,打造我國鐵路智能建造“新標桿”。
榮譽和成就來源于團隊的團結與堅守。工作中,劉林芽既像一位虛心求學的學生,他堅信一生學習、一直向前,才能不斷重塑自己。同時也是一位嚴謹但親和的老師。課題組的博士生左志遠說:“劉老師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嚴謹求實,精益求精;因材施教,人盡其才。每次開組會,老師均會從研究的邏輯到細節(jié)一一解剖,只有經得起嚴格推敲的成果才允許發(fā)表;針對每個研究生的特點安排對應的工作,基礎扎實的主攻理論研究、動手能力強的主攻研發(fā)等,最大限度的發(fā)掘每個學生的潛力。”
如今,他又有了新的身份。今年1月,劉林芽光榮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這是一項新的更高挑戰(zhàn)”,深感責任重大的他,近期正在馬不停蹄地調研,準備提交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的提案。科教、交通一直是他重點關注的領域。近年來,他也充分利用江西省政協平臺,積極建言資政,牽頭調研撰寫的《關于加快江西省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建設的建議》被民盟江西省委會作為在江西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的大會口頭發(fā)言;提交的《推進“智慧交通”服務體系建設》被江西省政協評為2022年度優(yōu)秀提案;在省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上,代表民盟江西省委會作了《加快構建江西省“產業(yè)創(chuàng)新中心”》的大會發(fā)言,相關建議均獲得省委省政府采納。我們有理由相信,擁有那份鉆勁韌勁、為國為民情懷的他,一定能發(fā)揮所學所長,履行好全國政協委員這一光榮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