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回顧、認識與思考
來源:中國民主同盟網站 http://www.itjx.net
作者:民盟蘭州市委 王小飛
日期:2015-09-15
橫亙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稍有歷史知識的人沒有不知道的。它實際上是在極其漫長的歷史時期東西文化交流的大動脈,對沿途各國、對我們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宗教、哲學等等方面影響既廣且深。倘若沒有這樣一條路,這些國家今天發(fā)展的情況究竟如何,我們簡直無法想象。——季羨林
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并提出“五通”,即政策溝通、道路聯(lián)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2013年10月,習近平在印尼國會演講,提出同東盟國家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的新絲路概念一經提出,便引起全球高度關注和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由此也可以看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已成為中國經濟發(fā)展和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
一、絲綢之路的重大作用、深遠影響
古絲綢之路作為東西方商貿往來和文明交流的大通道,至今仍對亞歐國家開展合作具有深刻影響。鑒于我省情況,本文的絲綢之路大多指陸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起自長安、洛陽,經中亞、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地,至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陸上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東段:從長安或洛陽到玉門關、陽關(西漢時期由張騫從長安出發(fā)出使西域,東漢時期班超從洛陽再次出使西域開辟);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西漢開辟);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東漢開辟)。
1、作為交通路線,絲綢之路連接歐亞大陸,推動商貿往來。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傳入西方;西方的珊瑚、珠寶、香料、琉璃器、苜蓿、胡蘿卜、胡椒、石榴、葡萄等傳入中國。這其中,隋朝的官辦“絲綢之路招商活動”傳為佳話。公元581-600年間,隋開皇年間,吏部侍郎裴矩奉旨到張掖“監(jiān)知關市”,開展招商活動,大力經營西域。拉開絲綢之路繁盛序幕。此后,隋煬帝在焉支山下會見西域30余國國王及使節(jié),舉行“萬國博覽會”,決定在張掖設立互市。
2、極大推動了沿途各地生產力提高。
最重大的是中國的造紙術、雕版印刷術、火藥的傳播,極為深刻地影響了人類文明的歷程。此外,養(yǎng)蠶、冶鐵、水利灌溉,天文、醫(yī)藥、文學也傳向世界。與此同時,建筑工藝、制糖法(印度)、釀酒術(中亞)、造船縫合技術、制玻璃技術醫(yī)藥、音樂、歌舞、天文、歷法也從東羅馬帝國、阿拉伯大食帝國、印度和波斯帝國傳入中國。
3、深刻地促進了民族融合。
絲綢之路是民族融合和交流的渠道和紐帶。特別在中亞,匯聚了人類歷史幾個主要文化體系:中國文化、印度文化、閃族伊斯蘭文化、希臘羅馬歐洲文化?;钴S在此的民族:賽種人、匈奴、大月氏、粟特、阿拉伯、突厥、波斯、吐蕃、鮮卑等。由于各民族的文明薈萃,歐亞大陸腹地呈現(xiàn)了多元的社會和文化結構,在民族融合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近現(xiàn)代的多種民族。特別在我國西部發(fā)生的以漢文化為依托、以絲綢之路為背景的民族交融,形成了統(tǒng)一的中華民族心理和國家觀念。這種文化的認同對我國西北、西南邊疆的開拓與穩(wěn)定,有著極其重要而深刻的意義。無怪乎摩爾根(人類學家、社會理論家)說:塔里木河流域是世界文化的搖籃,世界文化的鑰匙遺失在了塔克拉瑪干。找到這把鑰匙,世界文化的大門便打開了。
4、宗教之路。絲綢之路的開辟,為各種宗教文化傳播提供了條件。公元1世紀,佛教傳入中國。隨著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伊斯蘭教、摩尼教、景教、祆教、猶太教、基督教等各種域外宗教涌入中國,對中國的社會結構和思想哲學產生了根本性影響。
5、文化融合。帶來的西域文明的影響表現(xiàn)在中國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從飲食、服飾、宅居、節(jié)慶、娛樂等風俗時尚,到音樂舞蹈、文學藝術,都反映了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巨大融合力。
“新絲綢之路”的新內涵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進步,當今的絲綢也有了新的內涵。主要包涵:地面絲綢之路,包括客運、貨運鐵路專線,高等級公路;空中絲綢之路,包括航空、高壓電網、信息傳輸;地下絲綢之路,包括原油管道、天然氣管道、成品油管道。
“新絲綢之路”的新意義
1、構建新的區(qū)域經濟合作組織,形成世界上的新興增長區(qū)域。
2、保障國家戰(zhàn)略安全,拓展戰(zhàn)略空間。西部事關國防安全、邊疆穩(wěn)定。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可以大大加強我國戰(zhàn)略縱深,形成沿海——內陸——沿邊的格局。
3、能源安全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部分,以2012年為例,我國原油的56.4%來自沙特、安哥拉、安曼三國,運輸均須通過馬六甲海峽,對海上交通依賴性過大,海運風險不斷升高。而通過絲綢之路建設,我們可以穩(wěn)定能源供應,與俄羅斯、中亞和西亞其他國家開展相關合作。
4、培育中國新的經濟增長極,推動經濟重心西移(長遠看),同時形成向東、向西開放并舉的格局。
5、優(yōu)化中國城市和人口布局。據2012年統(tǒng)計,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地區(qū)占國土面積的2.8% ,聚集人口占全國的18%;而西部地區(qū)占國土面積的57%,聚集人口占全國23%,人口分布不平衡加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有望緩解這種局面。
思考一:絲綢之路與文化建設
文化自信是最強大的自信,文化安全是最強大最牢固的安全,在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完全可以建設一流文化。甘肅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自古就是絲綢之路上的核心地段,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正當其時。
思考二:絲綢之路與時代精神
考察歷史上大國的崛起,都伴隨其時代精神,比如英國標榜自由貿易的精神,但商船在前,炮艦隨后,在全世界推行殖民主義。美國號稱自由民主,但在世界范圍內強制輸出民主,對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實行制裁、占領,不得人心。而一帶一路的提出,體現(xiàn)了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的文化,一帶一路不局限于幾個國家,也不針對哪個國家,而是尊重歷史、繼承歷史的基礎上,弘揚絲路精神。
思考三、絲綢之路與“蘭州精神”
蘭州精神里有“河匯百流”一詞,這與絲路精神高度契合,蘭州應該大力發(fā)揚、發(fā)掘這一精神的豐富深刻內涵。“一帶一路”不僅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振興的戰(zhàn)略構想,更是沿線各國、各地區(qū)、各城市的重大機遇。我們必須以更加開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態(tài)、更加寬廣的視角,打造新絲綢之路上的鉆石節(jié)點。
責任編輯:民盟甘肅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