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代表風采
觀天測云 并肩攜手 風雨同在
——記民盟十二大代表、海南省氣象學科帶頭人張京紅
來源:中國民主同盟網(wǎng)站 http://www.itjx.net日期:2017-11-17
張京紅,女,西安人,1968年4月出生于北京,畢業(yè)于南京氣象學院,理學博士,留學回國人員。連續(xù)奮戰(zhàn)在氣象業(yè)務和科研一線28年,一步一個腳印成長為氣象學研究員,海南省氣象局氣象學科帶頭人,現(xiàn)任海南省氣象局副總工兼海南省氣候中心主任。
碩果累累的氣象專家
作為一名氣象專家,張京紅以強烈的事業(yè)心和過硬的政治業(yè)務素質(zhì),在氣象業(yè)務崗位上做出了積極貢獻。她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影響和鼓舞著身邊的同事,其帶領的科技團隊成為團結、奮發(fā)、向上的集體,贏得海南省氣象局的獎勵和贊譽。
溫暖貼心的團隊領導
張京紅是海南省氣象局引進的第一位女博士,局領導常把組建、培養(yǎng)氣象科技團隊的重任交付給她。張京紅不負重托,依托創(chuàng)新團隊和訪問進修帶動業(yè)務科研骨干隊伍建設,通過鼓勵學習、激勵創(chuàng)新、多方培養(yǎng)、工作歷練等方式對年輕人進行培養(yǎng),形成以年輕人為主的骨干隊伍,在氣候業(yè)務、科研、服務工作中發(fā)揮了核心作用。
張京紅博士開展熱帶水果氣候品質(zhì)認證
2012年初,張京紅到海南省氣候中心任主任,當時只有8名職工,缺編嚴重,但工作量一點未減少。人員少時間緊任務多擔子重,怎么辦?棘手的工作她耐著性子做,難題一個一個突破。要把事做好,首先得有人才。取得局領導的支持,她著手抓團隊建設。連續(xù)三年,每年到高校招聘3-4名本科、碩士研究生,建立了一支技術隊伍團隊。“鳳凰來了,得栽種梧桐樹”,如何讓年輕科技人員盡快進入角色,適應新的工作崗位,把氣象工作當成事業(yè),形成團隊力量,是擺在她面前的新問題。“暖人心,有希望”,是張京紅帶領新團隊的獨特之處。團隊人員大多來自內(nèi)地,遠離家鄉(xiāng),剛到海南島,剛進新單位,難免有許多迷惘。每一次新人員報到不久,張京紅會召開一次座談會,大家一起聊聊家常、說說美麗海南、談談氣象專業(yè)……,她平易近人的微笑、熱情鼓勵的話語,很快消除了年輕人初來乍到的陌生感。氣象研究工作緊張而枯燥,有些科技人員在工作室里,常常一周都不出門。張京紅不定期利用業(yè)余時間召集中心人員小聚,談談最近的生活感受,分享快樂,說出自己的小小夢想……集體的凝聚力從這些點滴小事逐漸建立起來,讓生活在氣候中心的每一位職工都有幸福感,歸屬感。
張京紅注重通過集體活動、學術座談搭建輕松的交流平臺,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為年輕人指定導師,強化“傳、幫、帶”作用,建立“一帶一”制度,給年輕人搭梯子、壓擔子、筑臺子,提供機會充分發(fā)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鼓勵年輕人在工作實踐中盡早脫穎而出。選派業(yè)務骨干到中國氣象局學習,提升理論分析水平;派遣年輕人到市縣氣象局實習,下基層接地氣,上下交流,全面了解氣象觀測預報業(yè)務,拓寬視野,集思廣益、揚長避短。同時,選拔了海南省氣候預測首席預報員1名,氣象正研級高級工程師后備3名,在時間上、項目上、科研經(jīng)費上給以支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是有了長遠的發(fā)展目標和腳踏實地的發(fā)展策略,張京紅帶領的團隊中不斷涌現(xiàn)出“全國優(yōu)秀青年氣象科技工作者”獲得者車秀芬、“全國汛期重大氣象服務先進個人”吳慧、吳勝安等先進人物,也有像劉少軍這樣的培養(yǎng)青年氣象人的成功案例,工作表現(xiàn)優(yōu)秀科研業(yè)績突出,先
櫛風沐雨的氣象人
因為海南島的特殊地理位置,天氣是大家特別關注的事情。文昌市、萬寧市更是全國最招“風”的地方。人們見面,免不了寒暄一番“是不是臺風要來啦”。在海南,氣象局也成了引人關注的單位。
每次臺風過程,就是海南氣象人最忙最累的時候。張京紅和同事們連續(xù)多日吃睡在海南氣象臺永莊辦公室,24小時值班,密切關注著最新接收到的風云極軌和靜止氣象衛(wèi)星云圖。白色龐大的螺旋云系面積超過整個海南島的大小,展示臺風的超強威力,隨著水汽的輸送,能量聚集,強度繼續(xù)加強。臺風正在一步步逼近海南島,移速不斷變化,四級臺風應急、三級臺風應急、二級臺風應急、一級臺風應急,藍色、黃色、橙色、紅色臺風預警,臺風升級、應急升級、預警升級,風云交加、樹枝狂飛……風速越來越大,氣壓越來越低,根據(jù)地面觀測站、衛(wèi)星、雷達等觀測數(shù)據(jù)判定臺風登陸了,狂風暴雨肆虐數(shù)小時。從衛(wèi)星云圖和雷達回波圖中清晰可見,位于臺風中心圓形臺風眼,直徑達20-30公里。眼區(qū)中氣流下沉,所以常天氣晴好,風速很小,可以說臺風眼下的地區(qū)是風和日麗。臺風來襲過程中,突然風停日出,人們往往以為臺風已經(jīng)過去,實際上臺風眼一過去,暴風雨立刻重又襲來,只是風向變了, 海南島人深有體會。因為臺風眼的四壁是高聳的云墻(即可怕的臺風眼壁),厚度在幾十公里,是臺風中上升氣流最強,風雨最猛烈的地方。云墻內(nèi)外,咫尺之間天氣截然相反,卻又和諧地并存著,堪稱自然界中的一個奇跡。張京紅和她的團隊,一刻不停地關注臺風進展的情況,隨時向領導和相關部門報告,提供應對決策,絲毫馬虎不得。終于,臺風離去,越過海峽已登陸越南,對海南的影響結束,應急解除了!
“我們多一份責任,人民群眾就多一份安全”,張京紅把氣象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感牢記在心。
履職盡責的民盟人
加入民盟后,張京紅在參政議政的平臺上展示了一名科技工作者的風采。她剛加入民盟不久,就熱心參加所在支部和民盟海南省委的活動,參加集體調(diào)研,執(zhí)筆民盟海南省委集體提案,她從來都樂呵呵接受,積極完成,從不推諉。因為她的表現(xiàn),被委任為民盟海南省委環(huán)境與資源委員會主任,并推薦擔任海南省政協(xié)委員。對于組織的信任和安排,張京紅很珍惜,視為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張京紅博士到高校開展氣候科普知識講座
張京紅通過認真學習、調(diào)研,結合自己的本職工作和優(yōu)勢資源,先后提出了既有利于國計民生,又有利于解決自己行業(yè)問題和困難的集體提案和個人提案15件:《海南省氣象災害防御的現(xiàn)狀和對策建議》、《國際旅游島氣象服務調(diào)研思考分析》、《關于解決暴雨內(nèi)澇 建設海綿城市的建議》、《關于利用大數(shù)據(jù)推動海南防災減災的建議》、《建議加強文昌航天發(fā)射場雷電防御體系建設》、《關于加強氣候變化對熱帶作物影響評估的建議》、《關于開展海南橡膠氣象指數(shù)保險的建議》等提交海南省政協(xié)。
在工作中,張京紅也積極反映社情民意信息,2009年向民盟海南省委提供的《加強國際旅游島氣象服務的建議》、《建議加強氣候變化的科學研究》、《建議加強文昌航天發(fā)射場氣象保障工作》,均被海南省政協(xié)采用,其中,《建議加強氣候變化的科學研究》報送給全國政協(xié),《加強國際旅游島氣象服務的建議》得到時任省委書記衛(wèi)留成的批示。2011年榮獲紀念中國民主同盟七十周年暨民盟海南省委六十周年先進個人。
進了氣象門就是氣象人,張京紅用心血和智慧書寫著對氣象事業(yè)的忠誠和責任,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學習,勤奮刻苦,使得自己不斷成長和進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她心中的中國夢、氣象夢、海南夢。
責任編輯:民盟海南省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