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長城”與我的入盟記憶
在我成為盟員30年的日子里,又記起了入盟前后的一段經歷。
十部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遼寧卷于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編纂,是動員了全省數千名文化工作者奮力搶救、整理、編纂而成的,對遼寧浩如煙海的民族民間文藝進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普查和挖掘、搶救,系統(tǒng)地收集和保存了遼寧各地民族民間優(yōu)秀文學藝術遺產,記述了全省各地各民族民間優(yōu)秀文學藝術的歷史和現狀,是一套氣勢恢宏、具有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傳統(tǒng)和獨特民族風格的民族民間文學藝術的鴻篇巨制。
任光偉老師時任遼寧省藝術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在許多傳統(tǒng)戲曲和民俗文化研究領域卓有建樹,享有很高聲譽。他作為《中國戲曲志·遼寧卷》常務副主編、《中國戲曲音樂集成·遼寧卷》主編,主持兩部志書集成編纂工作。他也是在修志期間入盟的。雖然算得上是知名學者,但他為人謙和,待人寬厚。我作為初出校園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人,在工作和生活上得到了他很多熱情的幫助。與他平日里生活簡樸、行事低調不太相符的是,他的家世非同尋常。他的祖父任輔臣是中國第一位布爾什維克、參加俄國十月革命的偉大共產主義戰(zhàn)士、杰出的華工領袖、蘇俄紅軍"中國紅鷹團"團長,1918年在與白軍作戰(zhàn)中光榮犧牲。任輔臣犧牲后,列寧在莫斯科召見了他的夫人張含光及其子女,稱贊他是卓越的指揮員、優(yōu)秀的布爾什維克,并高度評價中國工人階級的國際主義精神。1989年11月2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在北京舉行儀式,向中國的國際主義英雄任輔臣追授紅旗勛章。父親任棟梁曾以優(yōu)異成績考取哈爾濱中俄工業(yè)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前身)的官費生,并被錄取為機電系第一位華人研究生,先后任新疆建設廳第一副廳長代理廳務、新疆技術委員會副委員長等職。
1951年鄧小平主持西南電管局工作,與蘇聯專家討論問題時,指定他當翻譯。任棟梁也是最后一位見過列寧的中國人。1987年,蘇聯慶祝十月革命勝利70周年紀念,特邀中國紅軍團團長的后代任棟梁一家前去蘇聯祭奠先烈。如此光榮的家庭背景,任光偉老師并不過多提及。先輩的榮譽帶給了他精神激勵,但在物質生活方面并無偏得。相反,他經歷了許多人生坎坷,對此他也不愿過多提及。生活中的他達觀淡泊,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工作中則一絲不茍、兢兢業(yè)業(yè),特別是做學問方面嚴謹苛刻。他說:“我是喝自己血,吃自己的肉”,他的學識修養(yǎng)和學術成果,是他嘔心瀝血換來的。在他的主持下,遼寧的志書編纂工作進展順利,《中國戲曲志·遼寧卷》編輯部于1988年10月獲文化部、國家民委等部門頒發(fā)的全國藝術集成志書編纂先進集體,任光偉個人獲得文化部及全國藝術學科規(guī)劃領導小組獎勵。1994年4月,《中國戲曲志·遼寧卷》正式出版,成為十部文藝集成志書遼寧省卷最早出版的志書。2001年6月,《中國戲曲音樂集成·遼寧卷》也正式出版。編纂完成這兩部志書集成,任光偉老師的貢獻至關重要。
任光偉老師2006年去世,還有許多人同樣沒能等到“文化長城”竣工之日。今天,在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風生水起之時,這些為此奠基的人們不應被遺忘,他們修筑“文化長城”的功績和精神,同樣是需要記憶和傳承的寶貴遺產。
肖明偉
責任編輯:徐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