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盟史縱覽 > 史筆春秋
筆墨難繪蒼涼味——憶葉篤義先生
來源:中國民主同盟網(wǎng)站 http://www.itjx.net
[大] [小]
2011-04-11
2005年的夏天,我將自己多年來撰寫的有關(guān)民盟歷史和人物的文章匯集起來,編了一本《追根尋源話民盟》。出版后,我給鄒逸麟先生送了一冊。很快,收到了他的來信。信的末尾有這么一句話:“為何不寫葉篤義,不解。”
鄒先生的話讓我內(nèi)疚。是啊,我為什么不寫葉篤義先生呢?
葉篤義的大名,我早有耳聞。每每讀書,和朋友聊天,只要提起這個名字,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蒼涼。葉老早年畢業(yè)于燕京大學政治系。1944年就參加了民盟。次年民盟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他當選中央委員,參與了建國以前許多重要活動,和司徒雷登、周恩來、張瀾、黃炎培、張群、邵力子、沈鈞儒、梁漱溟、張君勱、張東蓀、章伯鈞、羅隆基、史良等現(xiàn)代史上的名人過從甚密。1949年9月,他曾是民盟出席新政協(xié)會議的候補代表,以后先后任政務(wù)院政法委員會副秘書長、法律出版社社長和全國政協(xié)副秘書長。1957年被劃為右派分子。“文化大革命”中又以“特嫌”罪名被關(guān)進秦城監(jiān)獄達四年之久。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任憲法修改委員會副秘書長、民盟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
我第一次見葉老在1989年12月。當時民盟市委給陳仁炳和彭文應(yīng)兩位老領(lǐng)導(dǎo)開會。陳仁炳先生健在,給他開的是八十壽辰座談會;彭文應(yīng)先生1962年逝世,給他開的誕辰八十五周年紀念座談會。葉老和李文宜大姐專程來滬,李大姐出席陳先生的祝壽會,葉老則參加彭先生的那個紀念會。領(lǐng)導(dǎo)上布置我給出席陳仁炳祝壽會的李大姐、談家楨和中共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的茅志瓊副部長寫發(fā)言稿。第一回給大領(lǐng)導(dǎo)寫東西,我誠惶誠恐,對葉老關(guān)注不多,但陳仁炳先生對葉老的評價,我還是記住了:“司徒雷登的高足,當年民盟和美國人打交道少不了他。”
1992年7月,葉老再次來滬,代表民盟中央出席上海民盟第十次代表大會。是年2月,我曾去張瀾主席當年來滬時居住的永嘉路321弄8號實地考察,對1947年11月5日 在此召開的決定民盟總部是否解散的那次會議很感興趣。葉老是出席那次會議的唯一健在者,自然成為我關(guān)注的重點。也許是初次采訪,談的又是那么沉重的話題,葉老挺矜持,對45年前召開的那個會特別與會人的不同態(tài)度不愿多講。說實話,我當時年輕氣盛,對葉老的矜持和沉默寡言還真有點不高興呢。
葉老離開上海不久,我便有了新的任務(wù)。9月5日 上午,我被叫進市政協(xié)大樓1805室,參加《中國民主黨派上海地方組織志》編撰會議。主持會議的翁曙冠先生說:“你們要認真去做,爭取成為專家。”翁老的話我聽進去了。那幾年我對地方志的編撰很投入,特別是1946-1949年民盟總部在滬活動。為此我還買了不少書,其中有《在蔣介石身邊八年——侍從室高級幕僚唐縱日記》,在涉及民盟的部分中有個盧廣聲引起了我的注意。此人是民社黨人,經(jīng)常和民盟高層接觸,并將其探聽到的消息告知唐縱。于是我給葉老打了一個電話,具體時間是1994年8月4日 。那天葉老興致挺高,他在電話中細細道來:“這個盧廣聲是羅隆基的學生,當年常往民盟跑。解放前他到香港去了。‘文化大革命’開始后,我被關(guān)進秦城監(jiān)獄,審問我的人問我認不認識盧廣聲,說這個人是軍統(tǒng)特務(wù),挺高級的,是個少將,說我是他的部下,在他的指示下搞特務(wù)活動,把我嚇了一大跳。87、88年我參加全國政協(xié)會議,和這個盧廣聲見過面,聽說他這個全國政協(xié)委員,還是閻明復(fù)特批的。”
1995年群言出版社出版了葉老撰寫的回憶錄《雖九死其猶未悔》。我有幸讀了,其中描述民盟總部被迫解散的一段文字讓我心情久久難以平靜:“我含著眼淚下樓,把這個痛心的文件(《民盟總部解散公告》——筆者注)交給等候在那里的大批記者。我當時的心情猶如戰(zhàn)敗國的代表手捧著投降書遞交給戰(zhàn)勝國的代表。”此后,每一次組織盟員參觀張瀾在滬寓所,我都會用充滿情感的語言重復(fù)葉老的這一段話。
翌年秋,葉老因患腦血栓喪失了語言文字能力,我再也不能和他通話了。
2001年冬,陳立夫逝世,我寫了《陳立夫與民盟》,文中提到1947年的那個秋天葉老和黃炎培赴南京,就民盟總部解散之事與陳立夫、張群、邵力子等交涉的往事。文章結(jié)尾,我動情地寫道:“此時此刻,年近九旬的葉篤義正靜靜地躺在溫暖如春的居室里,從那雙若有所思的眸子里,你能讀到54年前發(fā)生的驚心動魄的那一幕嗎?”
行文至此,該回到2005年夏天鄒逸麟先生向我提出的“為何不寫葉篤義”的那個問題了。捫心自問,以我的資歷和了解,能寫出葉老飽經(jīng)風霜后的蒼涼嗎?
就在我打退堂鼓的時候,耳邊想起了葉老1996年8月12日 給時任中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副部長劉延東信函中的一段話:“老驥所以心甘伏櫪,在于有奔千里之志,或許行之未過半馬已殆哉,然倘能以身殉職,伏案而終,亦無悔矣。”
對于這樣一位“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老人,我又有什么可以推脫的理由呢。于是,我終于拿起筆來,完成了這篇文章。
責任編輯:馮鵬飛
筆墨難繪蒼涼味——憶葉篤義先生
來源:中國民主同盟網(wǎng)站 http://www.itjx.net [大] [小] 2011-04-11
2005年的夏天,我將自己多年來撰寫的有關(guān)民盟歷史和人物的文章匯集起來,編了一本《追根尋源話民盟》。出版后,我給鄒逸麟先生送了一冊。很快,收到了他的來信。信的末尾有這么一句話:“為何不寫葉篤義,不解。”
鄒先生的話讓我內(nèi)疚。是啊,我為什么不寫葉篤義先生呢?
葉篤義的大名,我早有耳聞。每每讀書,和朋友聊天,只要提起這個名字,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蒼涼。葉老早年畢業(yè)于燕京大學政治系。1944年就參加了民盟。次年民盟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他當選中央委員,參與了建國以前許多重要活動,和司徒雷登、周恩來、張瀾、黃炎培、張群、邵力子、沈鈞儒、梁漱溟、張君勱、張東蓀、章伯鈞、羅隆基、史良等現(xiàn)代史上的名人過從甚密。1949年9月,他曾是民盟出席新政協(xié)會議的候補代表,以后先后任政務(wù)院政法委員會副秘書長、法律出版社社長和全國政協(xié)副秘書長。1957年被劃為右派分子。“文化大革命”中又以“特嫌”罪名被關(guān)進秦城監(jiān)獄達四年之久。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任憲法修改委員會副秘書長、民盟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
我第一次見葉老在1989年12月。當時民盟市委給陳仁炳和彭文應(yīng)兩位老領(lǐng)導(dǎo)開會。陳仁炳先生健在,給他開的是八十壽辰座談會;彭文應(yīng)先生1962年逝世,給他開的誕辰八十五周年紀念座談會。葉老和李文宜大姐專程來滬,李大姐出席陳先生的祝壽會,葉老則參加彭先生的那個紀念會。領(lǐng)導(dǎo)上布置我給出席陳仁炳祝壽會的李大姐、談家楨和中共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的茅志瓊副部長寫發(fā)言稿。第一回給大領(lǐng)導(dǎo)寫東西,我誠惶誠恐,對葉老關(guān)注不多,但陳仁炳先生對葉老的評價,我還是記住了:“司徒雷登的高足,當年民盟和美國人打交道少不了他。”
1992年7月,葉老再次來滬,代表民盟中央出席上海民盟第十次代表大會。是年2月,我曾去張瀾主席當年來滬時居住的永嘉路321弄8號實地考察,對
葉老離開上海不久,我便有了新的任務(wù)。
1995年群言出版社出版了葉老撰寫的回憶錄《雖九死其猶未悔》。我有幸讀了,其中描述民盟總部被迫解散的一段文字讓我心情久久難以平靜:“我含著眼淚下樓,把這個痛心的文件(《民盟總部解散公告》——筆者注)交給等候在那里的大批記者。我當時的心情猶如戰(zhàn)敗國的代表手捧著投降書遞交給戰(zhàn)勝國的代表。”此后,每一次組織盟員參觀張瀾在滬寓所,我都會用充滿情感的語言重復(fù)葉老的這一段話。
翌年秋,葉老因患腦血栓喪失了語言文字能力,我再也不能和他通話了。
2001年冬,陳立夫逝世,我寫了《陳立夫與民盟》,文中提到1947年的那個秋天葉老和黃炎培赴南京,就民盟總部解散之事與陳立夫、張群、邵力子等交涉的往事。文章結(jié)尾,我動情地寫道:“此時此刻,年近九旬的葉篤義正靜靜地躺在溫暖如春的居室里,從那雙若有所思的眸子里,你能讀到54年前發(fā)生的驚心動魄的那一幕嗎?”
行文至此,該回到2005年夏天鄒逸麟先生向我提出的“為何不寫葉篤義”的那個問題了。捫心自問,以我的資歷和了解,能寫出葉老飽經(jīng)風霜后的蒼涼嗎?
就在我打退堂鼓的時候,耳邊想起了葉老
對于這樣一位“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老人,我又有什么可以推脫的理由呢。于是,我終于拿起筆來,完成了這篇文章。
責任編輯:馮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