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盟史縱覽 > 史筆春秋
丁石孫:《張瀾年譜新編》序言
來源:中國民主同盟網站 http://www.itjx.net
[大] [小]
2012-04-19
謝增壽教授閱時五個寒暑,花費巨大精力編著的《張瀾年譜新編》于日前殺青。作者以尊重和還原歷史為宗旨,在新史料、新觀點方面有所突破,是近年來張瀾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力作。今年正值辛亥百年,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民盟成立70周年,明年又將迎來張瀾先生140周年誕辰,能在這樣的時刻出版《張瀾年譜新編》,我認為是有著深刻的政治和現(xiàn)實意義。因為張瀾先生親歷了這一波瀾起伏歷史時期的許多重大事件,他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就是一部濃縮的近現(xiàn)代史,一幅近百年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為探索民族復興的道路而前赴后繼、自強不息的奮斗歷程的壯麗圖卷,一本開展愛國主義和多黨合作優(yōu)良傳統(tǒng)教育的生動教材。即使在今天,張瀾先生的思想和實踐仍對我們具有啟迪和教育意義。
張瀾先生歷經新舊交替的五個不同歷史時期,在風云激蕩的社會變革中,與他同時代的仁人志士,有的人落伍了,有的人沉淪了,而張瀾先生始終緊跟中國革命的時代潮流不斷前進。為了實現(xiàn)他推翻舊社會,建立民主、富強、文明新中國的夙愿,張瀾先生不畏強暴,雖刀斧架頸面無懼色,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從不妥協(xié)。誰對國家民族有利,他就擁護誰,堅決地站到誰的一邊。在經歷了許多艱難和曲折之后,他以卓越的膽識和政治遠見,帶領民盟走上了與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真誠合作的正確政治道路。在中央人民政府為他舉行的八十壽宴上,張瀾先生感慨萬千地說:“我真是幸運,我活到了八十。我親眼看見了中國人民把帝國主義者從中國驅逐出去了,我親眼看見中國成了一個獨立自主的強國。”這是一個革命老人的肺腑之言。張瀾先生一生不斷追求真理和進步,有著強烈的正義感和頑強的民主思想,對此,毛主席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表老啊,你的德很好,你是與日俱進??!”
張瀾先生的剛直不阿、清正廉潔、大公無私,同樣令我們景仰和學習。張瀾本無意為官,他只是想在紛爭不已的動亂年代為老百姓做一點實事,盡到自己的責任,從不為權位所惑。北洋政府時期,張瀾主政四川八年,在賄賂公行的舊中國官場,他能夠獨善其身,出淤泥而不染,兩袖清風,一身正氣,始終保持知識分子的本色,布衣長衫,從家鄉(xiāng)穿到繁華的上海,穿到北京就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同樣,張瀾先生一貫最反對結黨,他是以無黨派人士的身份參加民主政團同盟的,在他心中,政黨利益應無條件地服從于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民盟成立時是三黨三派,各有各的政治立場,都是知名人士,起初他是不情愿做這個主席的,用他自己的話說:“一兜黨派都裝到我兜里了。”也正因為他沒有私心和利益,不存黨派間的芥蒂,德望足以服人,才成為協(xié)調、平衡、凝聚各派力量的最佳人選。而其領導的方法,竟如范樸齋所言:就是絲毫不懂得什么叫做手腕。他的高明之處就是直,巧妙之處就是拙。就這樣,他真的領導了民盟,而且領導得恰到好處。
張瀾先生的高尚品德,來源于他受到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西方人文思想的滋養(yǎng)以及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和長期修養(yǎng)。知識分子的良知和責任,更是促使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原動力。他的座右銘是“四勉一戒”,即“人不可以不自愛,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強,而斷不可以自欺”,奉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生信念。正是在他的道德和人格力量的感召下,我于1952年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并以傳承張瀾先生等老一輩民盟領導人開創(chuàng)的多黨合作事業(yè)為榮。我認為,即使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張瀾先生恪守的做人、做事、做官準則,對今天的民主黨派廣大成員以及全社會,仍然不失為政治素養(yǎng)的準繩,仍然令我們肅然起敬,仍然有著很好的警示和教育作用。
張瀾先生已經去世半個多世紀了。在這半個多世紀的時光里,中國發(fā)生了亙古未有的巨變,足以告慰先生的是,無數(shù)先輩為之畢生奮斗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終將成為現(xiàn)實。縱觀張瀾先生的一生,就像一卷意味雋永的厚重的書,我們今天研究張瀾,出版反映他生平事跡的年譜、傳記及影視作品,就是要在緬懷這位民盟前輩豐功偉績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從他的道德文章中領悟到什么是中華文化的真諦,什么是知識分子的良知,什么是民盟賴以薪火相傳的精神,從而站在更高的歷史和人生境界的起點上,不斷推進多黨合作事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我想,這應該成為我們出版張瀾年譜更深層次的涵義。
責任編輯:馮鵬飛
丁石孫:《張瀾年譜新編》序言
來源:中國民主同盟網站 http://www.itjx.net [大] [小] 2012-04-19
謝增壽教授閱時五個寒暑,花費巨大精力編著的《張瀾年譜新編》于日前殺青。作者以尊重和還原歷史為宗旨,在新史料、新觀點方面有所突破,是近年來張瀾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力作。今年正值辛亥百年,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民盟成立70周年,明年又將迎來張瀾先生140周年誕辰,能在這樣的時刻出版《張瀾年譜新編》,我認為是有著深刻的政治和現(xiàn)實意義。因為張瀾先生親歷了這一波瀾起伏歷史時期的許多重大事件,他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就是一部濃縮的近現(xiàn)代史,一幅近百年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為探索民族復興的道路而前赴后繼、自強不息的奮斗歷程的壯麗圖卷,一本開展愛國主義和多黨合作優(yōu)良傳統(tǒng)教育的生動教材。即使在今天,張瀾先生的思想和實踐仍對我們具有啟迪和教育意義。
張瀾先生歷經新舊交替的五個不同歷史時期,在風云激蕩的社會變革中,與他同時代的仁人志士,有的人落伍了,有的人沉淪了,而張瀾先生始終緊跟中國革命的時代潮流不斷前進。為了實現(xiàn)他推翻舊社會,建立民主、富強、文明新中國的夙愿,張瀾先生不畏強暴,雖刀斧架頸面無懼色,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從不妥協(xié)。誰對國家民族有利,他就擁護誰,堅決地站到誰的一邊。在經歷了許多艱難和曲折之后,他以卓越的膽識和政治遠見,帶領民盟走上了與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真誠合作的正確政治道路。在中央人民政府為他舉行的八十壽宴上,張瀾先生感慨萬千地說:“我真是幸運,我活到了八十。我親眼看見了中國人民把帝國主義者從中國驅逐出去了,我親眼看見中國成了一個獨立自主的強國。”這是一個革命老人的肺腑之言。張瀾先生一生不斷追求真理和進步,有著強烈的正義感和頑強的民主思想,對此,毛主席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表老啊,你的德很好,你是與日俱進??!”
張瀾先生的剛直不阿、清正廉潔、大公無私,同樣令我們景仰和學習。張瀾本無意為官,他只是想在紛爭不已的動亂年代為老百姓做一點實事,盡到自己的責任,從不為權位所惑。北洋政府時期,張瀾主政四川八年,在賄賂公行的舊中國官場,他能夠獨善其身,出淤泥而不染,兩袖清風,一身正氣,始終保持知識分子的本色,布衣長衫,從家鄉(xiāng)穿到繁華的上海,穿到北京就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同樣,張瀾先生一貫最反對結黨,他是以無黨派人士的身份參加民主政團同盟的,在他心中,政黨利益應無條件地服從于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民盟成立時是三黨三派,各有各的政治立場,都是知名人士,起初他是不情愿做這個主席的,用他自己的話說:“一兜黨派都裝到我兜里了。”也正因為他沒有私心和利益,不存黨派間的芥蒂,德望足以服人,才成為協(xié)調、平衡、凝聚各派力量的最佳人選。而其領導的方法,竟如范樸齋所言:就是絲毫不懂得什么叫做手腕。他的高明之處就是直,巧妙之處就是拙。就這樣,他真的領導了民盟,而且領導得恰到好處。
張瀾先生的高尚品德,來源于他受到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西方人文思想的滋養(yǎng)以及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和長期修養(yǎng)。知識分子的良知和責任,更是促使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原動力。他的座右銘是“四勉一戒”,即“人不可以不自愛,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強,而斷不可以自欺”,奉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生信念。正是在他的道德和人格力量的感召下,我于1952年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并以傳承張瀾先生等老一輩民盟領導人開創(chuàng)的多黨合作事業(yè)為榮。我認為,即使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張瀾先生恪守的做人、做事、做官準則,對今天的民主黨派廣大成員以及全社會,仍然不失為政治素養(yǎng)的準繩,仍然令我們肅然起敬,仍然有著很好的警示和教育作用。
張瀾先生已經去世半個多世紀了。在這半個多世紀的時光里,中國發(fā)生了亙古未有的巨變,足以告慰先生的是,無數(shù)先輩為之畢生奮斗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終將成為現(xiàn)實。縱觀張瀾先生的一生,就像一卷意味雋永的厚重的書,我們今天研究張瀾,出版反映他生平事跡的年譜、傳記及影視作品,就是要在緬懷這位民盟前輩豐功偉績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從他的道德文章中領悟到什么是中華文化的真諦,什么是知識分子的良知,什么是民盟賴以薪火相傳的精神,從而站在更高的歷史和人生境界的起點上,不斷推進多黨合作事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我想,這應該成為我們出版張瀾年譜更深層次的涵義。
責任編輯:馮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