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盟史縱覽 > 史筆春秋
參拜費孝通江村紀念館隨想
來源:中國民主同盟網(wǎng)站 http://www.itjx.net
[大] [小]
2014-07-28
每次有盟員來吳江,作為一名親自見證費孝通紀念館建設的民盟專職干部,帶他們?nèi)⒂^費孝通江村紀念館成了不可或缺的考察一部分,無論他們是專程而來,還是順路拜訪,或許千里迢迢,近水樓臺也罷,目的是一樣的,是來追思費老的歷史功績,踐行費老的學術思想,這也是建設紀念館的主旨所在。
紀念館座落在吳江七都開弦弓村,它是一個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村落,因宛如弓形的小清河在村中蜿蜒穿行,故而得名“開弦弓”。它因費孝通先生所著《江村經(jīng)濟》而聞名世界。1936年7月,費孝通在家鄉(xiāng)養(yǎng)傷期間,來到開弦弓村,開展實地調(diào)查,并根據(jù)調(diào)查資料寫成《江村經(jīng)濟》一書。該書被譽為人類學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開弦弓村也成為世界觀察中國農(nóng)村的窗口和國內(nèi)外研究中國農(nóng)村的首選樣本,也成了七都鎮(zhèn)向外推介開弦弓村的一個重要窗口。
紀念館的興建起緣于吳江民盟的集體提案《關于建立費孝通紀念館(暨名人館)的建議》,腦中清晰記得2009年8月5日 的下午,在時任中共吳江市委副書記孫悅良、民盟吳江市委主委湯衛(wèi)明帶領下,規(guī)劃局、社科聯(lián)、開弦弓所在鎮(zhèn)領導一行共赴開弦弓督辦重點提案,了解并落實提案所涉及等相關建設工程,開始了籌建紀念館的征程。還記得當時在高溫下,與會人員實地查看館址周邊環(huán)境,次年1月13日上午,民盟主委湯衛(wèi)明主持召開了費孝通江村紀念館建筑設計通報會,紀念館設計由畢業(yè)于同濟大學建筑設計院的李立 博士完成。紀念館的設計融入了江南農(nóng)家院落的諸多元素,院子里亭榭池塘、回廊小橋,彰顯了蘇州園林的格調(diào);展館建筑采用江南民居的格調(diào),高低錯落,白墻黛瓦,曲徑通幽。既水靈又莊重,透露出濃郁的江南水鄉(xiāng)氣息,這樣的設計無疑秉承了費老“腳踏實地、胸懷全局、志在富民、皓首不移”的遺志。時隔10個月,承載著吳江人民對費老深情厚誼的費孝通江村紀念館正式開館了,紀念館為更多人了解費老、學習費老、追尋費老足跡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場所,也成了廣大盟員學習和緬懷費老的主要場所,更是成為海內(nèi)外專家學者繼承費老遺志、傳承費老事業(yè)的社會學陣地。在這樣一個普通的江南村落里,紀念館的建成無疑成了周邊公共文化的“圣殿” 。
穿過磚雕鑲框并不起眼的圓拱形的木門,直入眼簾的是一塊橫臥在翠竹綠樹之中,鐫刻有“費孝通江村紀念館”的大石,是當代著名書法家沈鵬 先生的手書,舉目四周,紀念館圍繞一個兩層高的方形中庭展開。從建筑類型構成上看,紀念館以堂、廊、亭、院、橋等元素,形成一個具有江南建筑特點的庭院式建筑。紀念館房屋建筑以地面一層為主,局部二層。建筑風格既有粉墻黛瓦亭臺樓閣的水鄉(xiāng)特色,又具有氣派、流暢的現(xiàn)代化氣息。設計上彰顯人文理念,俯視是一個“人”字形,臨水而建,有親水平臺走廊,設計不落俗套,頗有江南水鄉(xiāng)韻味,筆墨不多,卻清新質(zhì)樸,既充分體現(xiàn)費老腳踏實地躬身實踐的工作作風和他與江村那種難于割舍的情懷,又符合江南水鄉(xiāng)的特征。
左側是孝通廣場,廣場上的雕像是由中國雕塑學院院長吳為山專門雕刻的,最早的是一座立像,記得2010年4月,我和湯主委一起趕往南京大學雕塑藝術研究所,與專程從北京趕來的吳為山商談紀念館費孝通雕塑之事,也許是因為費老生前比較滿意吳為山 教授為他雕刻的立身銅像,所以最初的一座費老親筆書就“得其神”,“游于藝”的立像便自然而然地矗立在孝通廣場上,盡管塑像栩栩如生,但由于與整個江村文化園的比例不是很協(xié)調(diào),當吳教授再次在費老的女兒和女婿的陪同下實地參觀后,毅然決定重新雕了一座坐像,費老慈祥的形象躍然靈現(xiàn)。連接廣場與紀念館的是一座碑廊,碑廊上是許多知名書法家雕刻的費孝通生平撰寫的詩文,沿著碑廊來到費孝通江村紀念館的展廳,展廳的很多資料來源于村里原有的“費孝通訪問江村資料陳列室”,映入眼簾的是費孝通的半身雕像,也是吳為山 教授的作品,館內(nèi)以費老社會調(diào)查的大量珍貴圖片和調(diào)研學術成果為主線,貫穿費孝通的生平事跡,展示費老作為中國社會學泰斗級人物為人類文明進步所作出的貢獻,在展廳的一側,四周則是擺放著費孝通的文獻,有《費孝通文集》和《江村經(jīng)濟》等書,其中甚至還有的是底稿,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時光荏苒, 2014年6月13日 ,民盟中央副主席張平專程來吳江為費孝通江村紀念館確定為中國民主同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揭牌,他在致辭中說,費老作為帶領民盟腳踏實地為中國的繁榮與富強不懈努力的卓越領導人,是民盟的前輩,也是我們民盟的寶貴財富,在費老的家鄉(xiāng)和兩次學術生命的起點建立紀念館十分必要,蘇州市吳江區(qū)政府為民盟做了一件極其有意義的好事,把紀念館建成中國民主同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民盟一件大事,他希望廣大盟員繼承費老精神,把民盟工作做好做實,繼續(xù)為社會發(fā)展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張平副主席話語剛落,耳邊似乎聽到了費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紀念館作為中國民盟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美善天下有著巨大的啟迪作用,不光對盟員,對每一位來訪者都是一種啟蒙,一種引導,我想,費孝通江村紀念館我會一直來的。(作者單位/職務:吳江區(qū)委統(tǒng)戰(zhàn)部黨派中心 民盟吳江區(qū)委秘書長)
責任編輯:馮鵬飛
參拜費孝通江村紀念館隨想
來源:中國民主同盟網(wǎng)站 http://www.itjx.net [大] [小] 2014-07-28
每次有盟員來吳江,作為一名親自見證費孝通紀念館建設的民盟專職干部,帶他們?nèi)⒂^費孝通江村紀念館成了不可或缺的考察一部分,無論他們是專程而來,還是順路拜訪,或許千里迢迢,近水樓臺也罷,目的是一樣的,是來追思費老的歷史功績,踐行費老的學術思想,這也是建設紀念館的主旨所在。
紀念館座落在吳江七都開弦弓村,它是一個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村落,因宛如弓形的小清河在村中蜿蜒穿行,故而得名“開弦弓”。它因費孝通先生所著《江村經(jīng)濟》而聞名世界。1936年7月,費孝通在家鄉(xiāng)養(yǎng)傷期間,來到開弦弓村,開展實地調(diào)查,并根據(jù)調(diào)查資料寫成《江村經(jīng)濟》一書。該書被譽為人類學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開弦弓村也成為世界觀察中國農(nóng)村的窗口和國內(nèi)外研究中國農(nóng)村的首選樣本,也成了七都鎮(zhèn)向外推介開弦弓村的一個重要窗口。
紀念館的興建起緣于吳江民盟的集體提案《關于建立費孝通紀念館(暨名人館)的建議》,腦中清晰記得
穿過磚雕鑲框并不起眼的圓拱形的木門,直入眼簾的是一塊橫臥在翠竹綠樹之中,鐫刻有“費孝通江村紀念館”的大石,是當代著名書法
左側是孝通廣場,廣場上的雕像是由中國雕塑學院院長吳為山專門雕刻的,最早的是一座立像,記得2010年4月,我和湯主委一起趕往南京大學雕塑藝術研究所,與專程從北京趕來的吳為山商談紀念館費孝通雕塑之事,也許是因為費老生前比較滿意
時光荏苒,
責任編輯:馮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