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盟員社區(qū) > 盟員心聲
這個世界會好嗎
——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來源:中國民主同盟網(wǎng)站 http://www.itjx.net
[大] [小]
2019-08-21
1918年的一天,一個父親問他的兒子,“這個世界會好嗎?”三天后,父親投水自盡。
這個父親是晚清大知識分子梁濟,他的兒子叫梁漱溟。父親的問題伴隨了梁漱溟的一生,他畢生致力于中國文化和哲學的研究,并以實際行動振興自己的國家,他參與發(fā)起鄉(xiāng)村建設運動,參與發(fā)起“統(tǒng)一建國同志會”,參與發(fā)起民盟,創(chuàng)辦《光明報》,擔任民盟秘書長。
在我的人生中,深受中國知識分子的影響。比如陶行知,海外學成歸來,一頭扎進中國的鄉(xiāng)村,希望通過鄉(xiāng)村教育來開啟民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國知識分子知行合一的信念。比如費孝通,通過他的《鄉(xiāng)土中國》,我對中國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國知識分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
梁漱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縮影,也是民盟先賢為了國家興盛努力奮斗的典范。幾千年的中華文明,中國知識分子形成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和人生追求。民盟的成立和發(fā)展,就是知識分子群體在中國走出封建帝制之后,積極參與社會建設,實現(xiàn)家國情懷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
非常榮幸能參加2019年民盟浙江省直屬基層組織新盟員培訓班,三天的學習,讓我們對于民盟的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于新時代、新思想有了更充分的認識,對于社情民意的寫作有了基本的認知。為盟員們今后履行好盟員職責,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18年,取消帝制后的中國,軍閥割據(jù),民心渙散。梁濟作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舊式知識分子,他的失望可以理解,寧死全仁的心志讓人敬重。但梁漱溟的樂觀精神,為了國家和民族的興盛不懈努力的情懷,才是更值得我輩效仿的榜樣。
這樣一種樂觀奮斗的精神,并非梁漱溟一人。同樣的1918年,孫中山先生寫就《建國方略》一書,滿目瘡痍之時,孫先生仍然暢想著中國美好的未來:鐵路將會遍布各地,中國三大區(qū)域都建設有世界性的港口,中國將變成一個民心聚集的國家。
正是在1918年的第二年,五四運動爆發(fā),拉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序幕。中國共產(chǎn)黨登上歷史舞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jīng)歷近百年奮斗探索,找到了通往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正確道路。今天的中國,已經(jīng)發(fā)展成了全球第一大貿(mào)易國,第二大經(jīng)濟體,有了世界上最發(fā)達的高鐵網(wǎng);全球最繁忙的機場港口和最高的摩天大樓,半數(shù)左右都在中國......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近百年奮斗交出的答卷,開創(chuàng)的偉業(yè),也是民盟等民主黨派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共同努力實現(xiàn)的夢想。
這個世界會好嗎?面對父親的叩問,梁漱溟當時做了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這個世界會好嗎?對于當下的我們,我想答案并不在別處,它就在我們在座每位盟員的心里,在中國每一個國民的手里。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說,“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希望我們同學今后能共同努力,為更加美好的中國和世界做出自己的貢獻。(劉建斌 浙江浙大友創(chuàng)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執(zhí)行總裁)
責任編輯:馮鵬飛
這個世界會好嗎
——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來源:中國民主同盟網(wǎng)站 http://www.itjx.net [大] [小] 2019-08-21
1918年的一天,一個父親問他的兒子,“這個世界會好嗎?”三天后,父親投水自盡。
這個父親是晚清大知識分子梁濟,他的兒子叫梁漱溟。父親的問題伴隨了梁漱溟的一生,他畢生致力于中國文化和哲學的研究,并以實際行動振興自己的國家,他參與發(fā)起鄉(xiāng)村建設運動,參與發(fā)起“統(tǒng)一建國同志會”,參與發(fā)起民盟,創(chuàng)辦《光明報》,擔任民盟秘書長。
在我的人生中,深受中國知識分子的影響。比如陶行知,海外學成歸來,一頭扎進中國的鄉(xiāng)村,希望通過鄉(xiāng)村教育來開啟民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國知識分子知行合一的信念。比如費孝通,通過他的《鄉(xiāng)土中國》,我對中國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國知識分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
梁漱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縮影,也是民盟先賢為了國家興盛努力奮斗的典范。幾千年的中華文明,中國知識分子形成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和人生追求。民盟的成立和發(fā)展,就是知識分子群體在中國走出封建帝制之后,積極參與社會建設,實現(xiàn)家國情懷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
非常榮幸能參加2019年民盟浙江省直屬基層組織新盟員培訓班,三天的學習,讓我們對于民盟的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于新時代、新思想有了更充分的認識,對于社情民意的寫作有了基本的認知。為盟員們今后履行好盟員職責,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18年,取消帝制后的中國,軍閥割據(jù),民心渙散。梁濟作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舊式知識分子,他的失望可以理解,寧死全仁的心志讓人敬重。但梁漱溟的樂觀精神,為了國家和民族的興盛不懈努力的情懷,才是更值得我輩效仿的榜樣。
這樣一種樂觀奮斗的精神,并非梁漱溟一人。同樣的1918年,孫中山先生寫就《建國方略》一書,滿目瘡痍之時,孫先生仍然暢想著中國美好的未來:鐵路將會遍布各地,中國三大區(qū)域都建設有世界性的港口,中國將變成一個民心聚集的國家。
正是在1918年的第二年,五四運動爆發(fā),拉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序幕。中國共產(chǎn)黨登上歷史舞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jīng)歷近百年奮斗探索,找到了通往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正確道路。今天的中國,已經(jīng)發(fā)展成了全球第一大貿(mào)易國,第二大經(jīng)濟體,有了世界上最發(fā)達的高鐵網(wǎng);全球最繁忙的機場港口和最高的摩天大樓,半數(shù)左右都在中國......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近百年奮斗交出的答卷,開創(chuàng)的偉業(yè),也是民盟等民主黨派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共同努力實現(xiàn)的夢想。
這個世界會好嗎?面對父親的叩問,梁漱溟當時做了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這個世界會好嗎?對于當下的我們,我想答案并不在別處,它就在我們在座每位盟員的心里,在中國每一個國民的手里。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說,“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希望我們同學今后能共同努力,為更加美好的中國和世界做出自己的貢獻。(劉建斌 浙江浙大友創(chuàng)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執(zhí)行總裁)
責任編輯:馮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