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通十三倉也稱“京倉”,本為元代所建,元初的十三倉均建于今北京通州。明清沿用,至乾隆年已增至15座,但仍習(xí)慣稱“京通十三倉”。京通十三倉包括朝陽門內(nèi)的祿米、南新、舊太、富新、興平五倉,朝陽門外的太平、萬安兩倉,東直門內(nèi)的海運、北新兩倉,東便門外通惠河北岸的裕豐、儲濟兩倉,德勝門外的本裕、豐益兩倉,加上通州的中倉、西倉,總計15倉,共有廒口1332座。從元初至清末將近700年的時間里,源源不斷的漕船將南方的糧米運到這里,儲存于十三倉中。盡管京通十三倉早已完成了其歷史使命,但如今仍以不同形式給后人留下了自己的影子,是昔日漕運輝煌的歷史見證。比如,我們今天仍可見北京東直門內(nèi)小街往南迤邐有海運倉、北新倉、祿米倉等地名,即為京通十三倉的遺跡。

倉儲管理多弊端

“漕運”這個詞匯在漢代就有了,而漕運倉儲管理機構(gòu),在元代即已設(shè)立,有京畿都漕運使的官職,還設(shè)“管河公判”,遺址在通州城東北運河之西。清代的漕運和儲存,分別由總督漕運部院和戶部倉場衙門兩個衙門管理,各有規(guī)定職權(quán)范圍。倉場衙門一個重要的職能是掌管漕糧驗收及由通州至北京的水陸轉(zhuǎn)運,包括北運河河工等。這些職能由坐糧廳下設(shè)的東、南、西、北、河稅、收支、白糧等科分掌。坐糧廳是倉場衙門最重要的部門,所屬通濟庫,負責(zé)收支款項,收各省漕糧折價、蘆糧折價等,支出則有官吏俸銀、河工、造船、兵船夫役銀;北運河至京城的石壩、土壩、閘口、陸運、車運等也均由坐糧廳委派官吏管理;大通、慶豐、高碑店、花兒、普濟五閘亦歸坐糧廳管理。倉場衙門還下設(shè)大通橋監(jiān)督,滿漢各一人,掌管漕糧陸運。

漕糧事務(wù)在清代一直弊端叢生,有清一代一直在整頓,歷代皇帝也頗為重視。清代學(xué)者包世臣寫過《剔漕弊說》,清代捐官大多容納到漕運等幾個衙門,純屬“借幫丁脂膏”。逢關(guān)過卡,運米入倉,處處勒索。“沿途過閘,閘夫需索,一船一閘,不下千文”。百姓交納漕糧,官吏用各種方法層層克扣,最后每石“耗損”后只算五斗或六斗。百姓稍有反抗,便會被誣指為抗糧。

糧倉的管理也很成問題,尤其乾隆皇帝在位后期,官場腐敗成風(fēng),倉場也出現(xiàn)種種弊端。紀曉嵐的父親紀容舒任南新倉監(jiān)督時,曾對紀曉嵐談及倉廒軼聞,被紀曉嵐寫進《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姚安公任官監(jiān)督南新倉時,一廒后壁無故圮。掘之,得死鼠近一石,其巨大者形幾如貓。蓋鼠穴壁下,滋生日久,其穴益日廓,廓至壁下全空,力不任而覆壓也。公同事福公海曰:‘方其壞人之屋,以廣己之宅,殆忘其宅之托于屋也耶?’余謂李林甫、楊國忠輩尚不明此理,于鼠乎何尤。”紀容舒借此大發(fā)感慨,但失于巡視滅鼠,儲糧必大受損失。

相比倉儲的腐敗,鼠患當(dāng)然是小巫見大巫。清人何剛德,光緒三年(1877)進士,曾官吏部主事,后外放江西建昌知府、江蘇蘇州知府,對清代官場弊端甚為諳熟。他的《春明夢錄》有不少篇目揭露晚清官場腐敗內(nèi)幕,其中有一條專門抨擊“京、通糧倉之弊”,大致歸納了數(shù)種糧倉官吏玩忽職守、行賄受賄的劣跡。其一,“其米色好者,則儲于通州倉,以備宮中所用及五品以上官俸。京倉米即朽壞,京官領(lǐng)米不能挑剔,只付與米鋪打折扣而已”。京倉米朽壞,五品以下京官領(lǐng)了也不能食用,只能忍氣吞聲打折出售給米鋪??磥戆l(fā)放“朽壞”之米居然形成了固定的制度。何剛德所說的發(fā)放官員倉米的弊端,其實明朝就出現(xiàn)了,明代官員發(fā)米要憑票去南京領(lǐng)取,身在北京的官員們不可能千里迢迢去南京領(lǐng)米,只好賤賣出讓。其二,八旗祿米是單發(fā)放。祿米俗稱“兵米”“軍米”,“每次發(fā)兵米時,八旗都統(tǒng)必派員先看倉,此倉米色不對,則換彼倉。若此倉個個不要,則倉監(jiān)督必當(dāng)查辦。于是請托行賄,百弊叢生,計無所出,只有虧之于米而已。虧之愈甚,竟至有放火自焚者”。這比京官米的發(fā)放弊端還大,勾結(jié)賄賂,虧空放火,令人觸目驚心。其三,負責(zé)監(jiān)察的御史形同虛設(shè),與貪官污吏狼狽為奸,“領(lǐng)米者不能得好米。八旗官吏,及參倉弊之被動御史,與夫倉官倉書,皆得錢也”。其四,即便被參劾下旨查辦,也是糊弄過去不了了之,“憶癸巳倉虧案發(fā),奉旨查辦,口說官話而從中黑幕,何曾是因公?米數(shù)固當(dāng)查點,然數(shù)百倉廒,何能遍查?只飾其名曰抽查而已”?;实巯轮家膊还苡茫梢姾谀恢畈豢蓽y。何剛德曾入過糧倉,“看其廒座外隙地一律鋪席......席上粒米狼戾,結(jié)成餅團,幾與糞土無異,任人踐踏而過。暴殄天物,迄今思之,猶為痛心也”。倉里是朽米,倉外是極大的浪費,民脂民膏,真是令人痛心,也可見庸官胥吏之可恨!

何剛德的筆記寫于民國之后,清朝不倒他諒是不敢公諸筆墨的,他的筆記使今人可窺清末倉儲的腐敗,是很珍貴的史料。

開倉放糧傳佳話

逢到大災(zāi),皇帝會親自決定截留漕糧。史載,清康熙年間共截留漕糧賑災(zāi)240萬石,雍正年間截留290萬石,而乾隆元年(1736)至乾隆二十年(1755),已截留漕糧1320余萬石,這一數(shù)字還未計各地倉儲放糧約700萬石。1785年,全國發(fā)生災(zāi)荒,乾隆皇帝下旨截留漕糧,開放倉儲,僅賑災(zāi)銀兩即達1400萬兩,竟比當(dāng)年清朝全年財政總收入的1/3還要多!而且乾隆皇帝主張為受災(zāi)百姓放糧不能墨守成規(guī)。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山東德州水災(zāi)嚴重,大雨不止,百姓皆避于城墻之上,饑困之極。督糧道顏希深出差在外,雖有倉谷,但無人敢開倉放賑。70多歲的顏母聞聽饑民震天哭啼,詢問兒子手下官員為何不放糧。告之開倉放賑事宜須等督糧官歸來奏請上級批準,擅自開倉不僅會丟烏紗帽,還要全數(shù)賠補。顏母聽后大怒,說若等顏希深出差歸來,再詳奏上峰復(fù)核批準,數(shù)十萬饑民必成餓殍。她堅持要屬下開倉,聲明因擅自開倉帶來的處罰由顏希深承擔(dān),愿傾家所有賠償。最終在顏母的堅持下,大開倉門放糧,數(shù)十萬饑民免遭饑饉。

在清代,擅自開倉要受極重的處罰。山東巡撫聞知,立即奏請朝廷按律治罪。乾隆皇帝看了奏折非常生氣,認為顏氏母子為救饑民而權(quán)宜通變,值得鼓勵。他下旨令倉谷無須賠補,還特賜顏母三品誥封,其子也特別受到眷顧,后升至督撫一品。

莫看乾隆皇帝精明之極,遇事愛斤斤計較,但對開倉放糧中的夸大、濫賑、冒賑等弊端并不嚴厲追究,他主張“辦賑理宜寧濫勿遺”,對賑災(zāi)不力、舍不得出錢放糧的官員才會重罰。這也就是乾隆皇帝寧肯違反國家體制,也要獎勵顏氏母子的道理。

漕糧趣話和產(chǎn)業(yè)

從元代開始,北京作為京城便完全靠運漕糧保障皇室官吏軍民。每年運到北京的漕糧約300萬—400萬擔(dān),尤其清代的康乾時期,倉廩充盈,陳米積存,發(fā)放不完的米變成紅色陳米,稱為“老米”。據(jù)說陳米味道獨特,煮粥燒飯很好吃,尤其旗人自認吃“老米”比士子商賈食用的普通米好吃,更以吃“鐵桿兒莊稼 ”領(lǐng)“老米”為榮耀,凡受邀到漢民家聚會吃飯,必自帶“老米”一包,請主人單蒸自吃,以示旗人才有資格吃“老米”。這種風(fēng)習(xí)一直延續(xù)到清末民初。

當(dāng)然,盡管太平時節(jié)倉儲豐盈,但逢戰(zhàn)事,漕運阻滯,北京就會糧食緊張。比如庚子國變時,仲芳《庚子記事》記錄了1900年8月米價飛漲,“白米每石銀十兩,粗麩白面每斤銀五分,買米只賣十斤,買面只賣二斤,尚須雞鳴而起,太陽一出即停售矣”??梢姴粌H米貴,還有購量限制。

漕運在清代還形成了一個產(chǎn)業(yè),即“串粗米”。據(jù)金受申《北京通》所敘,因軍米非精米,故須再“串”,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將粗皮去掉。去粗皮要用到碓房。“粗石砌成圓圈,中心立木柱,上有活軸,系以橫杠。碓礱中立圓石如磨盤,邊為圓形”,這稱為“碓”。其中心有孔,若穿過軸上橫杠,以驢騾拉橫杠,則碓在礱中轉(zhuǎn)動,粗米置其中即可去皮。還有“串米的”,他們肩挑竹篾篩子、斗杠等,沿街串巷,以杠在缸中搗杵,然后篩凈過斗。這兩種從業(yè)者多為山東人。八旗官兵依等級每年分季領(lǐng)米四次,領(lǐng)取后即可至碓房換米,亦可換其他雜糧。

清末停漕運,民國以后則更少見了。按鄧云鄉(xiāng)《黃葉譚風(fēng)》所記,20世紀30年代中期,北京“一般大米洋面還是便宜的”,但老米已成珍品,要賣一元一斤,當(dāng)藥吃了。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京津鐵路通車,北運河漕運廢止,有約700年歷史的通州倉場隨之廢棄,伴隨著清代200多年的倉場衙門也被改作他用,最終完成了歷史使命。

(作者單位:《海內(nèi)與海外》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