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見怪不怪”,指的是看到怪異的現(xiàn)象也不大驚小怪。然而在筆者看來,對于觀察到的怪異現(xiàn)象要沉著鎮(zhèn)定而不急躁冒進,這當然是必要的,但有的人“見怪”之所以“不怪”,正是因為司空見慣,麻木不仁了。其實,生活中出現(xiàn)一些怪異現(xiàn)象,背后定然有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如果我們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輕則上當受騙,重則眼睜睜看著少數(shù)人胡作非為,給個人、集體和國家造成嚴重損失。因此,對于一切之“怪”現(xiàn)象,我們不妨“見怪也怪”。當然,對于“怪”不能一概而論,而是要從“怪”的不同對象和內容出發(fā),作出相應反應——比如澄清質疑以正視聽,比如深入調查以探本清源,比如揭露真相并訴諸法律,等等。

一次,余光中應邀去四川大學講學,流沙河全程相陪,兩人在講學間隙去武侯祠游覽。來到三國名將張飛的塑像前時,他們發(fā)現(xiàn)解說牌上竟赫然寫著“張飛字益德”。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張飛的字為“翼德”。作為海內外聞名的古跡,怎能犯如此低級的錯誤呢?余光中返臺前,叮囑流沙河一定要將這件“小”事弄清楚。幾經查找資料,流沙河終于從《三國志卷三十六·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第六》中得到了答案:《三國志》出自西晉史學家陳壽之手,里面清晰記載著“張飛字益德”。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經藝術加工,將張飛的字改為了“翼德”。也就是說,武侯祠的介紹完全是出于對歷史的尊重,并未出錯。雖說余光中與流沙河所見之“怪”并沒有錯,但他們不以“怪”小而不見,其“見怪也怪”的行為中凸顯出的嚴謹作風和“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給了我們深深的啟迪;其考證的結果也幫助更多游客解開了一道懸在心中的疑題。

怪異事件、怪誕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往往有時間跨度長、出現(xiàn)頻率高且隱蔽性好、誘惑性強的特點。正如一些不法分子圍繞老年人設下的保健品消費陷阱,時常神不知鬼不覺地埋伏在老年人群的周圍,且已存在多年。過去為何沒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和社會的關注?就是因為它打的是“親情牌”,對老人笑臉相迎,贈米送油;采取的是“游擊戰(zhàn)”,今天在這個小區(qū)做廣告,明天在其他偏僻地方搞活動;下的是“毒誘餌”,不是對老人說某藥是剛上市的新藥,靈得很,就是說有好消息,你正在服用的藥現(xiàn)在打折了。于是,老年人競相購買保健品,積蓄被掏空,以至于為買保健品不惜與子女反目,成了匪夷所思的咄咄怪事。好在因為社會反響強烈,“見怪也怪”,國家已經開始整治老年人保健品市場亂象。否則,如對這般亂象見怪不怪,害苦的不僅是老年人群體,還會牽連家庭和整個社會。

“見怪也怪”,說到底是每個人的素質和修養(yǎng),也是公民的責任和義務。今年6月在唐山發(fā)生的“多名男子在燒烤店圍毆女子”的惡性事件中,多名群眾參與實名舉報,通過網(wǎng)絡、媒體表達憤慨,要求伸張正義、主持公道,從嚴從快緝拿頑兇,這正是廣大人民群眾“見怪也怪”“路見不平一聲吼”的表現(xiàn)。如果一個社會面對邪惡失去了正義之聲、撻伐之力,與其說是作“看客”,倒不如說是充當“幫兇”!

莫要小覷“見怪也怪”之舉,其中蘊含的不僅是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態(tài)度,還是一種責任情懷、擔當精神和人格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