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來臨了,這個節(jié)日對于中國人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
近代以來,中國面對西洋文明的影響,長期處于民族文化自卑狀態(tài)之中,究其根源,逃不脫殖民主義心態(tài)的掙扎。而這種掙扎,在20世紀中期以后,更加強化。在我記事的時候,清明節(jié)就被打上了“封建”、“迷信”的烙印,清明節(jié)這個節(jié)氣,因為傳統(tǒng)文化賦予了祭祀祖先的氛圍,所以,一直在主流文化的壓榨下呻吟著。
44年前,我出生在一個偏僻的山村。因為長期的漂泊不定,從我記事起,每到除夕,父親總是提前準備好一摞16開紙張,用10塊錢人民幣做模子,在這些紙上拓上想象中的印記,以代替冥幣。因為擔心被人發(fā)現(xiàn),父親往往是在天色晦暗之后,帶著我和兄弟們在十字路口,雙膝跪地,點燃這些可能給我的先人們帶來方便的冥幣,念叨著祖父以上的先輩,以及父親早夭的兄弟姐妹,還有無所指的所有的已經(jīng)去世的親人,希望他們能在路過的時候撿拾一些,以免在陰曹地府受金錢的困頓。雖然對于我來說,包括祖父等人,只是抽象的符號,但是,現(xiàn)在回想起來,在我每次參加這樣的儀式時,都有著一種神圣的感覺。
7歲時,我被叔父和舅舅帶回老家,跟祖母和叔父住在一起。每天放學以后,我和鄰居家的孩子上山砍柴,或者為豬尋覓草食。夏天的時候,常常會頭痛,現(xiàn)在想來就是發(fā)燒。祖母在我發(fā)燒后,用一碗涼水,并一雙筷子,在我的頭上念念有詞,估計是一些咒語,然后,用刀把筷子從門上砍出,把碗扣在門口,我就會安靜地睡著,第二天,照例可以去上課了。在祖母的咒語中,我隱約聽見祖母念叨說今天我經(jīng)過了祖父的墳頭,因為祖父沒有見過我,現(xiàn)在看見我長這么大了,掛念我了,所以,我就生病了,希望祖父的靈魂離開我,不要驚動我。
這樣的事情發(fā)生過多次,我當時感覺祖父是能看見我的,他還在關(guān)心我。盡管頭痛起來很難受,我從沒有一絲絲對祖父的不滿。
這個時候,已經(jīng)是“文革”的后期,所謂“階級斗爭”殘酷無情,我們家庭當時的成分是地主,小腳的祖母白天參加勞動,晚上還要接受批斗。我沒有參加過祖母的批斗會,不知道批斗的場景如何,后來看到“文革”中批斗會的場景,我也大致可以想象出來了。正是在這個時候,有關(guān)方面號召挖祖墳,我家的祖墳也被挖掉了。按照中國人的傳統(tǒng),挖祖墳是缺德?lián)p陰德的事情,所以,除了個別人,大部分農(nóng)民還沒有勇氣去做這樣的事情。于是有關(guān)方面請來了拖拉機手,我站在遠處,看到拖拉機轟隆隆地開過去,祖墳被夷為平地了。
對于我這樣的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子來說,拖拉機所翻出來的白骨,依然是一堆白骨而已;但是對我的祖母和叔父來說,白骨后面,隱隱約約就是他們熟悉的人。在夜深人靜之后,大伯、叔父,還有我們這些男孩子,偷偷地到翻過的地里撿拾先人的白骨。大伯和叔父仔細地搜尋每一根骨頭,然后用布包起來,再找一個僻靜的地方埋好,并做個標記。
當然,那個時候被挖祖墳的并不是我們一家,幾乎所有人家的墳?zāi)苟疾淮嬖诹?。所以,我們在撿拾白骨的時候,依稀看到遠處有人拿著手電,也在尋找親人的骸骨。大家心照不宣,并不見有人去舉報。
那年除夕,大伯和叔父們帶著我上墳,卻并沒有看到墳頭,只是在記憶中的田埂上,偷偷地燒完紙了事。
我在祖母家住了一年多,因為父親工作變動,我又回到了父母身邊。那以后一直到“文革”結(jié)束,父親帶領(lǐng)我們的祭祀活動,都是在住處的十字路口進行。唐代詩人宋之問《途中寒食》云:“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蓱z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我父親的感受大約和宋之問差不多吧。
“文革”結(jié)束后,我的家鄉(xiāng)和全國各地一樣,“左”傾路線所帶來的恐懼感一天天消失,對祖先的祭掃,也漸漸地變成了光明正大的事情了。多年以來,雖然我一直遠離家鄉(xiāng),沒有機會在清明節(jié)去祭拜先人,但是,春節(jié)的祭掃,總不會免掉的。而且,現(xiàn)在可以很方便的買到冥幣,祭祀活動也不必偷偷摸摸地在夜間進行了。
人總是要死的,那么,人的生不過就是死亡的過程。既然遲早要死,與其在各種煎熬中求生,就不如死更接近于未來。所以,古往今來,好生惡死,貪生怕死,一直不是人們所能尊崇的美德。但是,如此看待問題,就會意識到人生本來的虛妄,世間的一切是是非非,都那么的可笑。虛無的認識導(dǎo)致對生命的淡漠,淡漠的人生觀會消解人類延續(xù)下去的動力,最終可能導(dǎo)致人類的滅絕。當人類滅絕以后,人類所認識的時空都已不復(fù)存在,宇宙將會暗淡無光。所以,人類還是必須存在下去,宇宙才會因為有三才之秀氣、萬物之靈鐘的人而變得有意義和有生氣。
人類既然必須活著,就得活的有意義,生活的更快樂。人類進化發(fā)展至今,人們對快樂的認識,已經(jīng)有了最接近的看法。人類的快樂,就是要讓人有尊嚴地活著,同時也要有尊嚴地死去。孔子所謂“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不能只適用于個別人,而應(yīng)該適用于一切人。
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祭祀本身,不僅是為了死者,更是為了生者找到人的價值。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地生和死的歷史。雖然生可以被控制,而死卻是沒有辦法阻擋的。如果一個人死了,沒有必要的儀式去體現(xiàn)他曾經(jīng)活過的事實,人生就變得非常的虛妄。所以,清明節(jié)這樣一個節(jié)日,實際上與“迷信”之類是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只是體現(xiàn)了對生命的尊重。在尊重生命的本意中,祭祀時采取各種各樣對生活的寄托,本身就是一段浪漫的感情。
社會在進步,而進步的表現(xiàn)形式,卻是按照復(fù)古的形式出現(xiàn),回過頭來看過去的一幕幕,真是有恍若隔世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