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閑在家里隨便翻翻。魯迅寫過一篇《隨便翻翻》,稱之為“消閑的讀書”,雖屬“消閑”,但也頗能廣見聞,增知識。

我“翻”了致力于弘揚“人間佛教”的星云大師的《人生修煉》叢書,發(fā)覺他一再強調(diào)人生要學(xué)會“放下”。他寫到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婆羅門帶了兩個花瓶去見佛陀。佛陀一見面就叫他“放下”,婆羅門依言放下左手中的花瓶。佛陀又叫他“放下”,他遂將右手中的花瓶也放下。然而,佛陀還是說:“放下!”婆羅門不解:“我已經(jīng)兩手空空,你還要我放下什么?”佛陀說:“我不是叫你放下花瓶,我是要你將六根煩惱放下。”

什么是六根煩惱呢?我又“翻”了一下趙樸初的《佛教常識答問》,它是指貪、嗔、癡、慢、疑、惡見等不善的念頭與不好的情緒。佛教認為,在無常的法上貪愛追求,在無我的法上執(zhí)著為“我”,或為“我所有”,這叫做惑,必然引發(fā)六根煩惱,給人生添苦。這表明,佛學(xué)所說的“放下”,主要是要抹去心中的種種塵埃,去除貪嗔恨嫉、追名逐利一類枷鎖,讓心靈輕快起來,讓人生在窮通得失之間都能豁達自在。

應(yīng)當說,這樣的“放下”,對加強人生修養(yǎng)具有普泛的意義。不過我想,較之佛門,人世并非“四大皆空”,在重視“放得下”的同時,也要重視“提得起”。蠅營狗茍,患得患失,該放下的就放下;公理正義,責任義務(wù),該提起的就提起。有句話形容得好:人,要像一只皮箱,當提起時,你要提得起;當放下時,你也要能放得下。

既要“放得下”,又要“提得起”,兩者之間有沒有矛盾呢?我想起了曾經(jīng)多次讀過的一篇文章《學(xué)習和時局》,這是毛澤東同志1944年4月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的講演,其中談到要“放下包袱”。于是,我翻閱了《毛澤東選集》第三卷,文中談到,“所謂放下包袱,就是說,我們精神上的許多負擔應(yīng)該加以解除。有許多的東西,只要我們對它們陷入盲目性,缺乏自覺性,就可能成為我們的包袱,成為我們的負擔”。文章還說,為了爭取新的勝利,要在黨的干部中提倡放下包袱,讓自己的精神獲得解放。放下那些妨礙我們前行的包袱,不僅不與我們應(yīng)有的“提得起”的擔當精神相悖,相反,兩者正是相輔相成的。

自然,這里該放下的,是那些名韁利鎖的沉重負擔,那些六根煩惱的精神包袱。放下它們,正可以去掉盲目性,增加自覺性,減少負重,輕裝上陣,顯出敢于擔當、勇于奮起的風采。俗話說,無私則無畏。那些不避事、不怕事、敢碰硬、敢擔當?shù)母刹?,正是那些勇于放下包袱、胸懷天下的人?o:p>

由此可見,“提得起”與“放得下”是辯證的統(tǒng)一。人生既要“提得起”,肩負應(yīng)有的責任;也要“放得下”,不讓個人欲求成為沉重的包袱。不過,不同的年齡段有著不同的重點。中青年正處于發(fā)光發(fā)熱的大好年華,生活以工作為中心,應(yīng)更多重視擔當,放下包袱是服務(wù)于更好地為人民作貢獻。而對于頤養(yǎng)天年的老年人來說,人生已由絢爛歸于平淡,生活應(yīng)以健康為中心,要如孔子所說“戒之在得”,就更需要懂得“放下”,不為功利所役,放下一切不恰當?shù)呢澢笾?。遇到不順心的事,也不妨肚量大一些,多點“聰明的糊涂”,以灑脫隨和的態(tài)度處之。如此自覺地放下一切精神負擔的包袱,有助于老年生活風輕云淡、風和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