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上有清官、貪官,能官、庸官,勤官、懶官,這是人們熟悉的;近來在對官員的評述上,卻出現(xiàn)了一個新稱呼,叫做“怨官”。 網(wǎng)上有個關于官員“怨氣”的社會調(diào)查,受調(diào)查者1.5萬人,在對“當前干部心態(tài)”總體評價的項目上,有36.2%的人選擇了“怨天尤人、牢騷滿腹”,其數(shù)量雖然要低于占四成多的“安于現(xiàn)狀、平平常常”的庸官,但也遠不是可以忽略的“個別”現(xiàn)象了。
怨者,埋怨、責怪也。“怨官”們埋怨、責怪什么呢?針對干部群體的調(diào)查顯示,七成以上的干部最怨干部選拔任用機制不科學合理,六成以上的干部認為自己的收入待遇不高,半數(shù)以上的受調(diào)查者最怨上下級工作不協(xié)調(diào),如此等等。
這里講的都是引發(fā)“怨氣”的客觀因素,官員的主觀意識有沒有關系呢?有位官員打了一個很好的比喻,他說:發(fā)怨猶如打噴嚏,罹患之因有二:一是身體虛弱,一是外感風寒。前者系主觀因素,個體有點柔弱;后者系客觀原因,環(huán)境有些問題。在我看來,怨氣的噴發(fā),主要還是主觀原因,倘若身體不是過度“虛弱”,而是十分強健,即使“環(huán)境有些問題”,也會有必要的抵抗力,不至于會“外感”這種埋怨的“風寒”。
在一般人眼里,干部職業(yè)穩(wěn)定,待遇好,社會評價又高,應該是少有“怨氣”的群體。那怎么還會有那么些官員“怨天尤人、牢騷滿腹”呢?不能說沒有客觀原因,社會大轉(zhuǎn)型、時代大變革,干部的任務重,面臨的矛盾多,加以生活中的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的“潛規(guī)則”,促使干部產(chǎn)生一些想法,這是正常的。對此,作為率領群眾前行的干部,應當多點擔當意識,自己能解決的,積極的想辦法解決,自己無力解決的,積極提建議、提批評,大力推進問題的解決,而不應該消極埋怨責怪,做“怨婦”狀,怨這怨那,怪東怪西。
官員怨天尤人、牢騷滿腹,往往不是出自公心,而是來自個人得失的考慮,受著個人欲望的纏縛。怨用人不公,是基于自己仕途的不暢;怨自己收入不高,是因為眼紅他人的財源滾滾;怨環(huán)境不協(xié)調(diào),是由于自己難于為所欲為。唐代詩人杜荀鶴的《春閨怨》中刻畫怨婦的悲花心態(tài),“不悲花落早,悲妾似花身”,似與當今怨官的心態(tài)相通。這就是說,心態(tài)沒有擺正,內(nèi)心受著個人利害的驅(qū)使,怨氣則由心而生。按佛教的說法,就是內(nèi)心的“貪嗔癡”,使人汲汲于個人名利,得隴望蜀,欲壑難填,失去平和自然的心態(tài),從而陷入一種不滿足的埋怨牢騷之中。
孔子有句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所以“坦蕩蕩”,是因為胸懷寬廣,不計較個人利害得失,以樂觀精神對待生活,心情始終陽光。而小人所以“長戚戚”,則因為心胸狹窄,遇事只從個人考慮,稍有不順心之事,就憂愁嘆息,牢騷滿腹。人民的官員,自然都應當是“君子”,“坦蕩蕩”地對待一切,處理一切,而決不可像“小人”那樣“長戚戚”,讓內(nèi)心灌滿陰森的怨氣。 官員的“怨氣”,不僅是官員健康精神的銷蝕劑,而且會毒化社會風氣,影響政府的公信力,害莫大矣。如果說“牢騷太盛防腸斷”,那么,怨氣太盛更是傷肌體,無論是個人的肌體,還是社會的肌體。因此,如同反對貪官庸官懶官一樣,怨官自然也成為人們貶斥的對象。為了減少怨官的生長率,不讓怨氣在官場飄散,從政壇建設來說,自然要加快清除一些不公正不公平的“潛規(guī)則”,像在干部選拔任用上,真正做到“不讓老實人吃虧”,不容虛偽狡詐者得利,從而為官員消除產(chǎn)生怨氣的客觀環(huán)境,但最根本的,還是要官員自身增強抵抗力,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一切以人民利益為依歸,約束內(nèi)心的“貪嗔癡”,擺正心態(tài),放平心緒,勇于任勞任怨,恥于怨天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