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5日,北京《新京報》的《書評周刊》刊登了20位知名文化人的應征文章《關(guān)于理想的寄語》,談論他們自己讀書的情況以及關(guān)于文化的思考。耄耋學者周有光應征的文章被刊登在最前面。周老的文章并不長,才1800字,但寓意深刻,充分顯示著老學長多年來堅持的啟蒙思想。
周老的文章從自己早年讀中學時的經(jīng)歷說起,那時中學老師受“五四”時代的影響,鼓勵學生學習科學,建設祖國。周老希望當今我們讀者都能有遠大的理想。他認為孔子就具有“大同世界”的理想,我國要實現(xiàn)的現(xiàn)代化,也“逃不過”孔夫子的設想,無論是清末康有為提出的 “維新”、民國年代孫中山倡導的“天下為公”,還是改革年代的鄧小平提出的“小康”,都同孔子的理想有繼承的關(guān)系。
周老指出,如今已經(jīng)是全球化時代,每個人都不是僅僅一個國家的公民,還是一個世界公民,眼界就應該十分開闊,不能只講“四海之內(nèi)”,還要講“四海之外”,讀書就不僅要讀本國的書,還要讀點外國的書。
周老提到,英文是世界性的,歐洲許多國家都在搞“掃盲運動”,掃不識英文的盲。中國的知識分子光看中文書不行,必須也看英文書。周老說,他自己能看英文、法文和日文的書。
《書評周刊》要求應征的作者們推薦“今年你最喜歡的書”。周老說他平時讀的是一些雜志,他推薦《鳳凰周刊》。他說“上面有全世界的事情,還有很真實的思想。”這是說明大家最喜歡的書應該具有的內(nèi)容,比舉薦任何一本具體的書都更有普遍的意義。
在舉薦讀物的同時,周老還宣告他自己開了微博,他相信新科技能夠加速信息的流通。他還轉(zhuǎn)述國外一篇文章的內(nèi)容說,“網(wǎng)絡暢通是件好事情,能夠加速民主的發(fā)展;民主也不是哪個國家的專利,而是幾千年來一直在發(fā)展的思想。”這說明,上網(wǎng)可以接收到廣泛的信息,那里是閱讀者的廣闊天地。在那里讀者可以通過周老本人的微博,接近這位非常熱心的大學者。
早在2001年,周老就說過,他要和年輕人作“世紀接軌”的談話,要告訴他們不要輕信神話,要牢記前車之鑒,后車之誡。10年來,他一直堅持著。
這次周老在應征文章中明白表示:“我是個樂觀主義者。人家問我,中國有希望嗎?我說中國當然有希望。我們改革開放,就是在接近世界,只要我們還在走,還在接近世界。”他希望讀者都和他一樣樂觀。
《書評周刊》對征文曾有“擁抱理想,關(guān)照現(xiàn)實”的要求。我以為,周老對此做出了應答,他傾心訴說了自己對讀者的希望:要廣泛閱讀,明了世界的發(fā)展,促進祖國現(xiàn)代化。記得周老多年前說過:“我的思想是入世,走進世界,追趕現(xiàn)代。”這篇文章正表達了他讓廣大讀者都成為入世者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