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歷盛行那些年,每逢歲首年尾,總要為收送掛歷忙活?;ɑňG綠的掛歷,有單位發(fā)的,有報社送的,少說得有十幾本,總不能全留在自家,于是又得寄送親朋好友。來往傳遞掛歷,如同熱鬧年節(jié),不多久便淡漠。多彩多姿的掛歷,無論是雅是俗,是堂皇是簡陋,留在記憶里的,最終就是幾張彩色紙。
從這些掛歷中選一冊,掛在自家室內(nèi),靜坐下來觀賞,心頭涌起的情感,說實在的,并非掛歷那般美好,更多的還是失落感,覺得虛度時光太多。
在孩提時代,年節(jié)里過手的是花炮、是幾角錢,還有一兩件新衣。這物質(zhì)上的滿足常常使人快樂不已,年入高齡回憶起來,心里都是甜滋滋。生計再艱難的人家,重負也要由長輩承擔,不需要孩子思慮,心中裝的自然是快樂。然而,最大妙處卻非如此,比這更輕松的是,不思前不想后,高高興興地玩耍嬉鬧,真的是少年不識愁滋味。以至于長大成人,想起年幼的好處,不得不感慨歲月無情。
人生起步擁有的歡樂,總有許多年讓我產(chǎn)生錯覺,認為生活永遠如此平順,從未想過會有什么艱辛。1957年突然大禍臨頭,領略了生活的嚴酷,讓我好久不知所措,這時才算徹底醒悟:噢,生活跟歲月一樣不饒人,給你歡樂也會給你痛苦。
老輩人過去常說,年輕受苦不算苦,老來受苦才是苦?,F(xiàn)在仔細想想,確實有一定道理,年輕時身強力壯,再大的苦難總能扛住,再多的坎坷總能忍受,到了老年體弱多病,稍受點苦累都承受不起,牙關咬得再緊都得哼哼。盡管老來身體完全不由己,但是生活畢竟安定了,心情要好于年輕時,只是每到歲首年尾,縈繞心懷不散的情感似乎依然如年輕時,為些不必要的閑事瞎想。
2016年鐘聲剛剛響過,我腦海里的生物鐘就開始滴答滴答轉(zhuǎn)動。除了感嘆歲月流逝與無情,竟然莫名其妙地想起“責任”二字,覺得現(xiàn)在社會某些弊病,除去體制和制度的缺陷,從官員到公民個體來說,責任心缺失也是原因,我們不能不面對現(xiàn)實。我年輕時所受教育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就是樹立普通人的責任感。我國畢竟是在封建土壤上建立起來的多民族國家,普通人習慣依附“老天”,因為這樣有個好處,不必為國家事情操心,只需聽從驅(qū)使便是了。因此,對于國家政策上的對錯,普通人很少去較真探詢,比如“學大寨”、“大躍進”,明明知道實際行不通,或者親嘗了許多苦果,還得忍耐著委屈地服從。這樣做的結果,個人是省心了,卻減弱了責任感。責任感的消失于國于民都無益,甚至于比荒唐事本身更為可怕、更為可惜。
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時代,倘若人人都有責任感,并且認認真真地盡職盡責,在自己生活的時代有所作為,這個時代必定會越發(fā)美好。近30年城鄉(xiāng)能有變化,政策好、路線對當然是首要條件,但如果沒有百姓的責任感,恐怕很難取得長足進步。提倡點個人的責任心,在習慣“聽喝兒”的國度,從長遠看大有裨益,至少可以激發(fā)人的自覺性。前幾天從新聞中看到,兩位老年夫婦因事狀告政府,結果官司打贏了、勝訴了。我覺得這就是公民的責任心。倘若對那些貪官污吏,過去有更多普通公民不依不饒地聯(lián)名舉報,即使起不了大的作用,總還可以讓世人知道他們的惡名和劣跡。勇敢的革命烈士張志新,是位有信仰有覺悟的人,更是位對時代有責任心的人,所以人們崇敬她、懷念她。
掛歷傳遞消失已經(jīng)三年,我同樣有虛度歲月的失落感,這種心態(tài)大概很難擺脫,但是使我有了更多清醒,覺得空嘆、抱怨、祈盼無濟于事,還是要盡份社會責任,為開始活躍的時代做點事。新歲月總會帶來新希望。
魯迅先生說:“多有不自滿的人的種族,永遠前進,永遠有希望。”我說新歲月帶來新希望,正是因為我們這個民族開始清醒地認識了自己,起碼在平時聊天議論中,對于國家事情關心了,這正是責任感的表現(xiàn)。誠然,我們這個“多有不自滿的人的種族”,就會不斷地前進,未來就會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