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色白里透紅是女性美的標志之一,要保持面色紅潤的首要條件是沒有貧血,也就是血紅蛋白正常。皮膚蒼白是貧血的主要體征,如果同時感到疲乏、困倦、軟弱無力,要考慮存在貧血可能。

在育齡期女性中,缺鐵性貧血是最主要的貧血類型。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調(diào)查報告,全世界超過20%的女性人群不同程度缺鐵,我國女性缺鐵性貧血患病率為20%,孕婦患病率高達35%。已有大量證據(jù)表明,缺鐵性貧血對運動和免疫功能均有明顯影響,也是誘發(fā)和加重冠心病、心絞痛等疾病的危險因素。缺鐵性貧血已經(jīng)成為嚴重影響育齡期女性健康的重要問題。

成年女性體內(nèi)鐵的總量為35—40mg/kg,其中2/3在血紅蛋白內(nèi),體內(nèi)鐵缺乏會影響血紅蛋白合成,造成貧血。貯存鐵占體內(nèi)鐵含量的20%—30%,而育齡期女性幾乎都缺乏貯存鐵。

在正常情況下,鐵的吸收和排泄維持動態(tài)平衡。外源性鐵主要通過食物攝取,在腸道中吸收。如食物中鐵的含量不足或吸收不良,就容易發(fā)生缺鐵。含鐵量較高的食物主要是瘦肉、動物肝臟和血,很多年輕女性為保持身材,食素或食肉量非常少。茶或咖啡中的鞣酸也會影響鐵的吸收。另外,抗酸藥及H2受體拮抗劑等藥物,以及胃、十二指腸疾病如萎縮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術(shù)后等亦可影響鐵的吸收。

除攝入不足外,慢性失血也是缺鐵性貧血的常見原因。育齡期女性每次月經(jīng)失血30—50mL,月經(jīng)過多時失血量更大,鐵缺乏更為明顯。

除面色蒼白、乏力易倦、頭昏、頭痛、耳鳴、心悸、氣促、納差等貧血的一般表現(xiàn)外,缺鐵性貧血還有一些特殊的癥狀體征:精神行為異常,如煩躁、易怒、異食癖;口腔炎、舌炎、口角炎、缺鐵性吞咽困難;毛發(fā)、皮膚干燥;指甲缺乏光澤、易裂,重者指甲變平,凹下呈勺狀??诮茄缀椭讣赘稍锼纱喽嗍沁M展期組織缺鐵的征象。

除癥狀外,血常規(guī)是診斷缺鐵性貧血的重要線索,國內(nèi)女性貧血的標準是血紅蛋白低于110g/L。典型的缺鐵性貧血是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在血涂片中可見紅細胞大小不等,中心淡染區(qū)擴大,網(wǎng)織紅細胞大多正?;蛴休p度增多。而鐵代謝相關(guān)的檢查是確診缺鐵性貧血的主要依據(jù)。地中海貧血也表現(xiàn)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但是血清鐵、轉(zhuǎn)鐵蛋白飽和度及骨髓鐵染色不降低,常有家族史,血紅蛋白電泳異常。對于一些疑為缺鐵性貧血而無條件進行相關(guān)化驗檢查的病例,可進行鐵劑治療性試驗:缺鐵性貧血患者在連續(xù)口服鐵劑數(shù)天后,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快速上升,一般在服用鐵劑后第5—10天,網(wǎng)織紅細胞升至4%—10%,同時貧血癥狀明顯改善,而其他貧血沒有這種反應。

確診缺鐵性貧血后需進一步查明缺鐵的原因,育齡期女性缺鐵因素往往比較明顯,但還需注意排除其他病因,如炎癥性腸病、腫瘤、慢性腎臟疾病等容易伴發(fā)缺鐵性貧血的嚴重疾病。

缺鐵性貧血的治療原則是在去除缺鐵性貧血的原因后,補充足夠量的鐵以滿足血液及組織的需要,同時補充貯存鐵直至恢復正常。

病因治療對治愈缺鐵性貧血和防止復發(fā)具有重要意義。月經(jīng)過多是引起育齡期女性缺鐵性貧血的常見原因,往往與子宮肌瘤和子宮息肉有關(guān),應去婦科進行相關(guān)檢查和治療。如不能采取手術(shù)治療,月經(jīng)過多的原因難以去除,應考慮長期補充鐵劑。鐵劑的補充以口服制劑為首選,常用的有琥珀酸亞鐵和富馬酸亞鐵,每天攝入元素鐵150—200mg。缺鐵性貧血患者補充鐵劑時應注意以下幾點:藥物應于餐后或餐中服用,以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鐵劑忌與茶同時服用,否則不易吸收。血紅蛋白可于補鐵劑兩周后上升,1—2個月恢復正常,在血紅蛋白正常后仍需繼續(xù)補充鐵劑3—6個月,或待血清鐵超過50—100μg/L后再停藥。病因難以去除的,應在停藥后定期復查,及時再次補充鐵劑。

食療是中國女性更容易接受的治療和預防方式。成人每天鐵需要量為1—2mg,育齡婦女、嬰兒和生長發(fā)育期少年兒童的需要量增加。外源性鐵有兩種形式:血紅素鐵存在于動物性食物中,一般不受食物成分影響,吸收率高,是主要的外源性鐵源;而植物性食物中非血紅素鐵的吸收受食物中鐵含量影響,取決于鐵原子的價數(shù)、可溶性及食物中螯合劑的存在,影響因素多,不易被吸收。維生素C可促進鐵劑吸收,與鐵劑同服可加強療效。

動物性食物中,動物血如豬血、雞血、鴨血等含有豐富的鐵,是預防和治療缺鐵性貧血的最佳食療方式。動物肝臟和瘦肉也是補充鐵的重要來源,每100g豬肝含鐵25mg。

植物性食物中,每100g芝麻醬含鐵58mg,還含有豐富的鈣、磷、蛋白質(zhì)和脂肪,營養(yǎng)均衡,易于消化和吸收。每100g黃豆及黃豆粉中含鐵11mg,人體吸收率為7%,小豆、豌豆、豇豆、黑豆、青豆、扁豆、蕓豆、刀豆、四季豆等含鐵量也比較高。食用菌中,香菇、草菇、竹蓀中鐵的含量很高,尤其是木耳,每100g含鐵185mg。芹菜、菠菜、韭菜、蘿卜葉、紅莧菜等蔬菜雖然鐵的吸收率不高,但作為日常食物,也可以作為補充鐵的來源。水果中櫻桃、杏、李、葡萄干、紅棗等含鐵較多,尤其是紅棗,作為傳統(tǒng)補血佳品,是中醫(yī)推薦的補血食物。

有些食物會影響鐵的吸收。最常見的是茶葉與咖啡,其中部分成分可以和鐵形成難以分解的鹽類,從而抑制鐵的吸收。因此有缺鐵風險的育齡期女性最好不要多喝茶或咖啡,包括各種花草茶。如難以戒除飲茶習慣,建議在進餐一小時鐵元素吸收高峰之后再喝,茶水盡量淡。高湯、肥肉等高脂肪食物會抑制胃酸分泌進而使鐵劑的吸收減少。傳統(tǒng)中餐中比較受歡迎的早餐食物豆?jié){,在跟鐵劑同服時會在腸道中生成一種特殊的螯合物;含鞣酸較多的蔬菜或水果,如柿子、山楂、石榴、桃子等,能與鐵劑形成鞣酸鐵鹽沉淀;桃仁、杏仁等與鐵劑同服時會生成亞氰化鐵;等等。這些食物都會影響鐵劑吸收。

總的來說,食用含鐵豐富的食物有預防和治療鐵缺乏的效果。育齡期女性應調(diào)整飲食結(jié)構(gòu),克服偏食習慣,增加優(yōu)質(zhì)動物蛋白質(zhì)和各種維生素的攝入,同時合理搭配膳食以增加鐵吸收。規(guī)范的診斷和治療還需在??漆t(yī)生的指導下進行。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血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