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國慶長假,我的微信朋友圈里鋪天蓋地是朋友曬出的旅游照片,有去烏鎮(zhèn)的,有去西湖的,有去八達(dá)嶺的,有去九寨溝的,有去白山黑水的,有去天涯海角的……照片上的美景讓人陶醉和艷羨,我本也有意趁余下的假期,離家遠(yuǎn)足,讓身心放松一下。但計劃趕不上變化,瑣事纏身使我只能困守家中。一個人在家,總覺百無聊賴。我踱進(jìn)小書房,看到書架上齊整整排列的書籍,它們仿佛一排排荷槍實彈的士兵,等待首長的檢閱。在這個獨屬于我的逼仄空間,我突然嗅到了生命的氣息。這些生命似乎該有一個博大卻隱秘的背景:有天有地,有山有水,有屋有橋,有花有草,有往事,亦有夢境,有漂浮在時光里的清歌,亦有永不落定的歷史的塵埃……這不正是我所向往的遠(yuǎn)方嗎?于是,我拉開書房的百葉窗,伴著窗外明亮的光和柔軟的風(fēng),開始在書中暢游。
我打開《禁宮探秘》,耀眼而神秘的紫禁城瞬間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它金碧輝煌,氣勢磅礴,靜默在蒼老的時空中,無時無刻不在訴說著紅墻彩瓦背后的過往,從端門到午門,從太和門到乾清門,從坤寧門到神武門,你跨過的每一道門檻,都隱藏著驚心動魄的故事和扣人心弦的秘聞;從文華殿到武英殿,從乾清宮到慈寧宮,從雨花閣到頤和軒,你走過的每一座宮殿,都演繹著日日不息的爭斗與轉(zhuǎn)瞬而逝的溫情。幾年前,同學(xué)作向?qū)阄矣斡[了一次故宮,事后回想起來,印象卻極為模糊。故宮規(guī)模龐大,樹木不多,加上那天天氣炎熱,歇歇走走,還沒逛到一半我們就累得索性打道回府了。同學(xué)問我游故宮的感受,我苦笑搖頭,直喊累。同學(xué)說了一句頗富詩意的話:雙腿永遠(yuǎn)滿足不了眼睛,身體永遠(yuǎn)滿足不了心靈。仔細(xì)回味,真有道理。游覽故宮,哪有在書中來得全面,來得深刻?《禁宮探秘》不但使我感受到了這個宏大的所在,還看到了鮮活的時間在此處緩緩流動,這座宮殿開始變得血肉豐滿,靈動地呼吸起來。
那幾天,我還讀了《容齋隨筆》,這是我從舊書攤上淘來的,一直放在書架不起眼的地方。那晚夜雨,淅淅瀝瀝地在地面濺起微弱的水花,街上行人稀少,顯得異常寂靜。寧靜的時光最適合讀古書,于是我翻開這本《容齋隨筆》。人們讀史,不自覺地會循著史家的精神紋理亦步亦趨,仿佛史家已開辟好了道路,我們沒必要披荊斬棘,另辟蹊徑,但洪邁總能探究人物鮮為人知的隱秘,或者發(fā)現(xiàn)其光環(huán)背后的凄涼慘淡,或者發(fā)掘其悲劇人生背后的熠熠閃光。他能跨朝代來評品人物,筆下充溢的是新鮮活潑的歷史,是糅合了作者靈魂的歷史,是立體的支楞楞的歷史,是沾染了人格底色的歷史,是收集了生命吶喊的歷史。一部隨筆能有如此火候,真得需要有豐厚到極致的底蘊(yùn),幸虧讀了這本書,不然真會錯過這片奇異的風(fēng)景。
早晨起來,我喜歡讀從舊書市場淘來的《唐詩三百首》,1957年版,繁體豎排,書頁泛黃。掀開書,仿佛有久遠(yuǎn)的墨香迎面撲來。我站在窗邊,字正腔圓地朗誦,詩中的情境通過聲音傳達(dá)出來,這些聲音匯集成一條河流,里面飄蕩著浮擺的小舟,在月光和鳥鳴的包圍中,營造著詩意的世界。讀《山居秋暝》,仿佛跟著王維來到月色迷蒙泉水叮咚的松間石上;讀《江雪》,仿佛跟著柳宗元來到大雪封山人跡罕至的小小釣船;讀《謝亭送別》,仿佛跟著許渾來到青山紅葉滿天風(fēng)雨的江邊謝亭……每朗誦一首詩,仿佛就是遭遇一處別樣的風(fēng)景。
一個同事曾鄭重對我說:“你需要一次遠(yuǎn)行,一次文化苦旅。”我問為什么。他說,有的東西在書本上讀的是幻影,在旅途中才會變得真實?,F(xiàn)在想想,其實在文字的叢林中游目騁懷,應(yīng)該也算一種旅行吧,即便看到的是文化和生命的幻影,但終究是找尋到了一些讓人心動的影子。在書中旅行,是舒暢的,是快意的,不像真實旅行那樣勞累,無須安頓好自己的身體、照顧好自己的胃和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