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的文言文是幾乎沒有標點符號的。閱讀古代文獻,斷句是一種基本功,需要再三訓練,這跟人們的口頭表達形成了兩套語言系統(tǒng)。胡適曾以歸有光《寒花葬志》一文中的“孺人每令婢倚幾旁飯即飯目眶冉冉動孺人又指予以為笑”24字為例,說明其可作兩種不同讀法,有兩種不同解說。一是“孺人每令婢倚幾旁飯,即飯。目眶冉冉動”,二是“孺人每令婢倚幾旁飯;即飯,目眶冉冉動”。他又舉例說,中國京劇里常有兩個人對話,一個問道:“當真?”一個答道:“當真。”又問道:“果然?”又答道:“果然。”這四句寫出來,若是不用標點符號,就沒有分別了。胡適認為,沒有標點符號的大害處有三種,小害處不可勝舉。
正因為如此,馬裕藻、周作人、朱希祖、劉復、錢玄同、胡適六人聯(lián)名提出了《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發(fā)布第53號訓令《通令采用新式標點符號文》,中國歷史上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由此誕生。
胡適等人關(guān)于標點符號最初的解釋,含有兩層意思:一是點的符號,一是標的符號。點,即點斷,又可叫做“句讀符號”。標,即標記,凡是用來標記詞句的性質(zhì)種類的,都屬于標的符號。中國古文僅有的句號、讀號,顯然不如西洋文字的標點符號完備,所以有必要引入西洋通行的符號,同時斟酌中國文字的需要,加以變通。推廣、普及新式標點符號,成了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成就之一。
如何正確使用統(tǒng)一的標點符號?從100多年前北洋政府教育部頒行法定文件開始,每個寫作者和每家報紙雜志、出版機構(gòu),都有了自覺遵循的責任。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有關(guān)部門對此也非常重視,先后頒布了四版《標點符號用法》。經(jīng)由中小學校的教學和社會各界的推廣,準確、規(guī)范地使用漢語書面語,包括正確運用符合《標點符號用法》的標點符號,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然而,100多年來標點符號的命運并不是那么一帆風順。當下,猶如漢語中摻雜了大量外來語、縮略語、“火星語”乃至令人費解的網(wǎng)絡語一樣,標點符號也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具體地說,大致有該用不用、使用不當、胡亂生造等幾種。在網(wǎng)絡上,以表情符號替代標點符號的更是屢見不鮮。
耐人尋味的是,一些作家、詩人在作品中干脆放棄使用標點符號。所謂“意識流”詩句僅有分行,沒有任何標點;小說的情節(jié)敘述、內(nèi)心演繹甚至人物對話,整頁整頁不見標記點斷,據(jù)說這樣做更能表現(xiàn)心理活動的自由,顯得更加“先鋒”——按他們的說法,難道人在思索時腦子里會蹦出標點符號嗎?報紙雜志和出版社的編輯對此竟見怪不怪,堂而皇之地將標點符號殘缺的作品公之于眾。不視為倒退,反而成創(chuàng)新之舉,這就令人費解了。
除此之外,近年來愈來愈多地出現(xiàn)在公共場所的文化展覽、廣告展示中,只顧標新立異、奪人眼球的標點符號也是層出不窮。適度的夸張自然可以理解,但是絕不允許錯用。以逗號取代冒號、隨意取消引號或?qū)⒏袊@號放在句首,必然會損害漢語之美,也與廣告的初衷背道而馳。
誠然,新式標點符號出現(xiàn)的100多年間,隨著書刊文字由豎排變成橫排,產(chǎn)生一些變化是毫不奇怪的。比如引號、專名號、書名號等的用法,今天就與當初頗不相同。但是,保持標點符號的嚴肅性,讓人們更好地表達、理解祖國文字的內(nèi)涵,卻始終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