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戲劇演出是一種文化審美活動。有學者認為,劇場是國民修養(yǎng)與社會風貌的縮影,要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積淀有多深厚,可以去當?shù)氐膭≡簩嵉乜疾?。由朱虹璇、葉紫玲編劇,九人劇社出品的話劇《四張機》是民國知識分子系列的開篇之作,是一部兼具深度、溫度與現(xiàn)實意義的佳作。它照亮了小劇場話劇的發(fā)展之路,更在審美浸潤中啟發(fā)觀眾思考——新時代的中國高等教育該走向何方。

以戲劇之美守護大學使命

“大學使命是人們對大學這一特殊組織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的一種確定,是人們對大學應有價值的判斷、追求和選擇,具體體現(xiàn)為大學的宗旨、理想、目的和責任。”清華大學教授史靜寰認為,使命是大學辦學的靈魂。因此,厘清大學使命不僅有助于形成文化認同感,促進大學各組成部分形成凝聚力,而且有助于塑造大學的文化品牌。自大學產生以來,西方高等教育面對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環(huán)境,不斷調整自身使命,歷經漫長的發(fā)展與演變,形成了三種主要的大學使命觀。

大學應堅守探索真理、創(chuàng)新知識的使命

以認識論為基礎的大學使命觀強調追求知識、探索真理是大學存在的核心價值。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被譽為現(xiàn)代大學制度基石的柏林大學。19世紀初,德國教育家威廉·馮·洪堡創(chuàng)辦該校不久便提出聘用最優(yōu)秀的學者任教,并給予他們從事學術研究的自由。這種學術自由既包括學生學習的自由,也包括教師教學與研究的自由。

有學者說:“柏林大學是大學歷史發(fā)展的轉折點,此后世界各地的大學幾乎都打上了柏林大學的烙印。”回溯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歷史,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學的改革,正是以柏林大學為鏡,在中國教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端膹垯C》中的古鶴箴以民國大儒辜鴻銘為原型。在他看來,文采斐然的駢文背后,是作者深厚的家學淵源,是自幼在詩書海洋中的浸潤。假以時日,這樣的學生便能在學術上有所突破,傳承并發(fā)展文化,守護象牙塔中的“求知”精神,使之成為不滅的火種,代代相傳。

大學需為國家與社會發(fā)展服務

以政治論為基礎的觀點認為,服務國家、造福社會才是大學辦學的根本任務。大學培養(yǎng)的人才應符合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而不只會坐在書齋鉆研學問。秉持這一觀念的人認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民族危亡之際,身為知識分子的大學生應奮勇當先,肩負起救國救民的使命。

《四張機》中的盧泊安便是這樣一位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知識分子,他不喜歡華麗的辭藻,卻對一位字里行間流露出憂國憂民意識的學生十分青睞。在他看來,國家風雨飄搖,外有列強虎視眈眈,內有軍閥割據,民不聊生。生于亂世,知識分子應將“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使命擔在肩上,為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復興傾盡全力。

當今的中國早已今非昔比,中華民族正以自信的姿態(tài)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時代的大學,一方面須牢固樹立“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崇高理念,培育能夠擔當國家發(fā)展重任的時代新人;另一方面,需要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tài)面向社會,唯有打破高校與社會之間的隔閡,實現(xiàn)深度融合,大學才能更好地履行服務社會、報效國家的使命,讓知識的光芒照亮社會發(fā)展之路。

大學必須肩負立德樹人的時代使命

以人本論為基礎的觀點認為,大學最核心的使命在于培養(yǎng)人,使其具有獨立健全的人格,得以施展才華和潛能。廈門大學教授王洪才認為,在高等教育的諸多追求之中,科學追求是基本前提和實施手段,政治追求是理想預期和最終結果,經濟追求是附加價值,唯有育人才是核心目標。

《四張機》中的求三野同樣持有相似的觀點。他出身寒門,十年寒窗成為北大教授。正因如此,面對勤奮刻苦的寒門學子,他不由得動了惻隱之心。在他看來,出身書香門第的學生自幼便能得到名師指點;軍閥之家的孩子即便不上大學,也能獲得高官厚祿。然而,對于寒門學子而言,讀書幾乎是他們實現(xiàn)階層躍遷的唯一途徑。在我看來,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便是人才培養(yǎng)。育人不僅是通過知識的傳播和能力的訓練使學生獲得有利于個人發(fā)展的真才實學,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獲得對人生意義的理解,能夠自覺為國家、為民族、為人類進步作出有益貢獻。

有教無類彰顯現(xiàn)代教育精神

有教無類最早出自《論語》,是指無論一個人的社會地位、‌財富狀況、‌智力水平如何,‌都應該接受教育??鬃邮怯薪虩o類的倡導者和踐行者,其門下既有子貢、子路等家境富裕的學生,也有顏回、冉雍等出身寒門的學子。‌在孔子看來,‌人人都有成為有用之才的可能,‌而教育的目的就是挖掘和發(fā)展這種潛力。

盡管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其教育對象仍然不包括女子。在中國古代社會,女子的受教育權長期被剝奪。直到民國,女子接受教育才逐漸成為可能。1912年,民國‌教育部頒布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和《‌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其中明確規(guī)定了初等小學允許男女同校,‌確立了男女平等與教育平權的基本原則。‌這一舉措不僅‌標志著在初等教育階段,女子開始與男子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權利,更‌是中國教育發(fā)展的一個巨大進步。

話劇《四張機》中共有三位女性角色,她們出身不同,性格迥異。求三野的妻子陳慧茹是民國知識女性的縮影,從她身上觀眾可以感受到,在新式教育的洗禮下,她的世界里不再只有丈夫、家務與孩子。古嫻為儒學大師古鶴箴之女,其父雖為大儒,她卻未受傳統(tǒng)禮教的束縛。劇中,當三位教授為錄取難題絞盡腦汁時,古嫻勇敢地呈上一封申請在北大旁聽的自薦信,展現(xiàn)了其獨立思想。

這封信牽引著我的思緒回到了1919年。這一年“五四”的狂飆不僅喚起了民眾救亡圖存的思索,更激發(fā)了女性想要接受高等教育的勇氣與決心。鄧春蘭作為中國高等教育首位女子旁聽生,以《春蘭上蔡校長書》為號角,呼吁全國女性為學校開放女禁、爭取教育平等而斗爭。在她的表率作用下,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覺醒,爭取受教育的機會。同一時期,吳貽芳出任金陵女子大學校長,以其高質量的育人成果享譽中外,培養(yǎng)了一大批杰出的女性知識分子。

在三位女性角色中,軍閥姨太太馬水仙是唯一未受教育的角色。她性格潑辣,行事霸道,猶如一朵霸王花令人難忘。她的出場是為了幫兒子“爭取”進入北大學習的機會。她的每句臺詞、每個動作都盡顯軍閥太太的傲慢,企圖以權勢迫使三位教授屈服。面對這樣一位出身底層的小角色,主創(chuàng)團隊仍給予了人文主義的關懷。當謝幕的音樂響起,自薦信作為重要道具在三位女性間傳遞,最終落在了馬水仙手中。這一設計寓意深遠,體現(xiàn)出創(chuàng)作者對眾多像馬水仙一樣的普通女性能夠接受教育的深切期望。

值得慶幸的是,新時代越來越多的女性通過接受教育,實現(xiàn)了從馬水仙向陳慧茹的轉變。張桂梅校長創(chuàng)辦的華坪女子高中幫助數(shù)以萬計的女孩走出大山,改變命運。對于女性而言,教育的力量不僅在于提升自身認知,作為妻子與母親的她們常常是家庭中的精神支柱,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在教育子女、經營婚姻與家庭等方面都會表現(xiàn)得更加出色。如果說兒童與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的希望,那么幫助他們的母親接受教育便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環(huán)。

借藝術之力喚醒社會擔當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一些知識分子身上的社會責任感逐漸讓位于對世俗利益的追求,道德滑坡日益嚴峻,人文精神逐漸喪失。從古至今,中國知識分子崇尚獨立精神與兼濟天下。如何呼喚人文精神的回歸,增強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與家國情懷?九人劇社通過其知識分子系列作品作出了探索。

首先,深度挖掘劇本主題的現(xiàn)實意義,以藝術手段呈現(xiàn)時代風貌?!端膹垯C》的導演朱虹璇對劇本有著深刻的理解與認識。她精心設計舞臺行動,巧妙融合舞臺美術、音樂音效等藝術元素,將“大學的使命”這一主題貫穿始終。觀眾在戲劇情境中,仿佛置身于北大校園,親眼目睹教授們如何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從而像照鏡子一般看清現(xiàn)實、照見自我。

其次,把握現(xiàn)實主義美學特征,營造身臨其境之感。現(xiàn)實主義戲劇美學,不是對生活簡單的描摹與復現(xiàn),導演應該將比現(xiàn)實生活更加強烈、鮮明、凝練的景象在舞臺上呈現(xiàn)出來?!端膹垯C》的舞臺布景簡潔,道具雖少卻恰到好處地推動了戲劇情節(jié)的發(fā)展。尤其是舞臺后區(qū)設置的一扇窗戶,更是巧妙地將舞臺劃分為內與外兩個空間,象征著象牙塔與世俗社會的界限。隨著劇情的推進,觀眾感受到窗外世界的喧囂與動蕩正悄然滲入象牙塔內部,三位教授的思想碰撞也逐漸變得復雜而深刻。

最后,藝術工作者須具有社會責任感,以戲劇藝術激發(fā)時代思考。想要創(chuàng)作出發(fā)人深省的佳作,創(chuàng)作者應時刻關注國家發(fā)展,對社會現(xiàn)象保持清醒認識,對普通大眾的痛苦抱有關懷與悲憫。九人劇社的主創(chuàng)們正是以這樣的精神,通過作品不斷叩問著觀眾的心靈?!洞菏拧氛宫F(xiàn)了歷史大潮中女性知識分子的困境與掙扎,她們常處于弱勢地位,卻從未放棄對自我價值的追求;《雙枰記》展現(xiàn)了亂世中一代偉人的抗爭與不甘。這一系列表現(xiàn)知識分子的話劇作品,帶領觀眾穿越到百年前,感受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激發(fā)了新時代青年的家國情懷。他們通過戲劇藝術的形式,讓觀眾與劇中人物產生思想共鳴,從而作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國家、無愧于人民的選擇與思考。

衷心希望這樣一群關注社會現(xiàn)實、關心國家發(fā)展的戲劇工作者能夠創(chuàng)作出更多體現(xiàn)新時代精神風貌的經典之作;也希望更多的觀眾能夠走進劇場,感受戲劇的藝術之美,思索教育的初心使命。

(作者單位: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