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江蘇省委會“燭光行動”工作紀實
編者按
2013年本報新聞扶貧行動,今日正式啟動。今天刊發(fā)的第一個系列來自民盟江蘇省委會。日前,本報記者深入江蘇南京、蘇州、無錫、常州、昆山等地,就民盟江蘇省委會“燭光行動”開展情況進行了實地采訪,今天刊出系列報道第一篇,敬請關注。
感動 激動 行動
——民盟江蘇省委會“燭光行動”工作紀實(南京篇)
□本報記者 陳曉燕 通訊員 陳潤華 金小東
“真沒想到前兩天被表彰為南京市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的王老師能來指導我”,一位年輕的農(nóng)村教師動情地說。2012年9月12日,我國第28個教師節(jié)后的第二天,六合區(qū)冶山鎮(zhèn)初級中學的一間普通會議室里進行著一場特殊的教學討論,民盟南京市委會2012年“農(nóng)村教育燭光行動”的第二次活動正在這里開展。
民盟南京市委會從2007年開始,向全市盟員發(fā)出了開展“農(nóng)村教育燭光行動”的倡議書,設立了啟動基金,組建了“名師團”,并于同年9月在六合區(qū)建立了“農(nóng)村教育燭光行動”支教培訓基地,在繼續(xù)堅持對高淳、江寧等農(nóng)村學校支教聯(lián)系的基礎上,重點對地處江北地區(qū)基礎教育力量薄弱的六合區(qū)進行幫扶,全力配合教育行政部門對農(nóng)村教師進行拾遺補缺的培訓。
來自六合區(qū)橫梁鎮(zhèn)初級中學的教師孫剛也是接受培訓的學員之一,他在一篇文章里這樣寫道:“與‘農(nóng)村教育燭光行動’相伴的3年里,燭光行動改變了我的教育生命之路,點燃了我對農(nóng)村教育的希望……”
農(nóng)村教師不是缺少培訓,而是缺少適合自己的培訓。一些農(nóng)村教師在培訓后,從“感動”到“激動”,最終到“不動”,因為在他們的教育現(xiàn)實中,一些理念和做法不能實現(xiàn),缺少實踐的土壤。他們更渴望在培訓中從“感動”到“激動”,最終到“行動”,能收獲到適合農(nóng)村教育的理念和實踐。
“農(nóng)村教育燭光行動”著眼于農(nóng)村,貼近農(nóng)村教育的現(xiàn)實,關注農(nóng)村教師的實際,應該說把握了當前中國教育的時代命脈,響應了農(nóng)村一線教師的訴求。正如六合區(qū)一位普通農(nóng)村教師所說,“民盟用實實在在的行動為我們農(nóng)村教師成長做了一件大好事”,這句話代表了5000余名“農(nóng)村教育燭光行動”受益教師的共同心聲。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民盟南京市委會“農(nóng)村教育燭光行動”累計開展各類活動60余場次,參與的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市學科帶頭人等“名師”達100余人次,培訓的受益農(nóng)村校長和教師達5000余人次。
民盟南京市委會自2010年以來,先后被民盟中央、民盟江蘇省委會評為“民盟社會服務工作先進集體”,被民盟江蘇省委會評為“農(nóng)村教育燭光行動先進集體”。“農(nóng)村教育燭光行動”還被中共南京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評為了“南京市統(tǒng)一戰(zhàn)線服務社會十大成果”。
我們有了“諧達獎學金”
—— 民盟江蘇省委會“燭光行動”工作紀實(蘇州篇)
□本報記者 陳曉燕
通訊員 陳潤華 金小東
2012年5月28日,蘇州新滸學校四年級二班的賴玲萱同學獲得了800元一等獎學金。除她之外還有13名品學兼優(yōu)的貧困生分別獲得了600元到800元不等的獎勵。這個獎學金的名字叫燭光行動“諧達獎學金”。
“諧達獎學金”是由民盟蘇州市委會協(xié)同江蘇諧達律師事務所在新滸學校設立,獎金3萬元,期限3年,每年發(fā)放金額1萬元。其宗旨是“關愛每個孩子,共享同一片藍天”,獎勵對象是該校品學兼優(yōu)家庭貧困的學生。
新滸學校位于蘇州高新區(qū)陽山附近,是一所農(nóng)民工子弟學校,全校共有2500多名學生,師生來自全國各地21個省、市、區(qū)。2009年9月,民盟蘇州市委會在該校簽約掛牌,建立“民盟燭光行動支教基地”,約定每學期為該校教師、學生開展系列支教活動不少于一次;同時,為該校添置價值3萬余元的72塊教室黑板,另外先后捐贈了5000元新圖書、辦公室沙發(fā)2套、29寸電視機4臺、電腦2臺。
2010年5月27日,民盟蘇州市委會向新滸學校捐贈了100只書包,還組織盟內(nèi)教師、書畫名家面向學生和教師開設“趣味數(shù)學”、“小學生美術”、“班級管理”等系列活動和講座。
2011年5月12日,在新滸學校新校址開展語文、數(shù)學、英語三個學科小學、初中教育教學示范課;10月20日,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十中校長、盟員嚴建兵帶領骨干老師奉獻了精彩的教學示范課,并與該校的老師們就日常教學和教育管理進行研討交流。另外,盟員馬建華律師還免費擔任新滸學校的發(fā)展規(guī)劃顧問與法律顧問。
“諧達獎學金”的設立可以說是民盟蘇州市委會“燭光行動”支教內(nèi)容的創(chuàng)新與拓展,是對“燭光行動”內(nèi)涵的豐富與深化,是繼圖書捐獻、設施支援、智力支教后更為切實的助學之舉。
近年來,民盟蘇州市委會還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的形式,把“燭光行動”引向深入,如募集20萬元捐建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哈溪鎮(zhèn)尖山燭光小學,派出由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特級教師、教育部高中新課程改革專家?guī)斐蓡T、省高考命題專家?guī)斐蓡T、蘇州市學科帶頭人、蘇州市名教師、名校長等十余名骨干教師組成的專家組赴甘肅天??h對全縣高中教師和校長進行輔導培訓,連續(xù)多年接納甘肅天祝和江蘇洪澤的初中教師來蘇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學科培訓等。
燭光暖涼山
—— 民盟江蘇省委會“燭光行動”工作紀實(無錫篇)
□本報記者 陳曉燕
通訊員 陳潤華 金小東
“我希望我的妹妹、弟弟能夠像我這樣得到好心人的幫助,好好學習、快快樂樂過好童年”。這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德昌第二民族中學一位受捐孩子在心愿旗上寫下的心愿。她因為家庭經(jīng)濟條件困難,曾經(jīng)面臨退學,是民盟無錫市委會的“燭光行動”幫助了她,能夠繼續(xù)留在學校安心讀書,孩子非常感激,希望自己的弟弟妹妹也能有這樣的幸運。
得知山里的孩子因承擔不起一年2000元的伙食費,即將面臨退學的困境。2012年7月25日,民盟無錫市委會開展了“燭光行動·無錫民盟同心支教行”活動,帶著盟員們捐贈的8萬元現(xiàn)金、2臺電腦和相機、文具等用品,經(jīng)過三天的長途跋涉到達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德昌縣,而他們要去的第二民族中學在距縣城85公里的熱河鄉(xiāng)。
駕車60小時、5000公里的行程,讓參與其中的志愿者感慨不已。一路上,“搓板路”、“M路”、“過水路”比比皆是。行在崖邊,看著腳下郁郁蔥蔥卻看不到底的山崖,腿腳忍不住發(fā)抖;山路崎嶇,車子左搖右晃,不斷將他們的身體甩到一邊,讓他們真切領會了什么叫“蜀道難”。當他們暈暈乎乎地到達學校時,看到教學樓前站著一群孩子和他們的家長,他們感動了。但孩子們的禮貌懂事、好學上進更讓他們難忘。
“灰撲撲的衣衫,黑黝黝的面龐,有不少人穿著民族服裝,表達著他們對遠道而來的客人的歡迎與尊重。看著他們好奇、友善的眼神,路上再多的辛苦此刻也覺得非常值得。”志愿者小任如是說。
蜀道的確難行,卻擋不住愛與夢想。志愿者將愛心款送到孩子們手中,淳樸的孩子一遍遍說著“謝謝”,純真的臉上掛著燦爛的笑容。這些愛心款,除替學生向學校繳納各項雜費外,還資助每位學生每月250元伙食費,確保孩子吃飽、吃好,能夠在學校安心讀書、健康成長。
活動中,志愿者還向受捐孩子分發(fā)了貼有捐贈人地址的信封,囑咐孩子們與捐贈人經(jīng)常聯(lián)絡,交流思想,匯報學習生活情況;同時,準備了一面心愿旗,二十位孩子在上面認真的寫下了心愿。當看到旗上一位孩子寫的是希望得到一本好書時,志愿者立刻將帶來的書給孩子挑選,滿足了她的一個小小心愿。
這次支教活動僅僅是個開始,民盟無錫市委會將根據(jù)學校、學生情況,確定下一步支教計劃,為改善當?shù)亟虒W條件、提高師資力量做出更大的貢獻。
燭光星火照雪域
——民盟江蘇省委會“燭光行動”工作紀實(南通篇)
本報記者 陳曉燕
通訊員 陳潤華 金小東
“輕輕地你來了,一束燭光輝耀高原,一份真情溫暖雪域。與你相識,與你同行,蕩起一葉智慧的扁舟,放飛一個自由的夢想,我們啟航,我們追尋……”這是民盟甘肅天祝支部主委耿生旺所寫的一首小詩,以表達對民盟“燭光行動”在天祝實施的感受。
從2005年到2012年,民盟江蘇南通市委會先后有21名盟員與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拉不楞藏民小學21位學生結成對口資助關系,每人每年出資300元,幫助他們完成小學學業(yè)。經(jīng)濟支部盟員陸振林從2005年到2008年,每年資助1000元幫助甘肅白銀一中一名品學兼優(yōu)的高一年級貧困生完成高中學業(yè)。
天祝素有河西走廊“門戶”之稱,2007年,天祝縣被確定為民盟“燭光行動”的重點縣之一。2007年暑假,民盟南通市委會迎來了由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教育局的相關人員,先后到通中、西藏民族中學和啟東中學學習考察。當年又應民盟甘肅省委會的要求,選派了2名優(yōu)秀教師前往甘肅定西地區(qū)、天祝自治縣進行講學示范,受到當?shù)赜嘘P方面和廣大師生的好評。自2007年起,民盟南通市委會還積極探索幫教助學的長效機制,建立了盟內(nèi)教師專家?guī)欤七x優(yōu)秀教師與甘肅省天??h華藏初級中學教師開展網(wǎng)上幫教活動。
“當我走進天祝一中的高二(1)班教室,迎接我的一張張年輕的和不年輕的臉,在那些高原人的臉上,我讀出了天祝人對新知識的渴求。將近兩個小時的講座,沒有隨意的走動,沒有竊竊的私語……”江蘇省南通第一中學教師陶曉躍這樣回憶他與天祝師生零距離接觸時的情景。
2009年8月3日至4日,民盟南通市委會組織講學團赴天祝進行高中教師培訓活動。本次幫扶活動中,培訓班按高中8個學科采取專題講座、互動研討、實例分析、上課觀摩等方式進行,培訓緊緊圍繞課堂教學、高考管理、高考輔導及學科競賽等內(nèi)容。來自全縣的260名高中學科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參加了培訓,培訓使參與其中的高中教師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課堂教學能力,高考輔導能力,學科競賽能力和高考管理的能力。
除了在天祝的幫扶之外,2009年底,民盟南通市委會還積極配合民盟江蘇省委會的支教行動,聯(lián)合南通一中和小海中學,共向淮安洪澤縣黃集中學捐贈價值五萬余元的課桌椅,改善了學校的辦公條件。
南通市小海中學教師、盟員陳松泉不無感慨地說:“燭光,即使是一點,即使是微弱,也能照亮一小片,也能溫暖一些人,作為民盟的一員,我為民盟的燭光行動感到驕傲。我相信,當燭光一點點亮起來,那將是壯觀而輝煌的場景。”
燭光暖涼山
—— 民盟江蘇省委會“燭光行動”工作紀實(無錫篇)
□本報記者 陳曉燕
通訊員 陳潤華 金小東
“我希望我的妹妹、弟弟能夠像我這樣得到好心人的幫助,好好學習、快快樂樂過好童年”。這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德昌第二民族中學一位受捐孩子在心愿旗上寫下的心愿。她因為家庭經(jīng)濟條件困難,曾經(jīng)面臨退學,是民盟無錫市委會的“燭光行動”幫助了她,能夠繼續(xù)留在學校安心讀書,孩子非常感激,希望自己的弟弟妹妹也能有這樣的幸運。
得知山里的孩子因承擔不起一年2000元的伙食費,即將面臨退學的困境。2012年7月25日,民盟無錫市委會開展了“燭光行動·無錫民盟同心支教行”活動,帶著盟員們捐贈的8萬元現(xiàn)金、2臺電腦和相機、文具等用品,經(jīng)過三天的長途跋涉到達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德昌縣,而他們要去的第二民族中學在距縣城85公里的熱河鄉(xiāng)。
駕車60小時、5000公里的行程,讓參與其中的志愿者感慨不已。一路上,“搓板路”、“M路”、“過水路”比比皆是。行在崖邊,看著腳下郁郁蔥蔥卻看不到底的山崖,腿腳忍不住發(fā)抖;山路崎嶇,車子左搖右晃,不斷將他們的身體甩到一邊,讓他們真切領會了什么叫“蜀道難”。當他們暈暈乎乎地到達學校時,看到教學樓前站著一群孩子和他們的家長,他們感動了。但孩子們的禮貌懂事、好學上進更讓他們難忘。
“灰撲撲的衣衫,黑黝黝的面龐,有不少人穿著民族服裝,表達著他們對遠道而來的客人的歡迎與尊重。看著他們好奇、友善的眼神,路上再多的辛苦此刻也覺得非常值得。”志愿者小任如是說。
蜀道的確難行,卻擋不住愛與夢想。志愿者將愛心款送到孩子們手中,淳樸的孩子一遍遍說著“謝謝”,純真的臉上掛著燦爛的笑容。這些愛心款,除替學生向學校繳納各項雜費外,還資助每位學生每月250元伙食費,確保孩子吃飽、吃好,能夠在學校安心讀書、健康成長。
活動中,志愿者還向受捐孩子分發(fā)了貼有捐贈人地址的信封,囑咐孩子們與捐贈人經(jīng)常聯(lián)絡,交流思想,匯報學習生活情況;同時,準備了一面心愿旗,二十位孩子在上面認真的寫下了心愿。當看到旗上一位孩子寫的是希望得到一本好書時,志愿者立刻將帶來的書給孩子挑選,滿足了她的一個小小心愿。
這次支教活動僅僅是個開始,民盟無錫市委會將根據(jù)學校、學生情況,確定下一步支教計劃,為改善當?shù)亟虒W條件、提高師資力量做出更大的貢獻。
轉自團結報2013年1月26、29、31日,2月5、7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