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四川省射洪市金華山西麓的曲徑通幽處,一座莊嚴肅穆的陵墓掩映在參天古柏之下,靜對風起云涌,伴隨鳥語鶴鳴,佇守壯麗河山。墓體呈長方形,坐北朝南,臺基由砂巖條石層層累砌,前有垂帶式踏步五級并條形墓碑一通,碑文由陰刻楷書題朱。這就是民族英雄、愛國將領和革命烈士于淵的衣冠墓。

2021年3月,習近平同志對革命文物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弘揚革命傳統(tǒng)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fā)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作為具有典型革命文物屬性的先烈遺跡與歷史豐碑,于淵衣冠墓得到了各界的高度重視和珍惜愛護。在這里,人們以多種方式向于淵烈士表達深深的哀思。

盡忠報國,魂歸故里

于淵烈士是四川射洪人,行伍出身。1926年,在震驚中外的萬縣“九五”慘案中,任川軍第二十軍憲兵司令兼城防司令的于淵率部英勇抗擊英軍,被譽為“民國以來,中國軍人對外強開戰(zhàn)的第一位愛國英雄”。于淵早在大革命時期即已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贛北前線為國效力,退出軍界后投身愛國民主運動。無論是戎馬倥傯還是解甲歸田,于淵一生都在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而奮斗。1942年,于淵經(jīng)張瀾先生介紹加入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6年當選為民盟四川省支部執(zhí)行委員;1947年6月2日被國民黨軍統(tǒng)特務逮捕入獄,1949年12月7日被殺害于成都十二橋(此時在北京召開的民盟一屆四中、五中全會上,于淵烈士當選為民盟中央委員,此時民盟中央尚不知于淵已犧牲),1951年3月5日被授予“革命烈士”稱號,1983年7月國家民政部向于淵家屬換發(fā)了《革命烈士證明書》。

關于于淵的就義,雖有不少史料性文章追述,或詳或略,然而均未明確指出于淵犧牲時的具體情形。

“我的父親是被刺死的!”2012年,為紀念于淵誕辰120周年,射洪縣政協(xié)和民盟射洪總支決定編寫《于淵烈士紀念文集》,我為此前往成都采訪于氏后人,當問到于淵究竟是如何犧牲的時,于淵之子于民望毫不猶豫地回答。一旁的于淵之女于民勤取出珍藏已久的相冊,指著一張張模糊的舊照片給我講述背后的故事,讓毫無心理準備的我產(chǎn)生了巨大震撼。于氏兄妹說,他們的母親盧孟君女士參與了1950年1月于淵烈士遺體的發(fā)掘過程,并在現(xiàn)場親自辨認,發(fā)現(xiàn)于淵尸體是沒有彈孔的,說明于淵在被反革命分子集體行刑前就已被殺害。李實育等撰寫的《懷念于淵烈士》中有這樣的描述:“在翻出烈士尸體的時候,腹部為刺刀所戳,已經(jīng)全部爛空,身上穿的黑羔子皮,已經(jīng)被戳成了片片。”趙錫驊《民盟史話(1941—1949)》亦記載:“12月7日,成都解放前夕,于淵等35位革命烈士被反動派集體殺害在新西門外十二橋側(cè)畔。解放后人民政府挖掘烈士遺體時,于淵烈士的遺體尤存被刺數(shù)刀的刀痕,這是烈士被押上刑車時和敵人搏斗的寫照。”

2011年,我在主持編寫《民盟射洪縣志》(1945—2009)時接觸和查閱了大量檔案材料,知曉了當年民盟射洪縣分部委員會派盟員到成都運送于淵就義時的血衣回鄉(xiāng)安葬的詳細情況,讓英雄魂歸故里是當時民盟四川省支部委員會的決定。1950年元旦,時任民盟四川省支部主委張致和與秘書長賈子群指示射洪兩位盟員,代表射洪民盟組織參加成都軍管會為于淵等三烈士的公祭大會,并負責運送于淵烈士的靈柩回鄉(xiāng),交與烈士親屬,協(xié)助親屬妥善安葬。射洪老盟員王戈平在《回憶射洪盟史》一文中寫道:

一九五Ο年元月三日,蔡清宴同志與我坐上成都軍管會派車運送于淵烈士靈柩的專車開到省盟,由省盟主委張致和、秘書長賈子群將于淵烈士靈柩親手交與我,送上車安放好,張主委、賈秘書長方才離去。

于淵烈士靈柩專車當天抵達射洪縣西外——于家壩,我親手將靈柩交與烈士家屬——于XX等人才回太和鎮(zhèn)清理盟務。

另一位射洪老盟員蔡清宴,新中國成立后為射洪縣人民政府首任文教科長,他生前也曾在多篇文章中提到當年同王戈平去成都接于淵烈士靈樞(血衣)回鄉(xiāng)安葬之事。民盟射洪總支資料室里仍保留著1950年1月射洪縣為于淵烈士追悼大會籌備工作的手寫檔案資料,資料顯示,安葬工作由當時的“射洪縣臨時解放委員會”負責。射洪縣各界舉行了追悼于淵烈士大會,靈柩安葬地點為金華鎮(zhèn)外金華山,當時金華鎮(zhèn)為射洪縣城。從目前可見的文獻資料中只查閱到于淵衣冠墓設于“金華山南山半山腰”,為一土墓,大小四至不詳。在資料室保存的兩張祭掃照片上,墓體依稀可辨。因為埋葬的是烈士血衣,對于墓體,有的稱為“衣冠冢”,也有的稱為“衣冠墓”。

青山長在,英雄不朽

2012年,為編寫《于淵烈士紀念文集》,我認識了曾擔任射洪縣民政局優(yōu)撫安置股股長的李明發(fā)。李明發(fā)向我回憶,1981年,射洪縣民政局的工作人員在按上級要求搜集整理屬地烈士名錄時接觸到于淵烈士的資料。當年射洪縣境內(nèi)的涪江泛濫釀成了特大洪災,縣烈士陵園在洪災中受損,災后對烈士陵園修復時,縣民政局提出了將于淵烈士衣冠墓遷建位于縣城的縣烈士陵園的建議。

1984年年初,在于淵烈士英勇就義35周年即將到來之際,射洪縣作出隆重紀念于淵烈士的決定,由縣民政局負責具體實施。李明發(fā)在其為紀念文集撰寫的《參與籌備于淵烈士犧牲三十五周年紀念活動的回憶》一文中寫道:

4月中旬,我和同事李長權一起,前往于淵烈士衣冠冢進行踏勘調(diào)查。我們先通過金華山管理處和金華山文管所負責人了解相關情況,并在他們陪同下,懷著無比敬仰的心情,快步走到于淵烈士衣冠冢前。可是起眼一看其狀后,卻讓我和在場的人不禁愴然而感嘆,“這哪像一座革命烈士的墳??!”簡直就是一個有頭無尾、且矮又小的舊土包,周圍沒砌一砣石頭,也未樹立任何標志,其余墳體已被人畜踏平,變得面目全非,特別是在原先墳尾那個位置上,竟然留下一個籮筐大、半人深的盜墓坑,令人慘不忍睹。正當大家紛紛譴責這些盜墓賊時,我即對此衣冠冢的可信性提出了質(zhì)疑。后我又從金華山上找到十幾位當?shù)氐男蓍e老人,經(jīng)他們再三回憶和辨認,不僅證實面前這個于淵烈士衣冠冢果真無誤,而且還講述了它在過去30多年間的變化情形。

李明發(fā)說,他將現(xiàn)場踏勘情況向縣民政局領導作了匯報,又提出了遷建衣冠墓的意見。得到批示后,李明發(fā)等先后找了各方面的代表人士,共計13人,他們均同意遷建方案。于淵家屬都在外地,按照查詢到的地址去信征求意見,遲遲未得回復。

到了7月底,射洪縣政協(xié)、縣委統(tǒng)戰(zhàn)部、縣民政局、民盟射洪縣支部召開聯(lián)席會議,決定對于淵烈士衣冠冢在原址進行搶救性維修,仍由縣民政局負責實施。

1984年8月19日,在副局長李興泉的帶領下,李明發(fā)等前往金華山于淵烈士衣冠?,F(xiàn)場對維修工程進行勘測設計,議定項目施工承包事宜。經(jīng)大家反復補充論證,在取得一致意見的基礎上,當場確定了維修工程的基本事宜。維修工程名稱為“于淵烈士衣冠墓”;維修方法是先將已被損壞的衣冠冢原樣包在墓中,四周外砌條石,內(nèi)填封土;墓前豎立一塊石碑,正面豎排三行,鐫刻“革命烈士 于淵衣冠墓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七日建立”21個隸書大字,兩邊碑柱上刻“為民主犧牲光昭日月,是人中俊杰氣壯山河”對聯(lián),“永垂不朽”四字刻于半月形碑帽之上;完工期限三個月。

修繕一新的衣冠墓得到了各級領導干部的重視和廣大群眾的好評,射洪縣在當年的12月7日舉行了于淵烈士逝世35周年紀念大會,衣冠冢、衣冠墓等稱呼也自此統(tǒng)一為于淵衣冠墓。

1989年9月,射洪縣人民政府將于淵衣冠墓批準公布為“射洪縣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并在該墓右側(cè)設立了一座用石料制作的兩米高的橫匾式保護標志。

2012年8月,遂寧市人民政府依據(jù)《文物保護法》,將于淵衣冠墓確定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不可移動文物名單,并進一步明確四至界限,為于淵衣冠墓的保護提供了充分的法律法規(guī)依據(jù)。

“長風為我起,激烈傷雄才。”至今,于淵衣冠墓已有71年歷史,在蒼山翠海間教育、啟迪和激勵了一代代成長于新中國的追夢人。

(作者單位:四川省射洪市政協(x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