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體”這一概念的提出可追溯至法國大革命時期,盧梭從社會契約角度指出,“我們每個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導之下,并且我們在共同體中接納每一個成員作為全體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將由社會契約集合的整體稱為“道德的與集體的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從全人類命運的角度對“共同體”這一概念予以描?。?ldquo;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教育共同體與上述概念具有同質性,是“共同體”概念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同時該概念也反映教育這一人類特殊實踐活動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回應與支持。
教育共同體繼承了來自“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的兩大標志性屬性:一是全社會性,共同體概念關乎民族、國家與世界,是人類社會需要共同參與、通力合作的集體事業(yè);二是跨界性,共同體既意味著不同種族、階層、政體的聯(lián)合,也意味著人類社會不同領域、學科、職業(yè)的彼此融通。由此可探索出構建教育共同體的兩條路徑——全社會教育路徑與跨界教育路徑。
面向共同體的全社會教育路徑
以教育共同體的視角看待社會教育,意味著我們要以人類總體實踐為視野,把更多社會能量與資源納入其中,轉化為教育融合力,從而構建具有社會教育力的教育共同體。以全社會教育路徑構建教育共同體的關鍵在于建立具有教育視野與社會基礎的協(xié)同機制。協(xié)同教育機制的建構需要具備三個條件,即綜合化、整體化和體系化,它們各有側重,但又互有關聯(lián)。
全社會協(xié)同機制綜合化
以全社會教育路徑推動教育共同體建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于形成能夠凝聚全社會力量的綜合化協(xié)同機制,協(xié)同機制的綜合化程度決定了社會教育力的作用效能。教育改革應聚焦深層次的制度瓶頸,強化改革的系統(tǒng)思維,同步推進存量和增量改革,增強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系統(tǒng)性與協(xié)同性。協(xié)同機制綜合化的關鍵是銜接,需要明確具體的銜接點,如幼兒教育、小學教育與中學教育的銜接點,普通教育與職業(yè)教育的銜接點。協(xié)同意味著不同系統(tǒng)的共同參與,更意味著通過協(xié)同效應綜合提升教育事業(yè)整體的育人作用,發(fā)揮教育共同體的集成優(yōu)勢。
全社會協(xié)同機制整體化
整體化是共同體概念的內涵,亦是全社會教育路徑的本質特征。以整體化協(xié)同機制構建教育共同體,需要具備三個具體條件:其一,要有整體設計,確定教育共同體和全社會教育的基本目標、總體架構、相互關系、可行路徑、重要關節(jié)及主要策略。在整體設計中,任何具體學段、具體領域的教育改革,都不是孤島和碎片,而是整個教育共同體改革中相互關聯(lián)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基于整體、歸于整體,可以說是教育綜合改革和方案設計的一個基本思想。其二,要有整體推進,避免不同領域的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自行其是,而要與其他相關方面的改革相互協(xié)調、相互促進。因此,照應整體、聯(lián)動整體,可以說是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進過程的一條基本原則。其三,要有整體評價。其評價對象是作為教育共同體有機組成部分的各具體方面的建設效果相互之間的關聯(lián)度,以及教育共同體改革的整體效果。
全社會協(xié)同機制體系化
建設教育共同體意味著全社會共同參與下的教育治理體系優(yōu)化。以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總體目標,可確立三大制度體系的構建目標:一是以遵循教育規(guī)律、回歸育人本原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為重點,以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為突破,努力形成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終身發(fā)展的育人制度體系;二是以加強頂層設計、轉變政府職能為抓手,努力形成各類教育主體各司其責、協(xié)同推進改革發(fā)展的“管辦評”制度體系;三是以加強資源共享、促進融合互補為導向,努力形成促進內涵發(fā)展和教育公平、推動教育與經濟社會發(fā)展合作共贏的開放聯(lián)動制度體系。
面向共同體的跨界教育路徑
面向教育共同體的跨界教育體系,應當是實踐體系、理論體系與政策體系的兼容并蓄,它們分別指向跨界教育的實踐邏輯、理論邏輯和政策邏輯,共同融匯為跨界教育的整體邏輯。
跨界教育實踐體系
第一大體系是跨界教育實踐體系,它關乎如何以跨界的方式在實踐層面推動不同體系間的共同體化。這一實踐體系由價值體系、目標體系、評價體系、課程體系、教學體系、教研體系、教師培養(yǎng)體系等組成。以價值體系為例,跨界蘊藏育人的偉力,給人以成長的力量,因此跨界教育具有豐富且獨特的育人價值——通過教育跨界,為學生未來成長為跨界人才奠基。它會豐富學生對所處的變動不居世界的理解與認識,為他們形成、實現自身意愿提供多元選擇,滿足跨界需要,激發(fā)跨界動力;使之學會跨界思維,掌握跨界策略,形成跨界習慣,生成唯有在跨界教育中才能獲得的經歷、體驗與能力,最終成長為具有終身跨界力的“跨界人”??缃缃逃挠藘r值也可以轉換到核心素養(yǎng)的層面上思考:“跨界人”具有跨界綜合素養(yǎng),融合了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以及思維和審美等不同維度。這一新的素養(yǎng)體系,有可能為方興未艾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研究和實踐,提供來自跨界教育的新視角和新啟示??缃缃逃粌H是人生存的多向需要,更是實現教育共同體的途徑,教育共同體需要跨界教育實踐體系來實現發(fā)展。
跨界教育理論體系
第二大體系是跨界教育理論體系,這涉及如何在理論層面推動教育共同體與跨界教育兩大概念彼此融通,發(fā)揮跨界教育對教育共同體建設的重要路徑作用。已有教育實踐存在的諸多割裂和無序狀態(tài)的根源之一在于缺乏體系化的清晰理論指南與理念牽引。由于是新生事物,跨界教育的理論體系尚處在萌芽狀態(tài),對于構成這一理論體系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疇、基本問題和研究方法論等的研究,特別是有關跨界教育的育人價值、教育目標、教育過程、教育評價等核心問題的研究,才剛剛起步。跨界教育的發(fā)展方向與終極目標,是形成來自跨界教育、彰顯跨界教育、屬于跨界教育的知識體系,構成具有跨界特質的知識共同體。其前提是圍繞“人”“實踐”“教育”等基本概念,聚焦“教育與人”“教育與社會”“教育與自然”“教育與技術”等關乎教育共同體的基本理論問題,提出從跨界教育的視角與方式出發(fā),形成教育共同體建設路徑的理論方案。
跨界教育政策體系
一是融入,將政策中的跨界理念融入具有共同體性質的各級各類教育之中,轉化為現實的跨界教育力;二是整合,提取整合現有政策文件中的跨界觀念,進一步聚焦放大,并匯聚經濟政策、文化政策、技術政策等相關領域的跨界理念,將跨界教育和經濟、文化、技術領域的政策法規(guī)融通起來,實現不同領域政策的跨界融合;三是研制,制定共同體視域下推動跨界教育體系建設的專項教育政策,統(tǒng)領和推進跨界教育改革。
通過對構建教育共同體的兩條路徑——全社會教育路徑與跨界教育路徑的探討,可以得出以下結論與啟示:
首先,在全社會教育路徑中,協(xié)同機制的綜合化、整體化和體系化是關鍵要素。建立協(xié)同機制需要注意明晰銜接點,確保不同領域、學段的教育改革相互協(xié)調、銜接。整體化協(xié)同機制應以整體設計、整體推進和整體評價為基礎,以此促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和協(xié)同發(fā)展。
其次,跨界教育路徑強調實踐、理論和政策體系的兼容并蓄。跨界教育的實踐體系包括價值體系、目標體系、評價體系等,可以培養(yǎng)跨界綜合素養(yǎng),提供多元界域和跨界思維能力??缃缃逃睦碚擉w系則需要從基本概念、基本范疇出發(fā),形成專屬的知識體系。此外,跨界教育政策體系應融入、整合不同領域的政策,促進跨界教育的融合與發(fā)展。
最后,構建教育共同體需要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和支持。教育共同體不僅是教育領域的事業(yè),更是整個社會的共同責任。各界要深入理解共同體概念,以促進教育公平、提升綜合素養(yǎng)為目標,助力實現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愿景。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