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龍的形象源遠流長。早在五六千年前的紅山文化中就出現(xiàn)了玉龍,而三四千年前的二里頭遺址中的陶片上也有龍的形象。龍在畫中出現(xiàn),則至少在距今2200多年的戰(zhàn)國時期。1949年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楚墓中出土的《人物龍鳳帛畫》和1973年長沙子彈庫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龍帛畫》是目前所見最早的以龍為主題的帛畫。畫中的龍簡潔而抽象,尚未具有明顯的各種動物匯聚而成的特征。

到了漢代,漢畫中出現(xiàn)的龍的形象已經(jīng)較為完備和成熟了。有學(xué)者將漢畫中的龍概括為:“龍首有角,髭和胡已經(jīng)出現(xiàn);腹部凸起,與頸尾有明顯的區(qū)分,腹上還出現(xiàn)魚鱗;四肢結(jié)構(gòu)合理,爪一般分為三;尾部細長。”可知至少在漢代,龍就已經(jīng)初具雛形。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T形帛畫由上至下分為天上、人間和地下三部分,其中天上部分有兩條舞動身軀的龍,雌雄兩龍對稱排列。在河南永城芒碭山柿園墓發(fā)掘的西漢梁王壁畫中有《四神云氣圖》,畫中的龍長鹿角,張大嘴,身軀細長,扭動成倒“S”狀,龍身呈青銅色,筆致工整,頗有金屬質(zhì)感。河南洛陽金谷園新莽墓壁畫《雙龍穿璧圖》中,可見雙龍戲珠,扭動的身軀呈波浪曲線,龍身以墨線勾出輪廓,再以白色和朱砂點染。漢代畫像磚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雕刻的龍的圖形,如東漢時期《瑞獸羽人畫像石》中就出現(xiàn)了群龍嬉戲場景。群龍和羽人、翼虎共同形成畫像磚中難得的造型生動的藝術(shù)精品。雖然這些龍都是浮雕,但在拓片中,我們可以見到類似繪畫的平面構(gòu)圖。這些圖案成為早期畫龍的雛形。

到了晉代,畫像磚中出現(xiàn)的一些彩繪龍畫更能見出畫龍圖像演變的痕跡。在一件被定為西晉時期的《青龍畫像磚》中,龍身如蛇形,四肢如雞爪,頭部如牛頭。作者以墨線畫出龍身,以“#”字勾勒出龍鱗,四肢及頭部以朱砂描繪,頭和身子呈倒“S”狀,龍口中吐出類似蛇的信子,前身彎曲,張牙舞爪。畫中的龍完全是寫意的筆法,變形夸張,栩栩如生。一般的龍往往是可怖的形象,而此畫像磚中的彩繪青龍卻給人一種有趣而可愛的想象空間。

無論是漢代雕刻(線刻)或帛畫、壁畫中的龍,還是西晉時期畫像磚上的彩繪龍,都是民間畫工所為,顯示出民間工藝與民眾的審美意趣。在中國繪畫史中,出現(xiàn)畫龍的名家要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據(jù)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家》記載,南北朝時期,梁朝畫家張僧繇在南京的安樂寺畫四條白龍于壁上,卻不點眼睛,說“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二龍乘云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睛者見在。”這是成語“畫龍點睛”的由來,有夸張和演繹的成分,但據(jù)此亦可看出張僧繇畫龍已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從該傳說中可知,張僧繇所繪之龍應(yīng)為壁畫。三國時期的曹不興亦有擅畫龍的記載。

古籍記載,唐代出現(xiàn)了畫在絹上的龍:“唐《畫龍圖》在東浙錢氏家,絹十二幅作一幀。其高下稱是,中心畫一龍頭,一左臂。云氣騰涌,墨浪如臂大。筆跡圓勁,沉著如印,一鱗如二尺盤大。不知當(dāng)時用何筆,如此峻利。上脊吳越錢王大書曰‘感應(yīng)祈雨神龍’,并書事跡。舊題作吳道子,要知唐人無疑也。”據(jù)此可知,唐代出現(xiàn)傳為吳道子的絹本《畫龍圖》。在畫史記載中,吳道子也是一位兼擅畫龍的名家,據(jù)傳其“畫內(nèi)殿五龍,其鱗甲飛動,每天欲雨,即生煙霧”,可知其在畫龍方面游刃有余,已經(jīng)具備很成熟的技巧。此外,唐代開元年間的馮紹政(一作馮紹正)亦擅畫龍,所畫龍“有降云蓄雨之感”,“時稱其妙”。

到了五代和兩宋時期,出現(xiàn)畫龍的高峰,獨擅畫龍人數(shù)最多者便出現(xiàn)在這一時期,據(jù)粗略統(tǒng)計,有董羽、傳古、吳懷(淮)、侯宗古、郗七、劉贊、任從一、閻士良、陳容等,其他兼擅畫龍者就不勝枚舉了。董羽“以龍水得名于時,實近代之絕筆也”;傳古為畫僧,被稱為“畫龍唯五代四明僧傳古大師其名最著。觀其體則筆墨遒爽,善為蜿蜒之狀”;吳懷(淮)所畫之龍“與世所見龍異甚”;侯宗古和郗七都是畫院畫家,均曾于西京大內(nèi)大慶殿御屏畫龍;劉贊工畫花鳥、龍水,“跡亦兼美”;任從一工畫龍水,“為時推賞”。他們均以畫龍擅絕一時。此外,宋人董逌在《書閻士良畫龍》中談到:“世傳畫龍工者,若吳淮、傳古則常見之,張僧繇、曹不興、馮紹政,世未識焉。今人畫龍,形狀甚近,君所畫奇劂怪詭,果何據(jù)也?《淮南子》曰:今畫龍首,不知為何獸也。若此畫甚異,豈龍形狀果若獸邪?余家以豢龍得氏,子孫尚不識形肖,惟畫者所為,可以自知愧哉!李紳謂:目識者寡,故工得以詭亂形狀,神其變化。然則為此圖者,所謂不隨流俗者也。”不僅言及閻士良的畫龍,更談及以畫龍擅名者及其時畫龍的風(fēng)尚,乃考察五代兩宋時期畫龍的重要文獻。

雖然宋及以前有諸多關(guān)于畫龍名家的記載,且畫像磚和壁畫中也出現(xiàn)不少彩繪的龍畫,但真正有紙絹等卷軸畫傳至今日者,則是要晚到兩宋時期的李公麟、陳容諸家。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就目前所見作品而論,有畫龍作品傳世的宋朝畫家有李公麟、陳容、馬遠、馬麟、李遹、牧溪等。到了元代及明清時期,畫龍名家就更多了,使這一題材得到綿延不斷地發(fā)展。

(作者單位:中國國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