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是我國一年中最為隆重的節(jié)日。民間常把春節(jié)叫做“年”, “年”也是時間概念,在古代社會有不同的叫法。據(jù)《爾雅》記載:唐虞叫做“載”,是萬象更新的意思;夏代叫做“歲”,表示新年一到,春天就來了;商代叫做“祀”,表示四時已盡,該編入史冊了;直至周代才開始叫做“年”。“年”字原是“稔”字的初文,是谷熟豐稔的意思,《谷梁傳·宣公十六年》中說“五谷皆熟為有年”,所謂“有年”是指農(nóng)業(yè)有收成。甲骨文中的“年”字也是果實豐收的形象,谷禾都是一年一熟,引申一下,“年”就作為歲名了??梢?,“年”原是預(yù)祝豐收的喜慶日子。早在西周時就出現(xiàn)了一年一度的歡慶農(nóng)業(yè)豐收的活動。后人承襲周代的習(xí)俗,為了慶祝豐收和迎接新的一年的生產(chǎn),就在立春前后的農(nóng)歷正月初一歡聚在一起“過年”了。
春節(jié)期間人們會恪守諸多禁忌,這肇始于對“開始”的重視。古人認為春節(jié)這一天預(yù)兆著全年的吉兇禍福,因而禁忌極多,集中體現(xiàn)了人們趨吉避兇、祈求豐收的心理?!肚寮武洝酚涊d:“元旦,俗忌掃地、乞火、汲水并針剪,又禁傾穢、瀽糞。”忌掃地、倒垃圾,是防止走了財氣;忌動刀剪針線,是怕遭兇禍。這一天婦女不能出門拜年和回娘家,小孩不準(zhǔn)哭,所有人都不許說不吉利的話。據(jù)明代《帝京景物略》載,初一五更時不能躺在床上打噴嚏,這會預(yù)示一年多病,如實在憋不住,必須趕快爬起來穿上衣服;不能躺在床上聊天;門外有人叫喚不可答應(yīng),因為元日清晨在門外呼喊俗謂“呼鬼”;起床后要向長輩、親友、鄰居恭賀新年,說話要討吉利,忌諱說“喪”“死”“終”“病”“窮”“虧”“觸霉頭”等字眼。
由于過春節(jié)的習(xí)俗源遠流長,故而許多禁忌早在千年前就已具雛形。隋唐以后,春節(jié)娛樂活動越來越豐富多彩,過春節(jié)的時間也延長了,許多有趣的禁忌習(xí)俗也發(fā)源于此時。拜年時切忌在別人床頭賀拜,因為只有病人才臥床不起,受拜于床前大不吉利。元旦日不能以生米蒸飯為炊,所有食品皆須是除夕前做好的熟食,并且不倒水于地,不灑掃庭院。如一定要掃,也不能向外掃,必須向內(nèi)掃,恐怕把如愿(吉鬼)掃出去。此外,為了求福祈祥,這天不能吃開水淘飯,也不能用湯淘飯,否則不但出門必逢雨,而且注定一年里只有吃稀飯的“窮命”;不準(zhǔn)使用鋒利的器物,否則會斷絕財路仕途,甚至斷子絕孫,所以人們往往大年三十就把刀剪等利器藏起來,以免初一一時疏忽觸犯了禁忌。
在南方一些地區(qū),民間流傳著“井媽照鏡”的說法。相傳正月初一是井媽梳妝打扮的日子。井媽以一年為一日,初一這天就是她的清晨了。所以每逢初一,井水是禁止汲用的,因為井里的水面就是井媽的鏡子,如果攪動了水面,井媽無鏡可照,必然生氣,在這一年里就不會施恩賜福。
過去,人們平時吃的是蔬菜,很少殺生。為了過大年才宰雞殺豬,但大年初一忌見血跡。古籍中記載了不少對血禁忌的事情。干寶《搜神記》說:有一個名叫劉寵的人,經(jīng)常在夜里發(fā)現(xiàn)自己的門前有血,時隔不久果真被人殺害了?!妒酚?middot;夏本紀》說:夏朝的皇帝武乙暴戾無道,用皮革口袋盛滿血液掛起來用箭射,稱之為“射天”。后來武乙出去打獵,被雷電劈死。從典籍中看,武乙是第一個觸犯血的禁忌而遭懲罰的人。民國初年的《中華全國風(fēng)俗志》也有記載:“除夕,院內(nèi)豎桅桿,上懸燈籠,謂之天燈。相傳昔有九頭惡鳥,為二郎神楊戩斬去一頭,常年滴血。每至除夕,即出而飛鳴,其血滴于誰家院內(nèi),其家必遭禍?zhǔn)?。但九頭惡鳥一見燈光便遠遠避去。”殺生必見血,這一故事仍是警誡人們在春節(jié)期間應(yīng)禁止殺生。
與年初一不同,除夕可以殺羊,懸羊頭于門。還要“磔雞”禳除惡氣,但一到大年初一就絕不能再殺雞了。《荊楚歲時記》記載:每逢元旦,在紙?zhí)袭嬕恢浑u貼于門上,把索葦懸于畫雞之上,桃符插于紙?zhí)麅膳裕?ldquo;百鬼畏之”。雞變得同門神一樣重要。當(dāng)時的人們認為,正月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狗日、三日為豬日、四日為羊日、五日為牛日、六日為馬日、七日為人日。正月一日既是雞日,怎能殺雞呢?
在我國許多地方,大年初一不但不能殺生,還須放生,其來源有兩種依據(jù):據(jù)《孔叢子》記載,邯鄲人在元旦曾獻一雀給趙王,并在雀身上綴以五彩絲線。趙王大喜,但有大臣勸說趙王放飛以示不傷生靈,趙王依言在正月初一放了雀。人們把他后來的成功與此附會起來,認為唯有行善方能有為,于是衍為一俗。另一說法是《三齊略記》中記載的一個傳說:項羽追劉邦時劉邦避于井中,兩只斑鳩落在井口上。項羽追來時有人告訴他井中有人,項羽卻說:“井中有人,鳩不集。”劉邦因此幸免于難。所以在漢代正旦日要放生斑鳩等鳥雀,漢成帝還專門下了一道詔令:“除正旦殺雞與雀。”我們自然難以究明哪一說更有道理,但其中隱寓的行善招福、好心有好報的心態(tài),卻是可以體悟到的。
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為“月窮歲盡之日”,在年節(jié)中,除夕是去舊迎新的時候。古代人尤其懼怕疫癘與惡鬼,在年終到來時,一面度佳節(jié)、慶豐收,一面驅(qū)疫癘、除惡鬼,故把這一夜稱為除夕。
除夕宴是一年中最為豐盛的一餐,俗謂“年夜飯”,舉家團坐,飲酒辭歲。此時,人們一般會吃一塊魚頭或魚尾,寓意“頭尾都有余”。大多數(shù)地區(qū)吃魚不能翻過魚身來,唯恐新年出門會遭翻車、翻船之災(zāi)。席間有討口彩的規(guī)矩,吃棗要叫“春來早”,柿餅要叫“事事順”,杏仁叫做“幸福來”,豆腐叫做“全家福”,三鮮菜叫做“三陽開泰”,花生果叫“長生果”,年糕叫“年年高”,甘蔗叫“節(jié)節(jié)高”。就餐前須先祭祖先,進餐時忌諱別人來打擾,這與苗族“踩年飯”的忌諱類似,年夜飯時有人來串門會使全家不得安寧。
除夕守歲風(fēng)習(xí)由來已久。據(jù)晉代周處《風(fēng)土記》載:“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這天晚上全家歡聚一堂,圍爐而坐,敘舊話新,暢談美好的祝愿,通宵不眠。關(guān)于守歲之由來,浙東一帶有這樣一則傳說:
很久以前,太白山上住著一個惡魔,發(fā)怒時常呼風(fēng)喚雨造成水災(zāi),高興時催趕太陽,讓烈日曝曬人間,使田地寸草不生,百姓因此痛苦萬分。
有一天,東海上來了一位清水法師,受盡折磨的人們紛紛向他求救。法師知道惡魔喜愛喝酒,就采集了九百九十九種仙草,八百八十八種泉水,煉了七七四十九天,終于制造出一種醇香四溢、濃烈無比的奇酒。誰知奇酒剛釀好,惡魔就來了。原來,異常芬芳的酒味直沖云霄,惡魔聞到這從來沒有聞見過的酒香,垂涎三尺,急不可耐地找到煉酒處。清水法師哈哈大笑,恭恭敬敬將釀好的奇酒獻給了惡魔。這酒鬼垂涎欲滴,張開血盆大口猛將一壇美酒全部倒下肚去。
霎時間,它渾身發(fā)熱,頭暈?zāi)垦?,筋骨酥軟,天昏地暗,酒壇嘩啦一聲掉在地上跌得粉碎,惡魔從此也一醉不起。這天正好是年三十夜,人們慶祝惡魔酣醉昏迷,不能再興妖風(fēng)作惡浪危害凡界。為感謝酒的奇功,除夕夜人人都要飲酒作樂,就是從不喝酒的婦女兒童,這時也會喝幾口以表示對酒的喜愛。同時百姓為怕惡魔醒來,個個都警惕地通宵不眠,守歲直到黎明。
惡魔當(dāng)然不會降臨人間,可是守歲和人人飲“除夕酒”的風(fēng)俗卻一直流傳至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守歲原本是為防惡魔作祟,因此還須遵守一些禁忌:守歲時,禁忌大聲喧嘩,以免驚醒惡魔;禁忌照鏡子,以免看見惡魔;禁忌將燈油潑地,倘若油味沖淡了酒味,惡魔便會醒來。
近幾十年來,守歲一般都是象征性的,大家看完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就會休息。守歲的重要特征是點燈度夜,與惡魔禁忌已沒有什么關(guān)系了。
年節(jié)的獨特文化氛圍,使人們不再像平日那樣坦然地審視過去與展望未來,而是急切抒發(fā)著預(yù)防災(zāi)厄、祛除禍根及迎來好運的心愿。因而年節(jié)中的禁忌較平時要多得多。其目的并不在禁忌本身,而是通過一系列禁忌達到祈求好運、禳除災(zāi)禍的目的。禁忌是年節(jié)文化的一種重要表征,它使節(jié)日變得神圣,維系和強化著節(jié)日與平日的界限。
如今,盡管過年期間的許多禁忌習(xí)俗已被簡化乃至遺忘,但是春節(jié)永遠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jié)日,是中國人對自身文化身份的一種認定,而這種認定正是維護一個家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情感認同力量。因此,過年對于中國人具有極其崇高的價值,它的情感訴求和社會作用也越來越重要。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