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是傳承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記錄著先輩們的足跡和智慧,深厚的歷史積淀也豐富了漢語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一詞多義是漢語詞匯中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人們在詞匯本義的基礎(chǔ)上,采用引申和假借方法增加了多個延伸義,極大地豐富了漢語的語料庫。中國古代語料庫中有大量與家貓有關(guān)的詞匯,其中同樣存在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本文以“貓頭”一詞為例,聊聊漢語一詞多義和中國貓文化的故事。

“死貓頭”的禪味

“貓頭”一詞自然是中國有貓這種動物后才出現(xiàn)的。“貓頭”的本義其實很簡單,指的是貓的頭或頭骨。在古代,人們稱野貓為貍,稱家貓為貓,野貓的頭叫作“貍頭”或“貍首”。西漢《淮南子》有“貍頭愈鼠”的說法,意思是貍的頭可以治療老鼠咬人造成的傷瘡。最遲在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中國出現(xiàn)了飼養(yǎng)的家貓。唐代中期名將馬燧家養(yǎng)過幾只貓,貓媽哺育孤兒的故事感動了大文學家韓愈,令他寫下名篇《貓相乳說》。貓的飼養(yǎng)史與佛教聯(lián)系緊密,最早飼養(yǎng)貓的地方是佛教寺院,那時老鼠猖獗,經(jīng)常啃咬佛經(jīng)、佛像和佛具,為了預防鼠害,僧人們將貓請進了寺院。

唐代佛教經(jīng)典和高僧著作中有許多關(guān)于貓的記載,禪詩也不例外,寒山與拾得兩位大師各有詩句詠貓:“失卻斑貓兒,老鼠圍飯甕。”“若解捉老鼠,不在五白貓。”不少偈語也與貓有關(guān),如死貓頭、南泉斬貓、貓兒洗面、貓兒戴紙帽、寒貓不捉鼠、貍奴白牯、五白貓兒、貓兒犬子等。曹山本寂禪師是唐朝高僧,承襲禪宗曹洞宗的法嗣。禪宗常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語言融入禪學修行中,采用隱喻性語言來談禪說理,在貌似答非所問中闡述深奧的佛學道理,形成了許多有名的禪宗公案。“死貓頭”即以貓為題的禪宗公案之一?!段鍩魰酚涊d,有位從北方來的和尚問曹山本寂禪師,世上什么東西最貴,禪師回答“死貓頭最貴”。和尚非常驚愕,曹山本寂禪師悠悠地說:“因為沒有人出價錢。”曹山本寂禪師以“死貓頭”的偈語告訴人們,貴賤尊卑是世俗的利益追求,“死貓頭”象征著無貴無賤的原始純真的精神世界,是超離世俗的空境,是對佛國世界的追求。元代《萬松老人評唱天童和尚頌古從容庵錄》認為,“死貓頭”告訴人們?nèi)绾稳ヅ袛嗍篱g萬物的價值,智慧、真理以及佛學的最高境界是無法用世俗價值衡量的,而且“諸行無常”,因果相依相持,正所謂“曹山遇賤則貴,我這里遇貴則賤”。明代大建和尚《禪林寶訓音義》認為“死貓頭”就是“明向上事也”,“向上事”就是修行成佛的核心主旨。

歷代高僧對“死貓頭”公案有許多不同角度的詮釋,其中的奧妙禪意并非人人能夠一語中的,但“死貓頭”一詞卻流傳至今。明清兩代文人也常將此典故用于詠貓詩詞中。明末清初詩人黃毓祺《貓兒石》詩云:“休嫌不捕貍,局足巉巖下。見說死貓頭,無人能著價。”清代女詞人吳藻作《平韻滿江紅·悼貓》,痛惜心愛的貓兒死去,想到佛界凈土,也引用這個典故,“繞膝聲疏,剩雪片、魚傾翠藍。無復伴、書床鏡檻,砌左窗南。似入醉鄉(xiāng)呼不醒,本來佛土想非凡。上乘禪、悟到死貓頭,應(yīng)細參”。

文人喜愛的“貓頭筍”

宋代養(yǎng)貓之風盛行,出現(xiàn)供玩賞的寵物貓,城市中有專門售賣養(yǎng)貓用具的店鋪,貓的飼養(yǎng)技術(shù)基本成熟,貓與人類社會生活的關(guān)系愈加緊密,貓題材詩歌和繪畫大量產(chǎn)生,呈現(xiàn)豐富多彩的貓文化現(xiàn)象。宋代至明清,許多新詞匯由“貓頭”本義延伸而來,特別是形似貓頭的事物都被冠以貓頭的名字,比如貓頭鷹、貓頭雀、貓頭雁、貓頭竹、貓頭筍、貓頭刺、貓頭鞋、貓頭瓦,還有一些地名如貓頭洋、貓頭山、貓頭峰、貓頭石等。

這些延伸的貓頭詞匯中,以貓頭筍最為有名,它是自宋代之后深受文人喜愛的一種美味。貓頭筍體形碩大,筍頭四周長有毛刺,形狀好似貓頭?!逗莞尽酚涊d,貓頭筍“其干至大,筍味甘美,異于他種”。

宋代詩人對貓頭筍極盡贊美之詞,留下大量吟詠貓頭筍的詩歌?!度卧姟分幸髟佖堫^筍之詩約幾十首,作者包括蘇軾、秦觀、黃庭堅、楊萬里、陸游等著名詩人。試舉幾例:蘇軾自稱“老饕”,精食材,善烹飪,尤好烹調(diào)竹筍。他“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曾嘆“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今湖北黃岡)。鄂州(今湖北武昌)與黃州隔江相望,其知府朱壽昌常送些食物接濟蘇軾。一天,朱壽昌送來聞名天下的潭州(今湖南長沙)貓頭筍,蘇軾大喜,親自下廚做了一道筍菜,分與眾人品嘗。蘇軾寫下《謝惠貓兒頭筍》詩:“長沙一月煨籩筍,鸚鵡洲前人未知。走送煩公助湯餅,貓頭突兀鼠穿籬。”這首詩也有人認為是黃庭堅所寫。再說蘇門四學士之一的詞人秦觀。秦觀命運多舛,在紹圣年間被連貶數(shù)地,于紹圣四年(1097)來到郴州。秦觀在郴州見到了遭遇相同的范祖禹,品嘗了范祖禹帶來的長沙貓頭筍,百感交集,欣然命筆,作《次韻范祖禹長沙貓頭筍》詩:“楚山春筍斫云空,北客常嗟食不重。秀色可憐刀切玉,清香未斷鼎烹龍。論羹不愧莼千里,八貢常隨絹一封。薄祿奉親甘脂少,滿倉時賴故人供。”

在宋人的心目中,貓頭筍地位極高,常常用其他珍貴的烹飪食材來對比,如宋代最上品的雀舌茶和鷹爪茶。曾幾有詩云,“雨前收雀舌,雪底薦貓頭”;吳錫疇詩云,“茁嫩貓頭筍,焙芳雀舌茶”;史彌寧也有詩,“試春輟鷹爪,斸雨餉貓頭”。貓頭筍的主要產(chǎn)地在湖南、江西、浙江和福建,而宋人詩歌中常常贊美湖南、江西的貓頭筍。有一次周必大(字洪道)請陸游品嘗江西的貓頭筍,陸游散席回家后不停地跟夫人夸贊貓頭筍的美味,還寫下《周洪道招食江西筍歸為絕句》:“色如玉版貓頭筍,味抵駝峰牛尾貍。歸向妻孥夸至夕,書生寒乞定難醫(yī)。”南宋隆興年間,王十朋任饒州(今江西鄱陽)知府,經(jīng)常收到陳之茂(字仲舉)寄來的貓頭筍,后來王十朋被貶至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非常想念友人和貓頭筍,便作《食筍》詩云:“夔門雪里竹萌抽,味占盤餐第一流。深憶江西陳仲舉,如今無復寄貓頭。”詩注說:“江西貓頭筍極佳,往在楚東,阜卿每以見寄。”

宋代文人喜歡種竹,采食貓頭筍,相互饋贈,親手烹飪,吟詩作賦,雅集酬唱,陶醉其中,成為當時文人群體中的時尚之風。貓頭筍從一種珍稀物產(chǎn)演化成內(nèi)涵豐富的文化現(xiàn)象,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狀態(tài)和精神世界。

貓頭丸和貓兒頭

宋代之后,貓頭的故事還在延續(xù),并有了新的含義。一是貓頭回歸了它的本義,也就是貓的頭,只不過醫(yī)藥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了貓頭的藥用價值,“貓頭”成為一個本草學名詞。貓頭骨的藥用價值在北宋王懷隱等編纂的《太平圣惠方》中就有記載,叫作“貓腦骨”。貓腦骨與炙黃芪、莾草搗細為散,制成“貓腦骨散”,可治鼠瘺。中醫(yī)學上鼠瘺又稱瘰疬,相當于西醫(yī)的淋巴結(jié)核。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第51卷,對貓頭的藥性、炮制、主治和方劑作了全面的記載:這種中藥材味甘、性溫且無毒,主要功效是止痛、殺蟲和消疳,它還能生肌收口,平時多用于痘瘡、瘰疬、惡瘡、痔瘡等常見病的治療;把它研成細末外敷使用,療效明顯。明代李梴《醫(yī)學入門》記載,貓頭骨與蝙蝠、南星、白礬等藥材可炮制成“貓蝠散”和“貓頭丸”,主治瘰疬。

二是貓頭又成為對特定人群的稱呼。明代田藝蘅《留青日札》曰:“人之干事不干凈者曰貓兒頭,亦曰貓兒頭生活。此起于元。元時新官出京師貧者,有人應(yīng)付盤纏,即同去到任,就與管事,謂之貓兒頭。蓋言如筍之只好在土中,一出頭來人貴重也。又如貓,然其頭似虎而人不畏也。今人呼罵達官家人亦曰貓頭。”元明兩朝,一些新任官員家境貧寒,缺少到外省上任的路費,如果有人愿提供經(jīng)費,并隨官上任,謀個管事的差事,這種人便被稱為“貓兒頭”。此詞匯也是由貓頭筍引申而來。其實,“貓兒頭”一詞在宋代已有記載。南宋溫革《分門瑣碎錄》記載,“金人謂干事不凈曰貓兒頭生活”?!对湔隆酚涊d,當時稱呼專門替人打通官府關(guān)節(jié)的人叫“貓兒頭”。可見,“貓兒頭”一詞始于金元時期,沿襲到明朝,專指那些在官場內(nèi)外鉆營投機的人。

“貓頭”一詞受歷史、宗教、民俗等社會因素的影響,含義變得異彩紛呈,影響甚遠。人類社會生活和文化發(fā)展不斷豐富著漢語言詞匯的內(nèi)涵,使單一詞匯演變成多樣化的詞語體系,并形成了頗具意味的文化現(xiàn)象。

(作者單位: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