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吃貨”成了一個流行度極高的詞。它的基本含義是能吃、會吃的人,看似貶義而實則中性,甚或褒義,大致相當于以前的美食家。“吃貨”的流行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有很多可吃的東西備吃,二是有時間、精力、金錢等條件去吃。它的由貶而褒,自有深刻的意義。
我們小時候是不可能成為“吃貨”的。有得吃就不錯了,哪有條件講究吃?,F(xiàn)在很多孩子吃飯困難,美食當前卻難以下咽,令長輩們擔心。這對我們中年人來說不可理解:那么多大價錢、高顏值、好味道的美食,怎么會不愛吃呢?我們這代人雖然沒有趕上餓肚子,但是也從來沒有豐富多樣的零食。偶爾得到幾塊水果糖、一根水加糖的冰棍,都是望外之喜。一日三餐,北方無非饅頭面條,南方多為米粉米飯,酸甜苦辣咸,連味道都不怎么講究。對年紀更大的人來說,厭食簡直就是造孽,饑餓的記憶讓他們對食物倍加珍惜,每一粒米都不忍心浪費。我和如今的孩子們講起這些事,他們先是表現(xiàn)出“何不食肉糜”的詫異,接著多半是同情,然后分享很多稀奇古怪的各種味道的零食安慰你。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孩子們嘴饞,大人們其實也饞,這本是天經(jīng)地義。在“肚里有糧,心中不慌”的時代,對飲食之欲的追求在現(xiàn)實和理論層面都不具備合法性。一旦條件具備,人的需求都會充分表現(xiàn)出來,“吃貨”也便應運而生。他們?yōu)榱嗣朗晨梢宰弑槌鞘械拇蠼中∠铮瑢δ睦镉刑貏e的吃食了如指掌,很清楚哪家店有哪些特色菜品,是活動的美食地圖。以前人們?nèi)ヂ糜危穱L各地的名小吃是保留節(jié)目,和家常的饅頭米飯相比,勒緊褲帶也要嘗一嘗東坡肉、西湖醋魚、烤鴨等特色美食。很多傳統(tǒng)美食實際上并不怎么美,只是在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讓人向往罷了。如今人們的選擇太多了,“吃貨”們早已放棄了見面不如聞名的傳統(tǒng)美食。就說啤酒吧,以前基本上只有燕京、青島和其他地方性品牌,中國加入世貿(mào)組織尤其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以后,啤酒的種類簡直令人眼花繚亂,有德國、比利時、捷克等國舉世聞名的啤酒,美國、印度等國的啤酒也不少見。有了選擇,就有了“吃貨”的土壤。他們有自己圈子認可的美味佳肴,輾轉(zhuǎn)搜尋樂此不疲。即便不那么好吃的人,也日漸不滿于單調(diào)僵化的傳統(tǒng)美食,轉(zhuǎn)向更多新鮮選擇。隨著網(wǎng)絡(luò)和智能手機的發(fā)展,衣食住行、學習娛樂都變得越來越便捷,信息獲取、交流越來越方便,于是“吃貨”們的經(jīng)驗也迅速廣泛地流傳開來,大有造就一個“吃貨”世界的趨勢。
吃喝玩樂是紅塵俗世之事,那么我們的時代果真如某些論者所言是“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鄙俗之世嗎?中外的理論家們似乎都鄙視過人類吃喝的欲望。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耳目口腹之欲是最低層。我國傳統(tǒng)思想中,儒釋道三家也都要人節(jié)制欲望。似乎口腹之欲的存在只是為了保證人能活下去。然而人的需要層次之間、物質(zhì)與精神之間并不是截然對立的,它們在很多情況下互相糾纏,互相影響。“吃貨”的行為及其內(nèi)心世界能夠完美地呈現(xiàn)出高級的人生境界。以蘇軾為例,東坡肘子、東坡肉是再常見不過的俗物而已,卻成了傳之永久的精神象征;論精致講究,東坡肉怎及得上《隨園食單》,可其影響力卻要遠遠超過它,你不得不承認俗物之中自有奧妙。
俗物之變?yōu)椴凰?,在?ldquo;吃貨”自身。東坡老好吃喝,“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人生多艱,飲食日用的享受是顛沛中的安慰劑,是苦難人生中難得的解脫。他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他的“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既是口腹的滿足,更是對世界、對人生的大仁大愛。東坡老的精神世界隨物賦形,隨所寓而寄之。飲食作為其中一種,使得俗物變?yōu)椴凰?。《世說新語》載:晉人張翰在洛陽,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歸。這則非常有名的典故,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可勝數(shù)的回響。張翰是勘破富貴的通達之士,世間滿是蠅營狗茍的爭權(quán)奪利,京洛風塵染黑了素衣,怎么能比得上故鄉(xiāng)的菰鱸。后來人看得很清楚,作為“吃貨”的張季鷹是在托物言志。故鄉(xiāng),是肉身的安放,也是心靈的家園。“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東坡老千載難得,張季鷹的選擇對我們來說更現(xiàn)實些。達人如陶淵明,能說出“心遠地自偏”,可是這不容易做到,他也要逃歸田園故廬。另一個“吃貨”陸游說得好:“自古達人輕富貴,倒緣鄉(xiāng)味憶回鄉(xiāng)。”“緣”,是由頭,是感物起興之刺激,是立身成己的端緒。菰菜羹和鱸魚膾是鮮美的俗世食物,在這里成了自我精神的寄托。作為承載物,它們早已超越了雅俗的意義限定。
它也隨時變易,沾染著時代精神。早30年,叫人“吃貨”,無異于罵人。早40年,叫人“吃
貨”等于說人政治不正確?,F(xiàn)時代的人們之所以樂于自稱,或被冠以“吃貨”之名,至少部分
地反映出自我意識、個性精神得以表達的時代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