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腦里整理舊照片時,發(fā)現(xiàn)了兩張拍攝于2012年的手寫稿紙,是我其時正讀小學五年級的女兒所寫的作文,題目是《好眼朱》。適才出版社的編輯來催交拙著《畫外乾坤:明清以來書畫鑒藏瑣記》的后記,遂心生一念:這篇小文雖然十分稚嫩,女兒現(xiàn)在多次說不太滿意,卻可從孩提視野來認識書畫鑒藏,何不權(quán)當此書之跋呢?不妨全文照錄如次:
“好眼朱”??垂女嫷恼?zhèn)芜@一行。他頭上戴著一副眼鏡,留著一撮短短的小黑胡子,里面還有幾根白色的,兩鬢都變白了,只有頭頂上有一片黑頭發(fā),就像肥沃的黑土地。一看這形象、這打扮,就知道“好眼朱”是個學問淵博的人。
一年的一天,“好眼朱”收了個徒弟,名叫李小二。一開始,當徒弟的整天跟在師父屁股后面,像是“好眼朱”的專職秘書。
有一天,一家姓許的人家找“好眼朱”看畫,李小二一打聽才知道師父派頭十足,本地屬他看畫最好,不由地開始佩服師父“好眼朱”。李小二一看這些畫,可不得了,張張都是名家大作,讓李小二看得眼花繚亂,應接不暇:有關山月的,有齊白石的,還有張大千的……還有什么“牡丹王”“洛陽第一花”“北京第一峰”……“好眼朱”上上下下、仔仔細細地打量著這些畫,仿佛就是羅丹的思想者,進入了忘我的境界中。“好眼朱”一開始看到這些大人物的名字,心里很暢快??墒强吹胶竺孢@些名字,就收斂了笑容,皺起了眉頭,心里想著,這肯定是一些江湖人士。姓許的人還說這些畫都來自20世紀90年代,是別人向他兜售的,現(xiàn)在想變現(xiàn)。“好眼朱”的眉頭頓時擰成了疙瘩,但是他一直沒吭聲,好像在思索什么。
果然,“好眼朱”想得不錯,這些畫都是假的,一件都不是真的。姓許的人霎時像被雷電擊了一樣,倒在地上,就像癱瘓般。因為他買這些畫用了70萬元,在90年代這個數(shù)目已經(jīng)到極限!誰能不傻眼呢?
“好眼朱”無可奈何,只好帶著李小二回去了。在回去的途中,“好眼朱”告訴李小二不少秘訣。他說看畫要看紙、印、字、墨,還有時代風格,像那戶姓許的人家的藏品單看紙就知道是仿的畫。因為那些紙黃得不自然,就像臟水的顏色。
“好眼朱”說著說著就到家了,李小二心中默默地想著:頭一天跟著師父出門就學到了買畫知識和看畫基本常識,我一天就明白了,恐怕別人一輩子都不明白呢!
老師在批改這篇作文時給了“A++”,據(jù)說班上很少有小朋友能得此評級。在評級之外,老師還特地留下一段朱批:“小作者對父親的個性了如指掌,寫得生動,而且還會模仿,有水平!”在我看來,老師或有獎掖后進的溢美之心,但文中所提及的“好眼朱”形象,確乎是我在某一時期的工作和生活狀態(tài)。但女兒沒有留意到的,或者說是故意略去了的是,我在鑒定書畫之余,常常對寓目書畫有感而發(fā),從而不吐不快,于是筆之為文,因而也就有了現(xiàn)在所見到的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