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要給我刻一枚印章,問我刻什么內(nèi)容,我不假思索地說出四個字——慢慢欣賞,因為那一段時間里,那四個字如此強烈地縈繞于我的腦海,難以釋懷。

曾經(jīng)好讀書,但不求甚解,經(jīng)常攤開一卷,便像有人在后面不停地催促著,匆匆忙忙地一掃而過,走馬觀花,掛一漏萬。一顆浮躁的心,難以沉潛下來,安靜地徜徉于那些文字編織的廣袤天地間,慢慢欣賞,慢慢品味。

那年,我跟旅游團去歐洲游玩,行程排得滿滿的,15天里游歷了10個國家,每天馬不停蹄地趕路、趕路,緊緊張張,辛辛苦苦,雖說走了不少著名景點,但大多是匆匆一瞥,草草地與景物合影,證明我曾“到此一游”,然后便急急地趕往下一個景點。

待回到家中,翻看手機里上千張照片,有的景觀竟有些陌生,甚至記不得是在哪里拍攝的。有編輯向我約稿,請我寫寫旅游見聞,我一聲嘆息——像不少網(wǎng)友慨嘆的那樣,我一路匆匆行走,無心靜賞美景,簡直就是花錢遭罪去了。

搬家時,我扔掉了不少書,只精心挑選出一部分重要的,留存在書架上。

那天,我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想屏蔽周遭的嘈雜,細細品讀一番。這時,奇妙的感覺驟然涌至:翻開書,我立刻心靜如水,一下子便了無雜念地沉浸到字里行間,仿佛置身于徐徐展開的一道道風(fēng)景之中,邊走邊看,對著書中色彩繽紛的世界,不時地指指點點,與書中人物親切對話,與作者熱烈探討,有驚喜的發(fā)現(xiàn),有茅塞頓開的領(lǐng)悟……此間之樂、之美,真是妙不可言。

我想起在鄉(xiāng)村生活了一輩子的祖父,他沒去過比縣城更大一點兒的城市,也沒看過電視,只在農(nóng)閑時節(jié),翻看過幾本舊書、舊報,可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位博學(xué)的農(nóng)民,他知曉許多植物、鳥類、作物的習(xí)性,知曉許多社會風(fēng)俗、人情世道,對一些民間藝術(shù)也特別了解,至于木工、瓦工、電工等各類技藝,有不少都駕輕就熟。

祖父有一句意味深長的口頭禪:細細看,好好琢磨,世間許多事就不難了。

多年后,我恍然發(fā)覺,祖父早就指點過我,要摒棄浮躁,學(xué)會慢慢欣賞,自然會有歡喜的收獲。就像他會整整一個上午,靜靜地趴在窗前,出神地數(shù)著檐雨斷斷續(xù)續(xù)的念珠,或凝視墻角那棵柔韌的小草,一任思緒飛揚,仿佛自己看到的,是一生中不容錯過的美景。

慢慢欣賞,一枚如蝶的枯葉,遲遲不肯告別枝頭,該懷了怎樣難舍的癡情?一溪忽然沒了蹤影的流水,又有怎樣的不甘或者歡喜呢?還有那只不知名的鳥婉轉(zhuǎn)的鳴唱,可是為著一生最美的愛情?那一片收割后的田埂,在自豪過后是否也有一些失落呢?目光所及,每個細小的事物,都如此生動地舉著一個個有意思的問號,一邊給出形象的點撥,一邊又在調(diào)皮地追問,讓欣賞者想象、思考,而它們似乎并不需要一個標準的答案,只是想與懂得欣賞的人做一次傾心的交流。

如今,我心素已閑,行事不再慌張,隨時可以俯下身來,細賞一道舊時車轍里深藏的紅塵往事,細品石壁上一朵迎風(fēng)舞蹈的無名小花多情的告白,甚至一朵悠然的云,一片被遺棄的青瓦,瑣瑣屑屑,一些觸手可及的小物、小景,皆展露出迷人的美麗,剎那間撞擊心扉,讓自己歡喜地愛上。

懂得了斷舍離,懂得傾情于身邊的人和事,自然能夠聚精會神,因一份專注的欣賞,對許多尋常的風(fēng)物人事,陡然生出無限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