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劇場觀看《抖杠》這個驚險的節(jié)目,兩位雜技演員在空中翻騰、旋轉(zhuǎn),女子的婀娜柔美與男子的剛健有力相得益彰。竹杠抖動的幅度非常大,兩位演員被拋到了令人手心出汗的高度,然而他們在空中依然身手敏捷,在狹窄的竹杠上完成一系列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的高難度動作,帶給觀眾無窮的驚喜。

精彩的表演中掌聲不斷,演員卻充耳不聞,全身心投入到表演中。演出結(jié)束后,兩位演員接受采訪時說,“表演時耳中塞著棉花,聽不見掌聲。時時惦記掌聲,會影響正常發(fā)揮。聽不到掌聲,才能贏得掌聲”。“聽不到掌聲,才能贏得掌聲”,這表現(xiàn)出平靜的心態(tài),更凸顯出忘我的境界。

自古以來,都有這樣令人敬佩的人物。《莊子》中有“梓慶削木為鐻”的故事,梓慶之所以能夠削出有如鬼斧神工的鐻,其秘訣并不在于匠人之術(shù),而在于靜心養(yǎng)氣,不懷“慶賞爵祿”和“非譽巧拙”的雜念,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然后才進入山林尋找合意的木材進行制作??梢?,鐻之成,關(guān)鍵在不為外界所惑,專心致志地做事,尤其是當(dāng)外界贊譽不絕的時候。這是需要定力的,更為重要的是需要有一顆赤誠之心。

當(dāng)一個人技藝高超,或事業(yè)有成,或治理有方,四周不免會響起掌聲。如果就此飄飄然起來,甚至得意忘形,那么很可能沉潛不了內(nèi)心,不僅手上的功夫要變形,腳也會不由自主地踩到云上去,在虛無縹緲中自我膨脹,跌落下來。

進一步說,作為人民公仆,如果支棱起兩只耳朵,專迎著掌聲干事,那就免不了急功近利,只重顯績而不管潛績,不顧民眾長遠的利益;如果干事之前先計算能夠收獲多少掌聲,再“計量”而行,那么這樣干出來的事只是為自己貼金,往往徒然靡費公帑,也會極大地傷害群眾的利益,許多政績工程就是這么決策出來的。有被查處的違法官員在為自己欲壑難填懺悔之外,還悔恨于自己所謂“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都是為了早出政績、早日升遷,而導(dǎo)致地方財政寅吃卯糧,棄置了原先合理的發(fā)展規(guī)劃,破壞了城市整體格局,損毀了原本蓬勃發(fā)展的優(yōu)勢產(chǎn)業(yè)。所以,一門心思為掌聲,到頭來不僅會失去掌聲,還會被戳脊梁骨。

只有那些真正一心為了事業(yè)、為了民眾的人,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真誠的掌聲。袁隆平院士一生扎根土地,只為了實現(xiàn)“讓天下人都吃飽飯”的心愿。他何曾是為了掌聲?云南保山原地委書記楊善洲退休后,放棄安逸生活,扎進大山深處植樹造林,花費20余年把數(shù)萬畝荒山變成綠洲,并將價值三億元的林場經(jīng)營管理權(quán)無償移交國家。他又何曾是為了掌聲?

不為了掌聲,掌聲卻一次次為他們響起!這掌聲表達的是人民的心聲。“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人去后”的掌聲才是真實的心聲,“閑談中”的口碑才是傳世的豐碑。我們在袁隆平、楊善洲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們葆有的赤誠之心、勵志篤行的精神和甘于奉獻的境界。

有歌詞曰:“掌聲響起來,我心更明白。”所有在黨和人民賦予的舞臺上工作的干部都需要明白,要贏得人民的掌聲,必須全心全意地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