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讀到紀曉嵐先生的《閱微草堂筆記》,講到一個“棋迷”,時贏,時輸,頗為苦惱,欲求必贏之法。有一天,他遇到了神仙,便討教下棋的“必贏”之法。神仙說,必贏之法沒有,只有必不輸之法。棋迷想,沒有必贏之法,有必不輸之法,也不錯,于是便向神仙請教此法。神仙回答說,你不下棋,就必不輸。大凡做事都會有或贏、或輸?shù)慕Y局。人生之中,沒有風險的選擇幾乎不存在,只有你無所作為,渾噩度日,一定“不輸”。這使我想到了最近北大推出的校長推薦自主招生制度引發(fā)的各種評論。
痛恨高考應試弊端、呼吁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聲音,幾乎不絕于耳。期盼高考制度改革,希望打破一考定終身,真正不拘一格降人才,已是人心所向。但是,在中國文化的血脈里永遠都流淌著“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也就是人們對特權腐敗的痛恨和憂慮。大家痛恨高考考試選拔的弊端,更痛恨非考試選拔時的營私舞弊。當北京大學在自主招生上剛剛邁出一小步的時候,馬上就陷入社會公眾的矛盾糾結心理,很多人走進了“囚徒困境”,甚至有些高調呼吁高考改革的專家學者,又回頭來質疑校長推薦的可信度,對具有推薦權的“校長”不放心起來。心想,社會誠信沒建立,怎么可以讓校長來做主?我們這個社會總有一些人吝嗇到不肯給改革者一次“試錯”的機會,總想有一種“必不輸”之法,使改革者寸步難行,也導致很多部門因循守舊,抱殘守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得過且過!
這是一種改革的“囚徒困境”!
我們進入了一個多元選擇的博弈時代。社會結構呈現(xiàn)分化,利益主體日益多元,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博弈”日益增多。好在,我們處在信息溝通的透明化時代,利益訴求的渠道已通暢,利益訴求的機制在建立,政府在關注并正視不同利益主體的訴求,也允許表達各種不同利益訴求的聲音存在。這一切無疑是社會的進步。
父子騎驢進城、無所適從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但是,人人都有可能陷入這對“父子”難以抉擇的境地,都會陷入因抉擇艱難而面臨的尷尬可笑。因此,在一個利益分化、價值多元的社會,需要人們坦誠地交流和溝通,需要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更需要必要的寬容、妥協(xié)與退讓。
傳統(tǒng)觀念,總是把利益訴求和對抗拒絕過于敏感地政治化、道德化,以最壞的“目的”去猜測、去評判,不是做利益的協(xié)商,而是做利益訴求的指摘和批判。好比高考制度,一考定終身之弊人所共知,不人道的應試教育人人喊打,校長推薦、公眾監(jiān)督的自主招生當是革除積弊的改革起步,它自然需要社會的寬容與理解,我們應該給予北京大學與各位中學校長必要的信任,他們也在坦然地接受社會公眾的質疑與監(jiān)督。只有在嘗試中逐步糾錯,在質疑中走向陽光,我們的教育改革才能打破死水一潭,走出尷尬境地。
利益沖突的多發(fā),利益訴求的多元,已經成為社會轉型時期的一大特征。建立一整套能夠容納利益沖突和利益訴求的機制,規(guī)范利益協(xié)商方式,規(guī)范利益博弈仲裁,在協(xié)商、討論的基礎上形成妥協(xié)性公共兼顧的意見,做到理解、寬容,這將有利于社會的和諧,也不失為社會民主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