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拿工資條,忽然想起第一次領工資的情景。
45年前我大學畢業(yè),分配到報社。報到那天是8月23日,處暑。第二天,報社財務給了我一個小信封,里面裝著21元5角,我半個月的工資。我當時心情愉快極了,這可是我第一次領工資!也是我家?guī)纵呏蓄I工資的第一人?。ㄎ依^母當過生產隊長,是沒有任何級別、沒有一分錢工資的“村干部”)我這工資又如此優(yōu)待,距月底只有6天,竟給了我15天的報酬!受寵若驚之后,才知道這是財務規(guī)定,某大學來的幾位,于14日報到還拿了整月工資呢!
領了這工資,意味著一種轉變——從貧困學生到工薪干部,從享受助學金到以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實現按勞分配原則的精神。這一轉變用時髦話亦稱“轉身”,捧上“鐵飯碗”從此無憂生計,曾讓有的朋友心生羨慕;但被稱為“三門干部”,卻又成了最需改造之一類。
從此,每個月初,部門干事按時送來一個小信封。也從此,當有事急需用錢之時,當月底超支,寅吃卯糧之時,就常??释切⌒欧狻L粕酱蟮卣鹉悄?,我急需用錢買一張硬座火車票,讓我愛人把一歲多的兒子送到東北岳父母家,那信封真的等得如饑似渴!
小信封裝著一腳踢不倒的錢,我們緊緊巴巴地過了許多年月。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我們的收入日益增加。上世紀90年代中,工資被轉到銀行,我們也告別了小信封。我的許多同事,每月初去財務處幫忙點錢裝信封的義務勞動,也從此免掉了。
十幾二十年前,由一個個小信封累積起來的貨幣,雖然并不豐厚,但物價不高,房子不貴,一般人也還能買得起,報社新蓋的幾棟房子,也都全部分售完畢。當我們住進大小不一的新房子時,人們的心態(tài)也還是大體平衡的。富人還不是很多,當官者的房子也沒闊多少。
我們的分配原則,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雖然有平均主義傾向,勞動報酬與勞動貢獻脫節(jié),但人們有時也有所懷念,信封里的錢厚一點薄一點,房子少一點小一點,似乎都沒有太多的計較。其中有些現象堪為談資,人們至今還津津樂道。
我們的工資,曾分三十多級,我們見習編緝,屬第二十四五級。部級三四百元,我們43元,差別不算太大。每月拿到工資,心里并無不平情緒。人家打天下,在槍林彈雨中過來,經歷白色恐怖,從危難歲月走來。我等“三門干部”,沒經過風雨,未歷過險阻,何德何能,何敢比待遇。偶聽他們講述自己的革命故事,也是心懷崇敬之情。70年代初,我等買不起電視。鄰居高干李家有電視,國慶、春節(jié)敞開家門,歡迎鄰居觀看。他曾經戰(zhàn)太行、赴朝鮮,一生令人敬重的革命經歷,一樁與人為善的平凡之舉,都贏得良好口碑。
有的雖未扛過槍,卻是“小米干部”,其經歷也讓我等充滿好奇。我的同事老孟,今年88歲,身體很棒,每天常和我們一起做操。他于解放前參加工作,享受薪金制,月薪590斤小米。他當時向往讀書,考進華北中國革命學校,待遇由薪金制變?yōu)楣┙o制,月供130斤小米。待遇低了,但他不后悔。后來證明,他的選擇實屬有遠見,很難得也很正確。他符合“解放前參加革命工作,并脫產享受供給制待遇”的規(guī)定,被評定為離休干部。他當年的“轉身”,真是堪稱漂亮——130斤小米,換來晚年的榮耀和幸福!
新中國成立以來,先后進行了三次工資改革,平均主義逐漸得以克服,絕大多數人都從中得益。但人們仍然懷抱著各種希望和憧憬,走過一個又一個年頭。人們總是希望,工資多一點,生活好一點,房子大一點。實事求是地說,多數人的愿望的確在實現中。我等退休人員,也在養(yǎng)老樂園中頤養(yǎng)天年。
回首歷史,頗有感慨。古代俸祿發(fā)銀子用小袋裝,解放前夕工資發(fā)小米用布袋裝(我的小學老師工資用稻谷算,學期末自己挑回家),解放后工資發(fā)紙幣用紙袋裝,改革開放后漸次過度到用銀行存折,近幾年又開始改用銀行卡,只發(fā)一張印有工資數目的紙條……發(fā)工資的形式,烙印著時代的腳步。
年紀大了,工資由老伴管。我現在的任務,就是于每月5日把“工資條”領回家——噢,早有人提醒我,我們領的已不是工資,而是養(yǎng)老金!也是慣性思維,領了幾十年工資,總是難以改口。還有一個習慣難改,就是用錢無論多少,都愛用現金。不怕見笑,我現在還沒有也不會持卡、刷卡,出門(包括出遠門)還是習慣帶現金。本來,把工資存到銀行、刷到卡里,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用錢不帶現金只持信用卡,方便又安全。但我還是我行我素,未能及時接受此種進步。
倒是82歲的離休干部老李的做法超前,他把銀行當做自己的錢庫,聽憑單位財務把工資打到銀行里,他看都不去看,頂多在月初給銀行掛個電話,知道錢到賬了就行了。一切交給銀行,放心睡大覺。老李的做法,值得仿效。未來,沒準兒還會更加省事,一切用卡結算,還有網上購物,花錢基本不摸錢。時代帶來新時尚,老腦筋也得隨潮流。若此,我們的養(yǎng)老金,還需要領出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