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鄭民生校園砍殺案震驚全國,一審判決后,他不僅毫不認罪,且強調(diào)“沒有起因就沒這結果”,是社會的冷漠導致他殺人。坦誠地講,把屠刀伸向無辜孩子的殺人惡魔,罪不容誅,任何狡辯都是蒼白。但是,為何類似的“惡魔”接連出現(xiàn),枉殺無辜的案件時有發(fā)生,卻值得我們深思。人常說:“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即“天使”在人心中,“魔鬼”也在人心中。“天使”能生出真誠、愛心、正義、廉潔、無私……“魔鬼”則能生出邪惡、奸詐、貪婪、妒嫉、殺戮……“天使”與“魔鬼”雖為矛盾,但從心理的角度看,“天使”與“魔鬼”也有彼此轉(zhuǎn)化的可能。
罪犯鄭民生所強調(diào)的“社會的冷漠”,或許不只浸染到他一個人,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地都會體味到,諸如人情的冷漠、公信的喪失、機會的不均等等。這種社會危機心理,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fā)出來,往往首先加害的是無法與其匹敵的“弱者”,他要尋求“報復”的快感,就像阿Q被王胡打敗,遭假洋鬼子的哭喪棒之后,無端遷怒于瘦弱的小尼姑一樣。因此,建立全社會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化解潛在的社會矛盾已刻不容緩。
危機是指人類個體或群體無法利用現(xiàn)有資源和慣常應對機制加以處理的事件和遭遇。處在深度危機中的人,常表現(xiàn)為敏感多疑、心胸狹隘、暴躁易怒、充滿敵意,導致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上出現(xiàn)功能失調(diào)與混亂,極易引發(fā)抑郁性自殺或極端犯罪。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的轉(zhuǎn)型,社會階層不斷分化,貧富差距迅速擴大,因機會不等、分配不均、貧富懸殊等原因引發(fā)的仇富、仇官、嫉妒等不健康心理也在泛濫,已經(jīng)成為潛伏在我們生活中的未知的“魔鬼”,隨時都有施虐的可能。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理隨時都會因外部干擾而產(chǎn)生煩惱,經(jīng)受做“天使”還是做“魔鬼”的拷問。怎樣使自己以及身邊的人,從內(nèi)心深處放飛天使,馴服魔鬼,應該成為每個人的必修課。
對此,全社會應營造寬松和諧的文化氛圍,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文化心態(tài)。任何人,即使身處絕望之中,也不能以毀滅別人的生命來尋求心理慰藉或心理平衡。目前,社會上有一些民間力量構建的心理危機干預體系,諸如心理咨詢熱線和診所等等,但還處于散亂無序的狀態(tài),正當?shù)纳鐣M織難以獲得政府的大力支持,符合時代要求、具有職業(yè)精神的新型專業(yè)組織又缺乏生存發(fā)展的土壤,加之人們對心理疾病的忽視與無知,導致這一領域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空白。試想,如果鄭民生在遭遇了失業(yè)、家庭不幸等等際遇后,能得到一些被體貼、被關愛的溫情,破壞性心理能被及時釋放與疏導,或許不會激發(fā)他魔鬼般的心理沖動。因此,建立由政府主導的心理干預機制,加強心理緩沖地帶的營建和公共安全體系建設已迫在眉睫。此外,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傾聽與傾訴,人積貯的煩悶憂郁就像一種“勢能”,若不釋放出來,就會像感情上的定時炸彈一樣,一旦觸發(fā)即可釀成大禍;但若能及時地用傾訴的辦法取得內(nèi)心的平衡,則可以使“魔鬼”變成“天使”,不僅使自己擺脫困惑,也會為雙方建立起彼此交流的紐帶,尋找到心理的支撐。貧富差距的拉大,初次分配的懸殊,也呼喚著我們盡快健全全社會的福利保障體制,完善對底層弱勢群體的制度性扶持,維護全社會的公平規(guī)則、人間正義。近年來,那些極端犯罪者的共性,幾乎都是社會競爭的“失敗者”和被人漠視、邊緣化的“弱者”,他們希望得到社會的信任與尊重,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懷與矚目??梢韵胍?,鄭民生在失業(yè)之后,能夠順利地再謀職業(yè),有穩(wěn)定的收入和一定的社會地位,悲劇或許不會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