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去參觀某考古遺址博物館。開放僅一年的博物館,建筑設計非常獨特,所有展室包括復原的發(fā)掘現(xiàn)場都在地下一層,地上以碧澄的水面映射玻璃屋頂,別有韻致。

這里最具規(guī)模的展室中,擺放著陶器,黑皮陶、灰陶、紅陶、彩陶,應有盡有。從器型看,壺、瓶、罐、甕、釜、鼎,林林總總。從年代看,幾乎囊括了仰韶、馬家窯、崧澤、良渚、紅山等所有的史前文化層。據(jù)說是某市收藏家協(xié)會提供的,果然蔚為大觀。大家習慣性地掏出手機,瞄準心儀的陶罐準備拍照,不料被工作人員制止了。仔細看,墻上確實有“不許拍照”的告示。閃光燈會對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全世界的博物館普遍有這樣的規(guī)定,我們應該理解。

于是,大家把手機放進口袋,專心致志欣賞陶器。

一位朋友知道我以前從事過文物工作,隨口詢問道:“究竟憑什么判斷陶瓷器的年代?”我想了想說,人們常常采用碳—14年代測定法。如果用肉眼,除了看器型、紋飾和刻符,還要看表面光澤,也就是俗話說的“窯氣”。就在我們面前,櫥窗里有一件原始青瓷壺,在射燈下閃爍晶亮的光澤。按照標簽所示,它是商周時期的典型器,距今已有2000多年。然而它非常完整,找不到任何一點破損沁蝕,鮮亮的瓷色也未褪去,只要有點文物常識的人都不難看出,這是一件復制品。

前些年,我曾經(jīng)在良渚古城遺址、草鞋山遺址等地參觀過陶器修復,知道出土的陶器在未經(jīng)石膏粉黏合時該是什么模樣。如果不是我的武斷,這個陳列了數(shù)百件陶器的展室,應該全部是復制品。每一件展品都是完整無缺,沿口根本沒有使用過的痕跡,從底足、把柄和器身也看不出遭受過各種自然力量的損毀。這意味著它們從未被堆壓在地層下,經(jīng)歷漫長歲月的水土浸漬。尤其是周長超過一米的陶罐,堪稱國寶,這里隨處皆是,且器型端莊完整、色澤勻稱,沒有任何瘢痕,似乎不久前才搬下流水線。

帶著疑問,我再次仔細觀察展品。所有展品無一例外都完整得令人驚訝。但常識告訴我們,歷經(jīng)歲月滄桑的文物,往往會有殘損,不完整的反而是真實可信的。我想,作為一個展覽,要對觀眾尤其是青少年進行文物知識普及教育,把復制品陳列出來,本無可厚非。但應該明確告訴觀眾,展示的是復制品,并非真品。作為博物館服務主體的觀眾有知情權,否則博物館即有欺瞞誤導之嫌。如果是復制品,就沒有理由不許觀眾拍照。

當然,從保護版權的角度考慮,有的展品體現(xiàn)了設計師的智慧,容易被人模仿,不許拍照。不過這是藝術展覽的做法。至于在博物館,有些引進的特別展,與有關方面簽訂過相關協(xié)議,也會禁止拍照。但博物館所展覽的文物與藝術品是有明顯界限的,展陳原則也有區(qū)別,主辦者焉能不知?

博物館“不許拍照”的理由究竟是什么?一下子讓我糊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