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我又看了一遍電視劇《平凡的世界》,而且發(fā)現一則關于原作小說的軼聞,這部茅盾文學獎作品,當初卻被一個年輕編輯直接“槍斃”。

1986年,路遙將30萬字的書稿《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完成后,對它抱有很大希望。正好北京《當代》雜志社的一個年輕編輯到西安組稿,路遙就通過陜西省作協的領導,把這部書稿推薦給了他。

本來這個編輯是抱很大希望的,但讀了一半,就讀不下去了。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感覺就是慢,就是啰嗦,那故事一點懸念都沒有,一點意外都沒有,全都在自己的意料之中,實在很難往下看。”為此,他果斷地把稿子退還給作協領導,并委婉地說《當代》積壓的稿子太多,實在難以滿足路遙的出版要求。

可沒有想到,幾年之后,這部被拒絕的作品卻在另一家出版社出版,并很快暢銷大江南北。后來又獲得了茅盾文學獎,并被拍成廣播劇和電視劇。

見到此景,這個編輯也做出了反思。他說:“作為編輯,退掉了茅盾文學獎,退掉了傳世經典,怎么說也是錯誤的,怎么開脫也沒用。”2007年,他還在《文藝理論與批評》雜志上發(fā)表了《記得當年毀路遙》一文,稱自己那時候是個毛頭小伙子,心浮氣躁。現在再次翻開《平凡的世界》的時候,感覺也不一樣了。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19世紀法國著名科幻小說家凡爾納,當初創(chuàng)作了第一部科幻小說《氣球上的五星期》以后,連續(xù)投了15家出版社,都被退了回來。有的說“故事荒誕”,有的說“文字粗糙”,還有的很客氣地說“本社沒有出版此類書的計劃”。連續(xù)的退稿讓凡爾納也對自己的寫作能力產生了懷疑,于是心灰意冷,走近火爐,要把書稿付之一炬。

他的妻子在旁急忙奪過書稿,勸慰他說:“再試一次吧,也許我們能交上好運,碰上一個識貨的出版商!”凡爾納接受了妻子的建議,把書稿寄給了第16家出版社。這家出版社的經理赫哲爾對凡爾納的書稿極為欣賞。于是直接找到凡爾納家里,對他說:“不但這本書立即出版,而且還想和您簽訂一個合同,今后20年內,您創(chuàng)作的所有作品,全部由我們出版社出版。”從此,全世界又多了一位偉大的科幻小說作家。

因為看不準,應該出版的書沒有出版,不應該出版的書卻得以出版。幸虧路遙堅信自己的作品達到了出版水平,幸虧凡爾納的妻子勸他再試一次。

作為普通人,無論看書看人,都會經常看不準。自己覺得好,不一定真好;當時看著行,以后不一定還行。因為看不準,說錯了話、辦錯了事、走錯了路、認錯了人的事情,也屢屢發(fā)生,或傷害別人的感情,或影響自己的人生。

所以,在這個越來越繁雜的時代,每個人都需要保持冷靜,對人對事,都要多看幾眼,且慢決斷。多聽聽別人的意見,尤其是不同的意見,才會由“看不準”變?yōu)?ldquo;看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