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 |
---|---|
民富國強 任重道遠 | 蔣樹聲(1.1) |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紀念中國民主同盟成立70周年 |
蔣樹聲(3.1) |
重溫“入盟誓詞”的一點感言 | 張梅穎(4.1) |
繼往開來 再續(xù)新篇 | 張寶文(5.1) |
我看大學教育 | 蔣樹聲(10.1) |
新藍?!⌒掳l(fā)展 | 蔣樹聲(11.1) |
每月評論 | |
城市正年輕,農村顯老了 | 寇成茂(2.1) |
“五道杠”背后的功利密碼 | 阿 計(6.1) |
多講服務 少夸幸福 | 寇成茂(8.1) |
重大工程決策,民主不能缺席 | 阿 計(9.1) |
文化大發(fā)展切忌“大躍進” | 張永誼(12.1) |
專題論談 | |
民生大計與和諧之基 | 鄭功成等(1.4) |
全面落實規(guī)劃 促進發(fā)展方式轉變 | 陳萬志等(2.4) |
大學創(chuàng)新——探索與發(fā)展 | 衛(wèi) 燕等(3.4) |
中國農民離小康還有多遠 | 張寶文等(4.4) |
聚焦高校招生改革 | 田 剛等(5.4) |
食品安全,要警鐘長鳴 | 任啟興等(6.4) |
面向未來的高等教育 | 謝遐齡等(8.4) |
調結構惠民生 加快實現東北振興 | 陳曉光等(9.4) |
改革高校體制 辦出大學特色 | 曾令奇等(10.4) |
加快推進海洋經濟轉型發(fā)展 | 李 健等(11.4) |
邁向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之路 | 陳 力等(12.4) |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 | |
戮力同心 再譜華章 | 蔣樹聲(7.2) |
牢記歷史使命 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
——學習胡錦濤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
張寶文(7.3) |
堅定信念 一路隨行 | 鄔滄萍(7.5) |
在黨的領導下為民族復興作應有貢獻 | 鄭功成(7.9) |
本刊特稿 | |
厚民生 聚民意 謀民安
——全國政協(xié)十一屆四次會議民盟組討論側記 |
本刊記者 馮巖(4.13) |
同心同德 再創(chuàng)輝煌
——學習胡錦濤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
陳曉光(8.15) |
我與民盟 | |
難忘的歲月與往事 | 江景波(1.28) |
往事縈懷六十年 | 丁石孫(2.13) |
我與那些民主人士 | 周有光(3.13) |
與民盟報刊的不解之緣 | 于 友(3.14) |
大家庭 大學?!〈笪枧_ | 鄭惠強(4.16) |
感謝民盟 | 梁曉聲(4.19) |
我和民盟有緣 | 李重庵(5.12) |
長征接力有來人 | 陳曉光(5.16) |
半世風雨 一生無悔 | 孔令仁(6.16) |
為教育而呼吁 | 吳正德(7.14) |
思索與感悟 | 陳萬志(7.16) |
我所體會的民盟精神 | 鄭蘭蓀(8.17) |
進步的旗幟永遠飄揚 | 徐 輝(8.18) |
紀念陶行知誕辰120周年 | |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 戴問天(10.15) |
陶行知的批判思想及其實踐意義 | 李嘉曾(10.18) |
參政議政 | |
推進“學研產”合作 提升高校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 | 葛劍平(3.17) |
淡化“行政化”色彩 提高城市發(fā)展科學化水平 | 吳 剛(4.20) |
讓“空”置房“滿”起來 | 郭松海(4.22) |
我國參與國際金融監(jiān)管體系變革進程的方式與措施 | 孫南申(5.30) |
既要工業(yè)品下鄉(xiāng) 更要農產品進城 | 安純人(5.33) |
保障和改善民生——國家發(fā)展的核心使命 | 鄭功成(6.19) |
新時期我國社區(qū)的功能定位和機制建設 | 牟光平(9.16) |
法制論壇 | |
車船稅爭議的多維反思 | 阿 計(1.17) |
2010,法治的進步與焦慮 | 阿 計(3.16) |
法律體系路線圖 | 阿 計(5.17) |
“良法”時代風云錄 | 阿 計(7.11) |
民事訴訟法修改的憲法之維 | 王福華(8.21) |
論法律監(jiān)督 | 崔永東(8.25) |
刑訴法大修:行進中的程序正義 | 阿 計(10.21) |
如何樹立司法權威 | 崔永東(11.19) |
教育芻議 | |
開辟教育家辦學的現實路徑 | 金忠明(3.19) |
南方科技大學熱點問題之我見 | 徐 輝(4.27) |
堅持“五個發(fā)展”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 | 曹衛(wèi)星(6.23) |
深化高招制度改革 促進教育公平公正 | 婁源功(6.25) |
提升中國大學的創(chuàng)新能力 | 劉民鋼(7.23) |
觀港大答辯 感“席明納”的獨特魅力 | 張中一(7.27) |
經濟轉型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危機、機遇和責任 | 金忠明(9.20) |
強化語文要從強化作文教學做起 | 浦家齊(9.25) |
順應世界潮流 加快建設高等教育強國 | 鄭惠強(12.15) |
經濟探微 | |
讓居民金融資產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 | 謝 衛(wèi)(1.21) |
“十二五”期間財稅改革的大思路 | 賈 康(1.24) |
小產權房問題不能再拖了 | 蔡永飛(2.17) |
誰該對房價負責 | 尹中立(7.21) |
從尤努斯危機看小額信貸扶貧 | 鄭子青(8.27) |
理論探討 | |
時代精神與當代中國社會變遷 | 秦 鈉(1.25) |
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新時期民盟成員的政治自覺 | 吳正德(2.15)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民主黨派信仰建設 | 方研翔(3.21) |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從哪里抓起 | 余源培(4.24) |
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方法論思考 | 李抒望(6.28) |
從民盟與中共在建國初的合作看政治認同的構建 | 方研翔(7.18) |
問題探討 | |
貧富差距與改善民生 | 宋曉梧(1.13) |
從北京的人口數量變化辨析人口承載力 | 蘇 楊 王宇成(2.24) |
另眼審視“城市化” | 凌龍華(3.30) |
攜手拯救地球家園
——碳匯理論研究及其意義 |
董恒宇(5.35) |
改革戶籍制度,實現流動人口市民化 | 蘇 楊(6.31) |
大中學校的政治課可否改為選修課 | 蔡永飛(6.32) |
食品安全警報為何屢屢升級 | 蔣高明 左玉萍(7.36) |
草根藝術與農民生活 | 方李莉(9.27) |
教師節(jié)談談教師難以承受之重 | 張永誼(9.30) |
同也不同,學也不學
——從倫敦書展看出版市場 |
張 洪(10.36) |
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fā)務必尊重歷史
——從“元代大戲曲家馬致遠的故居”說開去 |
朱祖希(11.32) |
如何才能建立一個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觀
——從閱讀典籍和圖書館的建設談起 |
方李莉(11.34) |
創(chuàng)新人才與創(chuàng)新思維 | 蔡建敏(12.30) |
學術探討 | |
對于解構魯迅“革命家”、“思想家”稱號之我見 | 陳漱渝(10.25) |
孫中山民主憲政思想探析 | 殷嘯虎(12.26) |
學者視角 | |
發(fā)揮互聯網作用的辯證法 | 鄧偉志(4.30) |
陳獨秀:天地獨行一孤虻 | 方 寧(5.42) |
全球史觀與歷史巧合 | 李嘉曾(7.32) |
故宮博物院與中國文化之殤 | 方 銘(8.34) |
從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 | 徐 平(10.28) |
頂層設計需要有國際視野和人類關懷 | 常修澤(11.21) |
國家綜合防災減災的戰(zhàn)略選擇與基本思路 | 鄭功成(12.19) |
觀察與思考 | |
北京的鐘鼓樓與“時間廣場” | 朱祖希(1.31) |
2010年雷人語錄評點 | 阿 計(2.20) |
讓生命的價值在創(chuàng)意中升華
——關于臺灣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觀察與思考 |
——關于臺灣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觀察與思考 |
倡導文化自覺 共創(chuàng)世界和諧 | 張梅穎(6.14) |
在基層重建中同步規(guī)劃公共服務與社會治理 | 丁元竹(7.29) |
認識國情必須具備的四種眼光 | 丁元竹(9.18) |
中國要成為文化大國的基礎是什么 | 方李莉(10.30) |
要環(huán)境權利 也要社會公平 | 阿 計(11.15) |
國情篇 | |
“十二五”期間的生態(tài)建設和環(huán)境保護 | 蘇 楊 劉 潔(3.24) |
人文絮語 | |
一息尚存 從吾所好
——在格拉斯哥大學授職典禮上的答詞 |
范 曾(4.31) |
人類悲劇的終結 | 范 曾(6.35) |
潑墨的世界
——在格拉斯哥大學之演講 |
范 曾(12.35) |
回憶與懷念 | |
人間仍有四月天
——悼念梁從誡先生 |
沈孝輝(2.28) |
心中的銅像:懷念葉培大 | 林金桐(5.22) |
愛心 親切 奮進
——悼念葉培大院士 |
汪 琛(5.28) |
受教終身,師恩永銘 | 于琨奇(6.36) |
中國畫的圍墻終會打破
——懷念吳冠中先生 |
吳為山(9.34) |
學人憶往 | |
錢學森對我研究老年學的支持和啟迪 | 鄔滄萍(2.32) |
懷念兩個人——洪深和王蕓生 | 任明耀(4.33) |
學者往事 | |
“文革”往事三題 | 趙燕翼(3.36) |
一首風雅的“還債”詩 | 趙燕翼(6.40) |
梁漱溟與馮友蘭 | 陳維志(7.39) |
初歷人間——遙遠的東北 | 陸 昕(9.36) |
文化長廊 | |
古法塑孔子 | 吳為山(1.33) |
小說《紅樓夢》的世界名著品格 | 李蕙芳(1.35) |
陳世美形象探源 | 梁 燕 趙 曦(2.38) |
畫好不容易 有格更困難 | 陳 醉(3.39) |
夢幻《托斯卡》 | 彭 俐(7.42) |
在俄羅斯遭遇斯坦尼 | 解璽璋(8.30) |
以心靈為界 | 彭 俐(9.42) |
人是可以很崇高的
——看歌劇《趙氏孤兒》有感 |
解璽璋(10.32) |
“閱讀書法”與構建當代書法的健康“生態(tài)” | 陳振濂(11.26) |
文化漫筆 | |
嵩陽書院與二程的洛學 | 解璽璋(4.35) |
誰打翻了莫奈的調色盤 | 肖復興(10.40) |
大眾的情緒 | 梁曉聲(12.23) |
燈下沉思 | |
第一實驗——我的小學 | 陸 昕(1.38) |
人與自然的友誼 | 徐小斌(1.41) |
明智崇高晏陽初 | 摩 羅(3.41) |
驗證 | 凸 凹(3.42) |
什么是戰(zhàn)略知識分子 | 徐 平(4.39) |
勿忘契訶夫 | 朱小平(4.41) |
呼喚創(chuàng)意人生與創(chuàng)意文化 | 彭 俐(5.38) |
旅程遐思 | 王晉中(5.41) |
期待人類靈魂的追趕 | 浦家齊(6.41) |
李慈銘與趙之謙 | 宋志英(6.43) |
史鐵生與“純潔的精神” | 凸 凹(7.44) |
看“內部電影” | 鄭榮來(8.41) |
從釣鰥魚說到漁夫辭 | 朱小平(11.39) |
充滿鄉(xiāng)情的“安妮小屋” | 陸士華(11.41) |
從葉圣陶先生關于語文訓練的一封信說起 | 戴問天(12.32) |
社會關注 | |
從看“海”到看“心”
——對城市內澇問題的思考 |
許慧鵬(10.38) |
史海鉤沉 | |
史海鉤沉
——辛亥革命留在宣南的文化足跡 |
肖復興(11.23) |
讀書札記 | |
硯邊拾思(四則) | 石鵬飛(1.44) |
如何“回歸五四”——讀舒蕪《回歸五四》 | 蹇廬氏(8.40) |
陶菊隱與北洋軍閥 | 朱小平(9.40) |
硯邊拾思 | 石鵬飛(11.37) |
序與跋 | |
用廣義產權理論破解體制改革的難點 | 常修澤(3.34) |
校長手記 | |
讓心靈醒著 | 劉長銘(1.42) |
讓美好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發(fā)芽 | 劉長銘(2.35) |
《新孝道》帶給道德倫理教育的思考 | 劉長銘(3.32) |
經典之價值,教育之精神 | 劉長銘(4.32) |
人生就是不斷爬坡的歷程
——在2011屆高三畢業(yè)生典禮上的講話 |
劉長銘(6.38) |
教育應當給人的心靈留下什么 | 劉長銘(9.32) |
教育價值觀是學校的生命與靈魂 | 劉長銘(11.29) |
與學生談國學學習 | 劉長銘(12.37) |
人與自然 | |
兔年話兔 | 郭 耕(2.41) |
行旅談片 | |
客家活化石
——客家民居小探 |
肖復興(8.37) |
臺灣印象 | 張永誼(10.42) |
群言堂 | |
文化給力了嗎 | 梁 山(3.44) |
有民主細節(jié),方有合格建言 | 阿 計(4.42) |
謹防“權利”與“義務”的撕裂 | 張永誼(4.43) |
“搶鹽”背后的“饑餓”心態(tài) | 張永誼(5.44) |
“價格聽證”應回歸本來功能 | 阿 計(8.43) |
信“訪”還是信“法” | 劉曉莊(10.34) |
刑訴修法:呼喚成熟的立法博弈 | 計偉民(12.39) |
隨感錄 | |
度•寂寞•讀書 | 朱小平(1.46) |
“不……”的權利 | 葉延濱(1.47) |
要為現代化讀書
——讀周有光《關于理想的寄語》 |
于 友(1.48) |
文憑 | 劉 齊(2.45) |
雜談中國歷史上的反面角色 | 毛志成(2.46) |
“當官”從娃娃抓起? | 張永誼(2.47) |
何時能讓工資“飛” | 汪金友(2.48) |
由酷刑治貪想到的 | 張永誼(3.45) |
低碳過年 | 石鵬飛(3.46) |
兔年也說說兔兒爺 | 葉延濱(3.46) |
不為生氣種蘭花 | 陳世旭(3.47) |
生活中有沒有鐘立行大夫 | 肖復興(4.45) |
政績與官品官德 | 葉延濱(4.46) |
計算與算計 | 潘洪其(4.47) |
“面子”的價值 | 陸士華(4.48) |
領導者要洗干凈自己的手 | 肖復興(5.45) |
謝謝房地產教授“上一課” | 葉延濱(5.46) |
古今“架子”雜談 | 毛志成(5.47) |
吃什么大有學問 | 柳 萌(5.48) |
我們急需一場“土地保衛(wèi)戰(zhàn)” | 寇成茂(6.45) |
不要褻瀆女兒心 | 朱小平(6.46) |
關鍵在事實本身 | 陳世旭(6.47) |
只說“道”德 | 張慶和(6.48) |
照片可以開口講話 | 肖復興(7.46) |
不可褻瀆改革 | 江曾培(7.47) |
也談“內心和諧” | 陳乃舉(7.48) |
其實你也知道 | 葉延濱(8.44) |
北京的“橋” | 陸士華(8.45) |
“為民做主”與“讓民做主” | 張永誼(8.46) |
自在,從退休開始 | 柳 萌(8.47) |
大橋垮塌之外 | 莊 孟(8.48) |
“內定”的委員代表靠譜嗎 | 蔣 萌(9.45) |
人的最大屬性是社會性 | 中 澤(9.46) |
問題官員與“門” | 江曾培(9.47) |
“新聞每天發(fā)生,視角各有不同” | 文 陽(9.48) |
說假話為何有市場 | 陳乃舉(10.45) |
電視出玩主 | 柳 萌(10.46) |
論戰(zhàn) | 葉延濱(10.47) |
《國際歌》•吾國吾民 | 李 喬(11.43) |
良好的作風與語言霸權的廢除 | 毛志成(11.44) |
淪為“金坑”與“糞坑”的學??恿苏l | 蔣 萌(11.45) |
榮譽不可矮化和異化 | 江曾培(11.46) |
你可有“傾聽”的耐心 | 張永誼(11.47) |
大轟大嗡的“文化園區(qū)” | 王乾榮(12.40) |
小道理 | 葉延濱(12.41) |
說欲望 | 柳 萌(12.42) |
漫話漫畫 | |
漫話漫畫 | 石鵬飛/文 魯瑛/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