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道”非彼“道”。此“道”乃道路之“道”。

說的是三更半夜,人們正在熟睡,忽有汽車從小區(qū)門前急駛而過。過就過吧,大路朝天,各行一邊,誰也沒有說不讓誰走。然而不知為何,就有那個別司機非要把尖利的喇叭聲刺入你的夢鄉(xiāng)不可。這一聲不打緊,瞧吧,那愛失眠者這一夜就甭想再去夢境游覽了。若是家有幼兒被突然驚醒,他可不管三七二十一,哭鬧起來不折騰你個渾天黑地絕不罷休。倘若墻壁隔音不好,那鄰居也只好跟著一起“欣賞”此起彼伏的夜半共鳴了。

然而,這僅僅是“行道”乏德者之一,若悉數那些缺此“道”德者還真不鮮見。

筆者一次與幾位好友在郊區(qū)路邊散步,一輛運沙子的汽車開來,那車經過大家身邊時,竟有人從車上用沙子撒向走在前面的兩位女士。幸虧她們背對了汽車,否則,說不定還會被沙子瞇了眼睛呢。還有一次,筆者在長安街上,目睹有人從一輛黑色轎車車窗里拋出一把瓜子皮,瓜子皮頓時狂飛亂舞,活像一群骯臟的蒼蠅,玷污了潔凈的長街。筆者的一位朋友,就因為幾年前被車上拋下的易拉罐砸過一次,至今心有余悸,每見有車從身邊駛過,都要捏著一把汗,以防萬一。想想下雨天,路邊行人因個別司機在大街上不管不顧地疾馳,為此吃苦頭者恐怕也不在少數。至于大街上、胡同里,那些亂停亂放的汽車、摩托車、三輪車們,更是舉不勝舉,甚至占據了盲道也滿不在乎,當有人制止時,車主還振振有詞:自打這盲道修好,也沒見有幾個盲人經過,簡直多余。瞧瞧這些人的理念。也許他們壓根就沒想過: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地區(qū),以及那里的人們,對待盲人等弱勢群體的態(tài)度,可是代表了那里的公共文明程度啊!

更有一些人,竟把失此道德現象“普及”到了大大小小的角落。

城市發(fā)展,人口擁擠,地畝稀缺,人們的居住只好往空中挺進,于是,高樓大廈層出不窮。為方便特殊人群的進出方便,有些大樓門口還特別設計、修建了輪椅、嬰兒車道。然而就是這么一條窄窄的過道,也有人不肯放過。筆者居住的這地兒,過道就常常被自行車或堆放的雜物堵塞。每遇這種情況,欲行此道者,若是嬰兒車,家長動下手挪開就成了;若是輪椅們經過麻煩可就大了,只能求人幫忙,把障礙搬走。僅過去的一年里,筆者就幾次幫人搬挪過這道上的物件。偌大一座城市,相信此現象,并非此一處僅有,也并非筆者一人所歷見。

時下,我們的國家正在建設和諧社會,而文明,則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元素之一。文明是什么?它有如天上的日月星,地下的水火風,體內的氣血津。看去,好像可有可無,實則時時處處都缺失不得。社會生活一旦短缺了它,心靈的天空就會一片黑暗、死寂、枯竭。所以,在構建和諧社會、推助公共文明的時代背景下,培養(yǎng)和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素質才顯得尤為重要;人的良好素質的養(yǎng)成,也就成了利人同時也能利己、不可或缺的大事情。人們不是常說要為“文明”做貢獻,要為人間送溫暖嗎?其實這“貢獻”和“溫暖”,不只是捐獻了什么,也不只是在一項什么時髦活動中做了些什么,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平時點點滴滴的行為里,在于對待周圍的大事小情中,是否像日月星、水火風、氣血津那樣,默默無聞地付出了春雨潤物般的真情,在于時時處處是否能為他人的方便多想一點點,多做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