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擁有很多的“別稱”,比如園丁、春蠶、蠟燭、靈魂工程師等等,同時,作為老師的自我期許也很多,比如應該安貧樂道、嘔心瀝血,做到大公無私,直至鞠躬盡瘁。老師可以說是無上光榮,也可以說被置于神壇,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當然、必然。漸漸地,老師成為不食人間煙火的傳道者、道德圣人,道德的光環(huán)和責任的枷鎖使他們幾乎脫離了“人”的境界,在疲于奔命的“分數(shù)”追逐與上上下下的“考核”中,處于尷尬、焦慮、無奈、倦怠的狀態(tài)。特別是在升學競爭激烈,學??己藝栏竦慕裉?社會和家長對老師的期待更高、要求更多、苛求更重,老師的勞動、學生的成績一旦無法達成他們期冀的目標,教師就會失去應有的“尊嚴”!

社會的低俗評價必然導致老師對自己角色定位和價值評價的錯誤,會使老師對自己賴以存在的地位和理由,痛苦地質疑和拷問。錯誤的考核標準會讓老師朝著錯誤的方向去努力,進而使整個學校組織偏離正確的軌道,使整個社會價值判斷偏離正確的軌道,使整個社會發(fā)展的未來出現(xiàn)危機!

社會在發(fā)展,觀念在變化,大家卻仍把老師遺忘在神圣的殿堂,不希望他做人,希望他做神。他們是人,一味地希望今天的老師缺乏根基和底氣的生存,給他們帶來的是信仰荒蕪、價值扭曲、心理障礙、職業(yè)倦怠。成績排隊、家長評教、考核要求天天都在折磨著教師的心理和情緒,使他們失去對教育目的的終極追求、終極關懷,失去對自身價值的熱切擁抱,失去對職業(yè)尊嚴的深沉思考,為工作而工作,為分數(shù)而工作,為討好而工作,為隨俗而工作,誠惶誠恐,畏懼不前,既無工作的成就感,又無職業(yè)的安全感,只有毫無依附的漂浮感、毫無成就的痛苦感。

盲目地自我崇高,輕率地受人尊崇,往往會帶來某種危險。近日我在杭州的一些教育論壇上看到幾個為了“廣告”自己的局長們,找了一些象牙塔里的“教育家”,放開嗓子地大吹特吹起來,頂天不立地的吹噓,信口不切實的承諾,在杭州刮起一股“教育萬能”的旋風,興起一場現(xiàn)代教育的“迷信”風潮,至今還在恬不知恥地吹噓“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這一錯誤的理念。

不過,我們歷來就是“領導得病,群眾吃藥”!領導把教育當作“救世主”的承諾,給學校、給家庭、給老師將帶來災難,潛藏著后患,是危險的斷言,被幻化為神仙的老師將承載起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在這個人欲橫流的物質社會,老師本來就是扮演悲情訴苦的道德楷模的角色,鮮有瀟灑、美麗人生的幸福體驗,其與生俱有的人間真情、本真生活遭受著前所未有的壓抑和扭曲。大眾只是承認教師的奉獻,教師的犧牲,卻漠視教師的需求,教師的情感,更鄙視教師的索取,教師的所得!

近年來,教育決策者把教育的發(fā)展定位為“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這是“民本”思想的體現(xiàn),反映了政府決策者的思想轉變。但是,“人民”對教育的期望是什么?是讀好學校,考好大學?顯然,我們不可能做到讓所有的學生都讀好學校,考好大學。當前,教育設施在不斷改善,標新立異、思想超前的教育口號漫天飛,但應試教育和擇校熱卻愈演愈烈,學校、老師、學生的壓力越來越大,期待與現(xiàn)實的差距越來越遠。要真正造就“人民滿意的教育”,還需要在教育思想、教育價值的源頭上返璞歸真、撥亂反正,改變人民對教育的傳統(tǒng)期待,改變人民對教育的傳統(tǒng)評價,改善和提升教育品質,關注學生成長的實際需求,使教育與生活融為一體,為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每一個學生個體生命的成長提供契機,創(chuàng)造機會。一定意義上講,真正“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還需要人們對教育的“集體覺醒”,需要新的教育哲學和教育理想。

人生來為什么要接受教育?世俗的理念是為了出人頭地,為了改換門庭,為了光宗耀祖。教育的本源是什么?其實,人生來就是一個動物,但又不是一個普通的動物,不可能只是一個聽從本能驅使的動物,只有教育做改善自我、認識自我、成長自我、成就自我的工作。因此,人不是為挑戰(zhàn)他人而存在,而是為完善自我而生存,認識自己生命的意義,人有屬于自我的精神家園,你才會生活的幸福。

或許,天定教師職業(yè)就是殉道,用職業(yè)訴說品位,標榜個性,踐行未來,表達深邃。但是,連他自己都感受不到職業(yè)的歡樂和充實的時候,體會不到角色的榮光與明亮的時候,還遑論什么教師職業(yè)的幸福,還奢談什么教師事業(yè)的崇高?

教育教學的使命是“傳道育人”,傳什么道,育什么人,是教育的價值性問題,是我們必須時時進行的自我追問。如果,你關注的只有分數(shù),只有排名,你不僅喪失了教育的價值性關懷,失去了教育的價值性訴求,而且,你誤己、誤人、誤國,殘缺的教育會導致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殘缺。讓教育真真正正、切切實實承擔起“育人”和“傳道”的神圣職責,這是中國現(xiàn)行教育走出困境,擺脫危機的根本之所在。

一場真正的教育變革,應當是政府與社會、政府與人民、政府與學校的良性互動,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導向與自下而上的社會需求、市場力量的有機結合。因此,中國教育也需要進行一場深刻的轉變,從片面追求“教育GDP”——數(shù)量、規(guī)模、速度、升學率,轉為追求符合社會發(fā)展和人民群眾需要的、真正能夠發(fā)展人的教育。讓我們共同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