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來講,初到一座城市,就像讀一本書。這本書有大有小,有厚有薄,有的宏富豐厚,有的平白單純,這都不重要,關(guān)鍵是看情節(jié)看細部,也就是看它有無撩人的地方。每個城市的撩人處都有不同,富麗堂皇是一種,清新典雅是一種,面目樸素或小巧精致也都可以聊備一格……
好多年來,走過許多地方,我每每以一個讀者的眼光走進不同城市,一路瀏覽、品讀,喜歡就駐足靜觀,細細咀嚼;一眼便了然的,則興致全無;有的,不客氣說,竟生出厭惡。我以為,一座城市,如果不能引發(fā)人的興趣,產(chǎn)生聯(lián)想,那么它的面目肯定是模糊的,甚至是混亂的,倘若一座城市缺少它本該固有的符號,從表象學(xué)的意義上說,它則毫無生命。生命被窒息的城市我們見到的越來越多,它們依托山川,卻將山川毀容,它們有江河滋潤,卻將水流污染。坐擁草原的城市,沒了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風貌,有的瀕臨大海,卻少見海濱應(yīng)有的風情……自然的賜予,本該渾然于我們的生活,然而一座城市應(yīng)有的符號特征,卻常常被我們當成最不值錢的“名片”派發(fā)出去,而客人則看也不看就隨手扔掉。
需要承認,我們的祖先天生就是風水先生。他們敬畏天地,深知何物該取之,什么該予之,回溯歷史,這取予間充滿樸素的睿智。他們虔誠地從萬物中獲取智慧,再將智慧小心翼翼地用于生活,他們有選擇地淘汰,平衡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把理想的東西放到現(xiàn)世,又非竭人力以勝天,他們順勢而行,適可而止……祖祖輩輩這樣傳承下來,便有了我們城郭的模樣。由此想,不論未來城市怎么發(fā)展,如何跨越式地開拓規(guī)模,也不管高樓大廈多么恢宏,擁有藍天碧水、林木環(huán)繞,有鳥語花香……總是我們的第一選擇。
我覺得,描摹一座城市帶點感性色彩未必不好。文字的特點是易于產(chǎn)生聯(lián)想,給想象一點空間,譬如“臥游”,或許更吸引人。但有的城市不行,桂林和蘇州大約就是例外。它們被太過渲染,濃彩重筆的涂抹成了模式,聯(lián)想的余地就沒有了。人們動不動將其入詩入畫入境頭……渲染得過分強烈,反讓人沒了品咂的余地。我不是強迫人拒絕美的東西,我只想說,美一旦繁復(fù)而直觀,抑或美輪美奐,增減不能從容不迫,就成了畫家說的五色目盲,尋覓它的快感也便蕩然無存。于是不免想,天地的恩賜和人為的呵護如果過于精心而細微,那么一座城市,有時也會讓美的事物走向某種極端。
因此,一座城市要有自己的特色,居住在那里的人當有達觀和不凡的眼光才成。熱愛自己的城市不僅僅要有激情,有時沉靜的思考比干勁十足更顯得重要。毀掉一座城市,有時只在決策者們的舉手之間。慣見的情況是,小橋流水的江南,人們枕流而眠的詩意場景已成夢幻,即使作為歷史街區(qū)的局部保留,也已是污濁腥臭的河水彌漫房前屋后。城市化進程的熱情,很容易破滅人們的想象。中國的城市發(fā)展,不說別的,只它建筑規(guī)劃和設(shè)計理念的匱乏,其千人一面的蒼白,追洋追新的克隆和趨同,其功利化所造成的文化沉淪,乃至于歷史記憶的消逝,已讓我們猛醒之后頓覺物是人非,并發(fā)出悔之晚矣的喟嘆。還是70多年前,魯迅先生曾醞釀寫楊貴妃的長篇小說,便約上好友孫伏園專程前往西安,他想尋找感受,結(jié)果卻悵然而返,從此放棄了長篇歷史小說的寫作。他說,古都西安的天空,哪里還有一點唐朝的氣息!又70年的改天換地,如今,我們的城市又是什么樣子?往者已矣!滄桑的變化實在太大。就像我們站在高樓大廈的頂端眺望遠方,發(fā)現(xiàn)眼目所及屋舍倒是儼然瑰麗,阡陌也還縱橫逶迤,可田園和鄉(xiāng)野的情趣卻愈發(fā)離我們遠了。城市失去了靈魂!
從某種意義上說,僅從外表并不能判斷一座城市是否真的美麗。城市表情背后的東西,更該引起我們的警覺。這確乎又要從文化的層面去看。雖說城市的景觀反映著一個城市的精神面貌,可我覺得只說對了一半。精神面貌可以有多種表現(xiàn),然而它缺少文化的支撐或積淀,粉飾是不可能長久的。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往往從背景的深處透射出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F(xiàn)代化并非就是都市化,并非就得“舊城改造”不可,并非就要什么“標準化”。而都市化將如何體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要素,理解這個問題,我們有數(shù)不清失敗的例子。費孝通先生健在時,有一次到地方考察,他指著車窗外講,農(nóng)民蓋房子這20多年來,已是第3次大興土木了,從蓋平房到二層小樓,再到蓋獨棟的別墅,大家把房子都蓋成一個模樣,分不出你在江蘇還是浙江,廣東也沒區(qū)別……費老指的是改革開放以來農(nóng)民富裕了,居住環(huán)境改善了,可蓋房子的雷同,彼此沒變化,大家一個面孔,是個敗筆。由此想到北京,你若不到故宮,你還能感覺到那是個800年的故都?西安、南京和杭州這些赫赫的古城又如何?歷史的脈絡(luò)已斷,文化的斷裂已成事實……好在人們開始覺悟。雖然還按捺不住躍躍欲試的心動,但選擇已然明確,那就是用科學(xué)發(fā)展觀,建人與自然的和諧城市。
需要再說一句的是,我們今天的城市,已經(jīng)走到了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它既有誘人的前景,也背著沉重的包袱。未來是否如我們所愿,則取決于當今大家的所為,尤其是決策者的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