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是無價的,名表是有價的。有人想用有價的名表換取無價的名人,結果“打造”出了一個“表哥”。此人官稱“安監(jiān)局長”,私稱“楊達才”。

爾后,楊大人的確出了名,網絡上鋪天蓋地,社會里盡人皆知。明星的出鏡率也不過如此吧!我不禁慨嘆,原來“出名”還有這樣一種方式。

我對娛樂界的“明星”不太了解,但我對文學界的“名人”還是略知一二的。由于寫作的關系,我認識幾個文學大家,穿著都很隨便,不戴“名表”,不穿“名牌”。我感覺是,他們之所以成為名人,并非是戴“名表”、穿“名牌”所致。我偶記得有位名人在人家問他為何身上沒有“名牌”時,曾調侃說:“穿什么名牌?我本身就是名牌。”

從這句話,我悟出了一個道理:“名人”大都對“名表”看得很淡。當然“明星”除外,因為明星戴“名表”也不光為了炫耀,也許還出于“表演”和“上座率”的需要,況且人們看明星也未必把目光都投到“名表”上。

楊大人就不一樣了,雖身為政府高官,但也只是在那個陜西,那個安監(jiān)領域有人知曉,還算不得什么“名人”。此人出名心切可以理解,但也不至于如此“得瑟”吧?

延安“8•26”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之后,楊大人陷入了“微笑門”,如果靈魂深處檢討一番,也就罷了,想必絕不會涉嫌“微笑罪”的。想來都是“名表”惹的禍,楊大人隨即又陷入“手表門”,這可就麻煩大了。

“名人”是當上了,但畢竟當?shù)糜悬c不舒服,于是,楊大人便拼命想摘掉“名人”的帽子。這才出來這樣一番辯解:“這10多年來,我確實買過5塊手表。這些表是我在不同時期自己購買的,是用我自己的合法收入購買的。”他還特別提到最貴的一塊是今年買的萬寶龍106500型號,價格是3.5萬,不是江詩丹頓牌子。其他幾塊表的牌子跟網友所說的差不多,每塊價格大致在一到兩萬左右。

原本想解釋卻成了“火上澆油”。楊大人的“名氣”就更大了,于是乎,網友們又搜索出他的“名表”達11塊之多。楊大人“針鋒相對”地說,他的“名表”是和兒子通用的,還云:“我工作,我老婆工作,我兒子工作,我(兒)媳婦工作,我這一年光工資收入就十七八萬。我家沒啥負擔,我父母也都去世了……”看來,楊大人不是忘了“越描越黑”這句話,而是想“語不驚人死不休”啊。

果然,人們的關注點又從“名表”延伸到“名牌”,網友紛紛搜集其平時戴的手表、腰帶、眼鏡的圖片作為證據(jù)。某知情網友稱,楊達才的眼鏡疑似價值十萬以上,而腰帶則暫時未見“報價”。

“名人效應”在繼續(xù)發(fā)酵。楊大人想不成“名人”都難了。我想,這種“名人”絕非是楊大人所想要的。我不明白的是,當初他戴“名表”是怎么想的?我并不認為戴“名表”就是罪過,但若是“不義之財”就是罪過了。其實,人們往往越是缺乏什么,就越是追求什么。在如今這樣一個物質的社會,“名表”也許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在官場上、商場上就會出現(xiàn)這樣一種現(xiàn)象。豈不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也許楊大人還嫌官做得不夠大,名氣傳得也不夠遠,才會在全國媒體面前如此“高調”亮相;也許楊大人未發(fā)跡之前,是窮怕了,才會如此“張揚”。不過,他這個“名人”做得有點“窩囊”,靠戴“名表”來成為“名人”,以后可能會成為當官者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