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文章有的實在另類,讀了令人驚詫,人世間竟還有這樣的思想!這里,且挑三段文字來看一下。
“漢陰丈人”故事載《莊子•天地》,說子貢經(jīng)過漢陰(地名),見一丈人(老人)在菜園子里抱甕從井中汲水澆菜,子貢問老人家為什么不用桔槔呢?它一天可澆百畦,用力少而效率高呀!丈人答道:“我聽我老師講,有機械定有機事,有機事會生機心(心機),一有機心擱在胸中,天性就被破壞了。天性被破壞了,心神便不定。心神不定,便不能載道。我不是不知道,我羞于去做。”
《莊子•天道》中有一則“輪扁斫輪”的故事:齊桓公在堂上讀書,輪扁(一個名扁的造車輪的工匠)在堂下造車輪,輪扁嘲笑桓公讀書是在讀糟粕?;腹笈溃?ldquo;你說出理由來放你一馬,不然,就處死!”輪扁道:“我造車輪,慢了,這車輪松滑不堅固;快了呢,艱澀進不去。不快不慢,最得心應手,可這奧妙說不出來,只能存在心間。我無法對我兒子講,所以,70多歲了,我還在造車輪。同理,古人的書能講出他心中的奧妙么?所以,您讀的是糟粕。”
大公任跟孔子談“不死之道”一段文字,也很奇異,此見《莊子•山木》篇??鬃永в陉悋c蔡國之間,7天沒吃煮的食物了。大公任去慰問他,說了一通“不死之道”。大公任的理論是:東海上有種鳥,叫意怠。這鳥飛得慢,看似很無能,它群飛而飛,群棲而棲,不搶先不掉隊地擠在鳥群中間,吃東西也吃別的鳥所吃剩的,所以,鳥群不排斥它,外物也不傷害它,終于免掉了各種災難。大公任還說:長得端直的樹肯定先被砍死,吃起來甘甜的井肯定先被喝光。你(孔子)有意玩弄智慧來驚駭愚人,修煉品德來揭露污行,光明得像舉著日月前行,能不碰到麻煩嗎?怪不得被困在外國,差點餓死了。經(jīng)大公任一開導,孔子醒悟了,于是辭別朋友,離開弟子,隱居在大澤之中,穿粗布,吃野果,與獸處,獸不亂群;與鳥交,鳥不驚飛,成了個“魯賓遜”。
分析一下。第一段文字表達了莊子對現(xiàn)代化的憎恨。奇技淫巧的現(xiàn)代化導致人性的失落,那么,人類搞現(xiàn)代化豈非是“贅疣”?
第二段文字顯現(xiàn)了莊子對書籍的輕慢,“道可道,非常道”,談書無用,試問,前人的經(jīng)驗如何傳承?
第三段文字演繹了莊子的處世態(tài)度,人生一世,隨隨大流就得了唄,這方能消禍免災。“出頭椽子先爛”、“人怕出名豬怕壯”、“木高于林,風必摧之”,這樣,創(chuàng)新又有什么意義呢?
做個假設,莊子倘然活在今天,是個大中學生,交上這樣的作文卷,老師如何打分?
坦白地說,莊子不是“主旋律”,也不能算“多樣化”吧(“多樣化”是“非主旋律”,而不是“反主旋律”),故司馬遷說,對莊子,“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記•莊子傳》)??汕f子到底說了寫了,一本《莊子》,現(xiàn)存文章33篇,達10萬字之多。后來,莊子文章也沒有被付之一炬,照樣流傳,莊子本人被尊為“南華真人”,《莊子》一書被尊為《南華真經(jīng)》,一直有人對他頂禮膜拜。由此去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實在令人神往,那會兒,正與反,是與非,對與錯……我思故我在,都可以拿來表述一番,“我反對你的觀點,但我堅決維護你講話的權利”——什么是真正的“學術自由”?其實,只要看看“百家爭鳴”就行了。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