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語:“秀才碰著兵,有理講不清。”為啥?一是“兵痞子”大大咧咧,不屑文縐縐講什么理;一是“書呆子”咬文嚼字,總喜歡之乎者也擺什么譜。于是,有禮也行不得了,有理也講不清了,文化“作梗”,怪誰呢?

文化一經賣弄,或不分場合不辨對象“揮灑”,其結果只能是“對牛彈琴”,自食其果。且看迂秀才是如何因恃“文化”而無柴可燒的:

一秀才買柴,曰:“荷薪者過來。”賣柴者因“過來”兩字明白,擔到面前,問曰:“其價幾何?”因“價”字明白,說了價錢。秀才曰:“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賣柴者不知說甚,擔著走了。

這故事見于明人筆記,秀才“聰明反被聰明誤”,想想也屬可憐。令人不解乃至生厭的是而今不少秀才及非秀才們卻樂此不疲,大搞什么“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可笑可憎的是這“文化”連“之乎者也”都搭界不著。

要吃豆腐了,舉辦個“豆腐文化節(jié)”;想喝茅臺了,搞他個“酒文化研討會”;柑橘掛枝了,扯一面“橘文化”旗;螃蟹腳癢了,擺一回“蟹文化”宴。至于品茗斗蟲、游山玩水,那更是名正言順,“風光”一路,“文化”一地。觀山不乏“泰山文化”,看水哪缺“黃河文化”,蒞廟總有“蒲團文化”,登塔尚有“蓮花文化”……神州大地,一年四季,叩盤有“瓷文化”,摩壺有“陶文化”,賞菊有“菊文化”,攀竹有“竹文化”……只要你想“文化”,吃喝拉撒,行玩住鬧,哪樣不可堂而皇之冠以“文化”?

更有妙法,你若高雅(實乃附庸)成癖,則大可足不出戶而“文化”盈門。恰如魯迅先生所言靠祖上陰德繼承上一座好宅院,中國五千年悠久文明,好的壞的,由著你招貼“文化”標簽。翻翻“圣書”,“儒文化”活了;吟吟“仙詩”,“道文化”來了;訪訪書院,“棋文化”驚人;逛逛青樓,“妓文化”誘人;鴉片含“煙文化”;丹藥蘊“性文化”……只要有膽,拿來主義保管你穩(wěn)做“文化巨賈”。

“文化”泛濫了,泛濫到狗拉尿都是文化;“文化”發(fā)燒了,發(fā)燒到白日撞鬼,一伸手一投足,一不小心“文化”附身。而真正的文化哪里去了,天曉得!

高雅文化上不起臺,純文學揭不開鍋,結發(fā)的正妻竟要聽命于妖嬈的“小蜜”!李逵在戰(zhàn)場外揮動板斧嗷嗷直叫,李鬼卻在商場上左右逢源大張旗鼓!這“文化”的時代,莫非“經濟”才是“爹”,才是屠戶出身而今暴發(fā)且大肆包裝的“爹”?

秀才們別叫喊“荷薪者過來”,屠戶們也別叫嚷“肉文化開張啦”,“經濟”上臺唱戲,“文化”回歸書齋,如此,“經濟”才不別扭,“文化”也還清白。

文化是“文而化”的浸潤。一個社會的文化,可以適當?shù)?ldquo;產業(yè)化”,但絕對不可丟失“事業(yè)化”、“公益化”的品質與基因。須知,“大繁榮”不是轟轟烈烈、一擁而上建動漫城,“大發(fā)展”也不是集體轉身,熱熱鬧鬧唱文化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