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北京優(yōu)秀劇目展演”中,天橋劇場上演了一出名為“老北京傳奇”的京劇。該劇的劇情簡介這樣寫道:“朱洪武都金陵,明成祖繼大統(tǒng),與劉伯溫商議遷都。劉伯溫夜觀星象,決定遷都幽燕,請大帥徐達(dá)一箭定京師。幽燕之地,薊龍窩聚,見劉伯溫要占領(lǐng)他們的地盤,興風(fēng)作浪大鬧幽州。引出高亮趕水,姚廣孝擒龍,九龍鬧幽州,哪吒指迷,魯班解難。然作為鎮(zhèn)護(hù)京師的鎮(zhèn)物——報時大鐘總鑄不成,鑄鐘女——華仙獻(xiàn)身鑄大鐘,北京竣工。”其目的是:“北京實名始于永樂元年,即1403年4月2日,至2013年4月2日整610年。創(chuàng)演此劇以為紀(jì)念。”又是為了“頌揚北京精神,謳歌偉大時代”。
那么,這簡介中所提到的“夜觀星象,決定遷都幽燕”的劉伯溫又是何許人呢?
劉基,字伯溫,公元1311年(元武宗至大四年)出生于浙江青田的一個中落仕宦家庭。自幼聰穎好學(xué),懷抱濟世之志,24歲即考中進(jìn)士。但時運不濟,仕途坎坷,甚至被罷官賦閑在家。時值朱元璋率農(nóng)民起義軍克處州,便遣使禮訪劉基,并力邀其出山輔佐。劉基奉詔赴應(yīng)天(今南京),向朱元璋面陳“時務(wù)十八策”,為其謀劃“平群雄、取中原、定天下”的基本策略,很得朱元璋的賞識。自此,劉基便成了朱元璋不離左右的謀臣,累從征戰(zhàn),屢獻(xiàn)奇計,深得朱元璋的敬重,以至見面稱“老先生”而不呼其名。
《明史》本傳里這樣記述劉基:“基虬髯,貌修偉,慷慨有大節(jié)……帝每召基,輒屏人密語移時,基亦自謂不世遇,知無不言,遇急難,勇氣奮發(fā),計畫立定,人莫能測。暇則敷陳王道,帝每恭己以聽,常呼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注:即張良,漢高祖的謀臣)也……顧帷幄語,秘莫能詳,而世所傳為神奇,多陰陽風(fēng)角之說,非其至也。”
朱元璋稱帝后,以劉伯溫為御史中丞(相當(dāng)于現(xiàn)今最高司法、監(jiān)察機構(gòu)的首長)、兼太史令;后來又授予弘文館學(xué)士。洪武三年(1320年)又授劉基以“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誠意伯,以表其功勛卓著。但是,轉(zhuǎn)年劉基即告老請辭,獲賜還鄉(xiāng)。洪武八年(1375年),劉基卒于家中,時年65歲。
劉基作為明代開國功臣和謀士,不僅以其韜略而被時人比作歷史上的張良、諸葛亮一類的人物,而且還因其博學(xué)多才、著述甚多而成為當(dāng)之無愧的學(xué)問大家。其所著者有《郁離子》、《誠意伯文集》、《天文秘略》、《百戰(zhàn)奇略》等。今存《賣柑者言》一文,更為后世奉為名篇,廣為流傳。其間亦出現(xiàn)了一些與劉基毫不相干,乃至以訛傳訛的所謂“秘書”,有人更打著《劉伯溫秘傳》的旗號,以事招徠。在舞臺上劉伯溫也變成了身穿八卦衣、手執(zhí)羽毛扇,與諸葛亮別無二致的“山人”形象……
那么,作為開國功臣的劉伯溫,在明朝遷都北平的過程中,又扮演著什么角色,起過什么作用呢?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長孫朱允炆繼位,是為惠帝,年號建文?;仕淖友嗤踔扉ζ鸨逼剑?ldquo;靖難之役”南下攻占南京,奪取王位,登上皇帝寶座,是為明成祖,改國號“永樂”。繼而,又晝思夜想遷都北平。
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明成祖改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北順天府。永樂五年(1407年)開始興建北京宮殿,至十八年(1420年)建成,轉(zhuǎn)年遷都北京。明成祖詔告天下曰:“眷茲北京,實為都會,惟天意之所屬,實卜筮之攸同。乃仿古制,徇輿情,立兩京,置郊社宗廟,創(chuàng)建宮室,上以紹皇考太祖高皇帝之先志,下以貽子孫萬世之弘規(guī)。”
明城墻是在元大都城土城垣的基礎(chǔ)上拓展、改造而成的。據(jù)《順天府志》載:“洪武初,改大都為北平府,縮其城之北五里,廢東西之北光熙、肅清二門,其余九門仍舊。大將軍徐達(dá)命指揮華云龍經(jīng)理故元都,新筑城垣,南北取徑直,東西長一千八百九十丈(合今6048米),又令張煥計度故元皇城,周圍一千二百六丈(合今3859米),又令指揮葉國珍計度南城,周圍凡五千三百二十八丈(合今17050米)。南城,故金時舊基也。改元都安貞門為安定門,健德門為德勝門……”
永樂十七年(1419年)展拓南城墻,即從今長安街南東西一線,推至今前三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一線,形成北京內(nèi)城。至于北京外城的修筑,那已是明嘉靖年間的事了。
由此可知,明北京城源自元至元四年(1267年)始建大都城,此時劉伯溫尚未降生;明洪武初南縮北垣至今德勝門、安定門一線,系由大將徐達(dá)主持,此時的劉伯溫在南京輔佐,未曾北來;而展拓南城垣時,劉伯溫已故多年。因之,僅從時空而言,便可說明劉伯溫與興建北京(時稱大都)城無關(guān),亦與改建(縮北垣、展南垣)北京城無涉,自然也就談不上“明成祖繼大統(tǒng),與劉伯溫商議遷都”一類的事了。至于“劉伯溫夜觀星象,決定遷都幽燕,請大帥徐達(dá)一箭定京師”,那就更屬無稽之談了。
除劉伯溫外,簡介中還提到另外一些人物:哪吒乃是佛教的護(hù)法神。在神話小說《西游記》、《封神演義》里均有此人物出現(xiàn)。魯班,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巧匠,又名魯般、公輸班。《孟子》離晏上:“離晏之明,公輸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漢趙岐注曰:“公輸子,魯班,魯之巧人也。”至于“高亮趕水”、“鑄鐘娘娘”等,都是一些北京民間故事中出現(xiàn)的人物。
把這樣一些不同歷史時期的歷史人物,抑或是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中的人物扯在一起,拼成一個“老北京的傳說”,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起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說的“關(guān)公戰(zhàn)秦瓊”。這樣的故事放到相聲里會讓人忍俊不禁,可把它們放到被稱之為國粹的京劇里,以歷史劇的形式放在北京觀眾的面前,卻真讓人感到有點被“愚弄”的滋味。至于硬要扯上“北京精神”之類就更有生拉硬扯之嫌了。
作為文藝形式,其實并不排斥虛構(gòu)。上述的《封神演義》、《西游記》中的情節(jié)大都是屬于虛構(gòu)的;至于《搜神記》、《聊齋》等更是有神奇鬼怪的故事。但它們卻仍然受廣大人民的青睞。究其原因恐怕也是不講自明的,那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