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確實有很多非常寶貴的精華。以我個人來說,小時候,我是在一個傳統(tǒng)的舊式家庭,家里沒有讓我去上一般的小學,而是在家里自己讀書。我是從“四書”學起,背誦的第一本書是《論語》。1945年,我從北京師范大學前身——輔仁大學畢業(yè)后,一直從事教學工作,從初中到大學,再到幼稚園,對青少年傳統(tǒng)文化教育也有一些感受和想法:人類大腦左半邊主管直覺、感覺,右半邊主管思考、思辨。結合兒童時期的學習規(guī)律,我認為,雖然人們通常覺得知識和技能是需要理性辨別的,屬于右腦的工作,但是小時候對于知識的背誦顯然不是盡然如此的。比如我在啟蒙時就背誦《論語》,但那時候才四五歲的我哪里懂得《論語》里的大道理?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微妙之處就在于此,從前的老師總是讓小孩子背誦,且不止是像現(xiàn)在的小朋友讀書一樣,一個字、一個字地讀,而是要拿著一種吟誦的調(diào)子。小時候我讀書就是伴隨著吟誦的聲音的。雖然理解書里的思想、意義、精華是屬于右腦的工作,但聲音卻是最直接的左腦的工作。在小孩子右腦思辨的能力還沒有發(fā)展起來的時候,給他們講孔子的那些大道理,他們不見得能完全懂得,但是他們伴隨著吟誦把那些道理記下來了,當他們的右腦發(fā)展起來,擁有了思辨的能力,兒時直接的背誦所得到的一切寶貴體驗馬上就能融會貫通,這對他們整體的做人和為學產(chǎn)生不可思議的影響。

什么是吟誦呢?吟誦就是用很自然的聲音誦讀古文、古詩。吟誦不是歌曲,沒有固定的調(diào)子,所以每個人吟誦的調(diào)子都可以不一樣。我小時候學吟誦,并沒有人教我,只是靠每天耳濡目染。在我生長的那個非常傳統(tǒng)和古老的舊式家庭,伯父、伯母、父親、母親都常吟誦,但男人和女人的吟誦卻有所不同,即便是伯父和父親、伯母和母親吟誦得也不完全一樣,甚至我自己每次吟誦的也不完全相同。只是我們在不同之中,都掌握了基本的原則,就是聲音的平仄、節(jié)奏和停頓。打個比方,如“白日依山盡”的“白”字,按照古代的發(fā)音是入聲字,吟誦的時候,詩歌里的入聲字就有個聲調(diào)的問題。一般說來,五言詩是“二三”或者“二二一”的節(jié)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每兩個字組成一個音節(jié),在音節(jié)停頓處的那個字的音調(diào)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常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第二、四、六個字正是處在音節(jié)停頓處。所以,當“白”這個入聲字在“白日依山盡”里時,它是第一個字,聲調(diào)不重要,既可以讀成入聲,也可以讀成普通話的“白”字。但如果在第二、四、六個字,如“渚清沙白鳥飛回”中的“白”就必須要讀成入聲了。

所以,吟誦的讀音不是死板的,要看整首詩歌是律詩還是古詩,是律體絕句、樂府體絕句還是古體絕句。古體絕句不注重平仄的格律,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律體絕句注重格律,比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樂府體絕句就是絕句用了本應是樂府詩的題目和內(nèi)容,比如李白的《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不水精簾,玲瓏望秋月。”在不同的詩歌中,入聲字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吟誦時要把平仄、停頓和節(jié)奏掌握好。

有人不太會吟誦,就想從本應是自由的吟誦中總結出固定的調(diào)子來,規(guī)定哪個字讀長,哪個字讀短,事實上卻并非如此。只要掌握了基本的原則,吟誦是非常自由而富于變化的,人們在白天的時候高聲吟誦,或者晚上獨自一人在燈下曼聲長吟,音調(diào)都有所不同,關鍵是要把自己的感情放進詩里,表達出來。

同理,兒童時期的吟誦不應是拿腔拿調(diào)的歌唱,它雖然有很多需要掌握的原則,但是吟誦不是為了跟著老師學音調(diào),不要把注意力都放在學習聲調(diào)、平仄、節(jié)奏上,而是要把自己真正的感受融化到音調(diào)里,在聲音的幫助下進入詩的內(nèi)容和境界。

因此我一直提倡小孩子從小就要學習吟誦、背誦。當然,現(xiàn)在的孩子需要學習很多知識和技能,不能夠局限于只學傳統(tǒng)文化。我從事教學工作多年,后來為什么去教幼稚園呢?正是因為我覺得要想培養(yǎng)青少年,使之德育和智育一起發(fā)展,必須從小孩子入手。我從小學習傳統(tǒng)文化,從自身的體會來看,吟誦、背誦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認為,小孩子應該從幼兒園中班開始學習傳統(tǒng)文化,不一定都去背誦《論語》、《孟子》等“四書五經(jīng)”的大道理,也可以吟誦一些詩歌。中國古代的詩人、詞人的作品,經(jīng)過千百年的淘汰流傳到現(xiàn)在,李白、杜甫、蘇東坡、辛稼軒們的那種修養(yǎng)、那種感情、那種理念、那種懷抱,都蘊含在他們的詩篇、詞篇中間!所以說,詩歌有一種感發(fā)的生命。杜甫曾說:“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雖然宋玉距離杜甫的時代很遠了,但杜甫看到秋天樹葉的搖落,就體會了宋玉的悲哀。辛稼軒有一首詞:“老來曾識淵明,夢中一見參差是。”他活到一定年歲,人生的體驗豐富了,經(jīng)過的挫折夠多了,才慢慢體會到陶淵明詩里幽微、深遠的境界。只要作者把自己真正的感情寫進詩篇里,這詩就帶著感發(fā)的生命,千百年以后的人讀后,仍然會受到感動。所以,我認為小孩子應該從幼稚園中班開始背誦一些詩歌,或者從《論語》里選取一些語言非常簡單,但意思非常豐富、深遠的精華句子來背誦,用吟誦的聲調(diào)把它記下來。這樣絲毫不妨礙他們將來學習理科、工科、外語或是其他技能,反而還可以與這些技能相輔相成,以此把那些物質的、科學的、理性的東西精神化起來,跟自身修養(yǎng)結合成為一體。

當然,現(xiàn)在考試、升學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希望小孩子至少在升學考試和功課壓力還沒有那么沉重的時候,把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打好,將來成為知性與感性、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合的兼長并美的人。這是我的一個癡想,也是我一直關心傳統(tǒng)文化教育,特別關心青少年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原因。